第22章 帝王篇·乙·缓图经

  • 拾遗子
  • 拾遗士
  • 3634字
  • 2025-05-06 11:51:44

一、九鼎章

帝王权术不仅可以试探臣下,也可以用来试探他国。

春秋时,楚庄王率军到周都洛邑郊外阅兵,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到王孙满,开口就问:“听说周王室有九鼎,这鼎到底有多重啊?”王孙满心里清楚,九鼎是王权象征,楚王此举分明是在试探周王室的实力和地位。

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德行,不在于鼎的轻重。从前夏朝兴盛时,远方部落把各自的图像画下来,进献给夏王,夏王用青铜铸鼎,把这些图像铸在鼎上,让百姓知道什么是神物,什么是恶物。后来夏朝失德,鼎传给商朝,商朝维持了六百年。商朝失德,鼎又传给周朝。如果君王德行美好,鼎即使很小也是重的;如果德行败坏,鼎即使很大也会轻。如今周王室虽然势力减弱,但天命未改,鼎的轻重不是你能问的。”

楚庄王听完,沉默许久。后来周定王问拾遗子:“楚王问九鼎,到底是什么心思?”拾遗子说:“器物是权力的象征,楚王试探九鼎,实则是在试探周王室的权威。君王若想试探他国野心,不妨从对方对象征物的态度入手——看重器物者,必有所图;尊重礼制者,方知进退。楚王此举,已露出称霸之心,不可不防。”周定王点头称是,从此加强边境防御。

二、假道章

春秋时期,晋国想攻打虢国,但中间隔着虞国,于是晋献公问大夫荀息:“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荀息说:“虞国国君贪财,我们可以送他美玉和良马,向他借道。”晋献公有些舍不得:“那可是我们的宝物啊!”荀息说:“如果能借到道,宝物放在虞国,就像放在自己的仓库里一样。”

晋献公派荀息带着美玉良马去见虞公,虞公果然大喜,答应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我们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跟着遭殃。就像嘴唇没了,牙齿会感到寒冷一样。”虞公却说:“晋国是大国,送我这么贵重的礼物,借道而已,能有什么害处?”宫之奇见劝不动,只好带着家人逃走了。

晋国灭掉虢国后,回程时顺路灭掉了虞国,夺回了美玉良马。后来晋献公问拾遗子:“虞国为何轻易上当?”拾遗子说:“贪图小利者,往往看不见背后的隐患。君王试探他国,可用利益做诱饵——若对方见利忘义,必失民心;若能审时度势,才是明智之邦。虞公被宝物迷惑,分不清主次,国家灭亡也就难免了。”

三、质子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试探赵国的诚意,提出让赵国公子到秦国做人质。赵孝成王召集群臣商议,大臣平阳君说:“送人质去秦国,说明我们怕他们,不能答应。”而蔺相如则说:“如果不答应,秦国可能会借机攻打我们;答应送人质,至少能暂时稳住局面,观察秦国的动向。”

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派公子春平君去秦国。春平君到秦国后,秦昭王表面上以礼相待,暗中却派人观察赵国的反应。赵国并没有因为质子在秦而放松戒备,反而加强了边境防守。秦昭王问拾遗子:“赵国送质子却又设防,这是什么意思?”拾遗子说:“送质子是示好,设防是自保,这说明赵国既想维持和平,又不轻易示弱。君王试探他国,不能只看表面行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方若虚实结合,必是有备之国;若一味妥协,才是可乘之机。”秦昭王于是暂时放弃了攻赵的打算。

四、盟约章

西汉初年,匈奴屡屡侵犯边境,汉文帝想试探匈奴的诚意,派使者与匈奴缔结和亲盟约。匈奴单于表面上答应,却在盟约签订后不久,再次率军南下劫掠。

汉文帝大怒,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贾谊说:“匈奴背信弃义,必须出兵征讨。”而晁错则说:“现在出兵时机不成熟,不如先观察他们的动向,看看这次违约是单于个人的意思,还是匈奴内部有分歧。”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派拾遗子以慰问为名,出使匈奴。

拾遗子到匈奴后,发现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对单于违约一事很不满,私下里说:“盟约是两国大事,随意违背会失去人心。”拾遗子回到汉朝后,向汉文帝汇报:“匈奴内部并非上下一心,单于违约可能是想试探我们的底线。君王对待盟约,既要信守承诺,也要防备对方试探——若对方内部有矛盾,可趁机分化;若上下齐心,则需谨慎应对。”汉文帝于是一面加强边防,一面派使者与左谷蠡王接触,匈奴此后一段时间未再大规模入侵。

五、通商章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高昌国与唐朝通商,却暗中扣押唐朝商队,掠夺货物。唐太宗派使者质问高昌王麴文泰,麴文泰推脱说:“沿途有强盗,我们也保护不了商队。”唐太宗想试探高昌国的真实意图,于是下令开放边境,允许高昌商人自由往来,同时暗中派军队护送商队。

