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帝王篇·丙·窥探经

  • 拾遗子
  • 拾遗士
  • 3460字
  • 2025-05-07 08:00:58

一、弑君章

帝王权术不是万能的,运用在臣子身上,需要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招来祸端。

春秋时,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容貌美丽,齐庄公暗中与她私通,还多次在朝堂上拿崔杼的帽子赏赐给别人。侍从劝道:“这样做会激怒崔大夫的。”庄公却笑道:“不过是一顶帽子,他能把寡人怎样?”

崔杼得知后,心中愤恨难平。有一次,庄公去崔杼家做客,又对崔杼的妻子言语轻薄。崔杼趁机关门,率领家丁将庄公围困在屋内。庄公惊慌失措,爬上高台请求和解,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请求在宗庙自杀,崔杼还是不答应。最终,庄公被崔杼的家丁杀死在庭院里。

后来有人问拾遗子:“齐庄公为何招来杀身之祸?”拾遗子说:“君王对待臣子,要懂分寸、存体面。庄公明知崔杼看重尊严,却用私德羞辱他,还用器物当众折辱他的威仪,这是把权术用在了践踏人心上。当臣子的尊严被踩进尘埃,再温和的人也会生出反心。君王若以为手握权力就能随意折辱人,那便是忘了——再小的火星,也能烧尽百尺高楼。”

二、窥私章

战国时,韩昭侯有个习惯,总喜欢暗中窥探臣子的隐私。

有一次,他假装不知道城门的门闩坏了,问左右侍从:“你们觉得京城的城门哪里需要修缮?”侍从们各说了几个地方,韩昭侯却摇头说:“城门的门闩坏了,你们居然没发现?”

臣子们听说这件事后,个个心惊胆战,生怕自己的言行被国君暗中监视。大夫申不害劝韩昭侯:“国君总盯着臣子的私事,大家就会只想着防备,没人敢真心做事了。”韩昭侯不以为然:“寡人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什么都逃不过寡人的眼睛。”

不久后,有臣子联合起来隐瞒灾情,韩昭侯却因过度关注私务,没能及时察觉。他问拾遗子:“为什么寡人对他们了如指掌,他们却敢欺骗寡人?”拾遗子说:“君王的精力像火把,照得太近就会看不清远处。您总在细枝末节上耍权术,臣子就会用假话应付您。真正的权术是让臣子愿意坦诚相见,而不是用窥私的手段把人逼到对立面——就像赶羊时总用鞭子抽羊背,羊只会跑得更远。”

三、疑相章

西汉初年,萧何担任丞相,深受百姓爱戴。汉高祖刘邦在外征战时,多次派使者回长安问候萧何,使者每次都报告说:“萧丞相很得民心,百姓都夸他好。”刘邦听了,眉头越皱越紧。

萧何的门客见状,提醒他:“皇上多次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凭借声望谋反啊!您不如买点良田,做些贪财的事,让皇上知道您胸无大志。”萧何无奈之下,只好故意低价强买百姓土地,制造坏名声。刘邦得胜回朝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何,刘邦却笑着说:“原来萧丞相是这样的人。”

后来,刘邦在宫里召见拾遗子,问:“萧何身为丞相,却做贪财之事,该怎么处置?”拾遗子说:“您屡次试探萧何,他是为了自保才自污名节。君王总用猜忌的权术对待忠臣,忠臣要么寒心,要么装糊涂——就像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检查是否生病,鱼只会更快死掉。您看萧何现在,哪里还有当初帮您打天下的意气?”刘邦听了,沉默许久。

四、诛才章

三国时,曹操帐下的杨修聪明过人,总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曹操在新修的园门上写了个“活”字,杨修让人把门改小,说“门里加活就是‘阔’,丞相嫌门太宽”;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一合酥”,杨修打开就分着吃了,说“一人一口酥”。曹操表面上笑,心里却越来越反感。

后来,曹操与蜀军对峙,夜间口令是“鸡肋”。杨修听了,立刻收拾行李,众人问他为何,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这是要退兵了。”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曹操杀了杨修后,问拾遗子:“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不是咎由自取?”拾遗子说:“聪明臣子就像锋利的剑,君王用好了能杀敌,用不好会伤手。您明知杨修有才,却总用权术打压他的锋芒,甚至当众折辱他的智慧,这不是‘用才’,是‘忌才’。当臣子发现展露才华会招祸,要么藏起锋芒,要么另寻明主——您杀了一个杨修,却让千万个杨修闭紧了嘴。”

五、贬谏章

唐朝贞观年间,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唐太宗起初对他十分敬重。后来,唐太宗渐渐觉得魏征当众批评他,让他很没面子。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堂上谏言,唐太宗勉强听完,退朝后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寡人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不久后,唐太宗找了个借口,将魏征贬为地方官。魏征被贬后,朝堂上再也没人敢直言进谏,大臣们说话都小心翼翼。唐太宗觉得不对劲,问拾遗子:“为什么现在没人提意见了?”拾遗子说:“您把魏征比作‘镜子’,却嫌镜子照出了您的瑕疵。当初您用‘纳谏’的权术收买人心,如今却用‘贬谪’的权术堵住言路——就像种了一棵果树,刚结果就砍断树枝,以后谁还