高昌商人进入唐朝后,发现唐朝边境防守严密,商路畅通无阻,这才知道高昌王在说谎。唐太宗又召来拾遗子商议:“高昌国为何欺骗我们?”拾遗子说:“他们扣押商队,可能是想试探我们对西域的掌控力。开放通商看似让步,实则是展示实力——若对方继续刁难,便是心怀不轨;若有所收敛,说明尚有畏惧之心。如今高昌商人看到我们的实力,回去必然如实禀报,麴文泰恐怕要有所动作了。”果然,不久后麴文泰起兵反叛,唐太宗趁机派兵平定了高昌国。

六、修书章

北宋时期,辽国派使者送来一封措辞傲慢的国书,宋仁宗看后很生气,想回一封同样强硬的信。宰相富弼劝阻说:“辽国此举可能是在试探我们的脾气,若我们针锋相对,容易引发战争;若以礼相待,反而能看出他们的真实目的。”

宋仁宗于是让拾遗子起草回信,信中先肯定了宋辽多年的友好关系,然后委婉地指出国书中的不妥之处,表示愿意派使者去辽国当面沟通。辽国君主收到信后,对大臣说:“宋朝没有被激怒,反而愿意沟通,看来他们早有准备。”后来辽国使者到宋朝,双方重新商议了边境事宜,避免了一场冲突。

事后,宋仁宗问拾遗子:“为什么辽国要用傲慢的语气写信?”拾遗子说:“言辞是态度的表象,辽国用傲慢的语气,可能是想试探我们的气度和底线。君王对待他国文书,不能只看文字表面,要分析背后的意图——对方若急躁强横,可能是内心不安;若冷静克制,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次我们以柔克刚,既守住了尊严,又避免了争端。”

七、献乐章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使者到明朝,献上一批日本乐器,说是仰慕中华文化,特来交流。明神宗让乐官演奏这些乐器,发现曲调古怪,歌词中多有炫耀武力之意。

明神宗召来拾遗子,问:“日本献乐,到底有什么企图?”拾遗子说:“音乐是文化的载体,他们的乐器和歌词充满好战之气,恐怕是在试探我们对其野心的容忍度。看似文化交流,实则是武力威慑的前奏。”明神宗于是下令加强东南沿海的防务,同时派使者去日本,以赏赐之名,展示明朝的强盛国力。

后来,丰臣秀吉果然出兵侵略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明朝。由于明朝早有防备,联合朝鲜军队击退了日军。拾遗子对明神宗说:“他国的文化试探,往往藏着政治野心。君王若想识破玄机,就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就像看这日本乐器,好听的曲调可能藏着刀兵之声,友好的表象可能掩着侵略之心。”

八、观猎章

清朝康熙年间,沙俄派使者来清朝访问,康熙帝邀请使者一同去围场打猎。打猎时,一位沙俄使者故意夸口说:“我们沙俄的骑兵纵横草原,无人能敌。”康熙帝笑了笑,示意身边的侍卫阿玉锡出场。

阿玉锡策马奔驰,弯弓搭箭,一连射中三只野兔,动作干脆利落。康熙帝说:“我朝勇士众多,打猎如此,战场亦如此。”沙俄使者见状,态度明显收敛了许多。

打猎结束后,康熙帝问拾遗子:“为什么要让他们看打猎?”拾遗子说:“武力展示是最直接的试探方式。打猎看似娱乐,实则是在展示骑射实力。沙俄使者夸口,是想试探我们的底气;我们用勇士的表现回应,既不主动挑衅,又让对方知道我们不好欺负。君王对待他国的挑衅,有时不需要言语争辩,用实力说话更有分量。”

九、联姻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想试探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合作诚意,提出让自己的女儿与段祺瑞的侄子联姻。段祺瑞表面上答应,却在联姻筹备期间,暗中调兵遣将,加强了在天津的防务。

张作霖察觉后,问拾遗子:“段祺瑞答应联姻却又设防,这是什么意思?”拾遗子说:“联姻本是拉近关系的手段,但在乱世中,信任比姻亲更难得。段祺瑞设防,说明他对我们仍有戒心,这场联姻可能是他拖延时间的策略。君王试探盟友,不能只看表面的亲疏,要看实际行动——对方若真心合作,会打开防线;若心怀戒备,就会处处设防。我们不妨将计就计,一边筹备联姻,一边加强戒备,看他下一步如何动作。”

后来,段祺瑞果然在联姻前夕发动了对奉系的军事行动,由于张作霖早有准备,段祺瑞的计划未能得逞。

十、赠械章

民国初年,直系军阀曹锟为了试探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野心,假意赠送一批军火给张作霖。张作霖收到军火后,并没有立刻使用,而是派人调查这批军火的来源和性能,发现其中大部分是老旧型号,还有一些是劣质品。

张作霖问拾遗子:“曹锟送这样的军火,是什么意图?”拾遗子说:“赠送器物,本质是试探对方的需求和底线。曹锟用劣质军火敷衍我们,说明他既想维持表面的友好,又不想让我们真正强大,甚至可能想通过次品消耗我们的资源。君王对待他国的‘好意’,要先验货再领情——若对方诚意十足,可坦诚相交;若心怀算计,就要小心防范。这次我们可以回赠一些民用物资,既不失礼节,又让他知道我们识破了他的心思。”

曹锟收到回赠的民用物资后,明白张作霖已看透他的试探,此后双方在合作中都多了几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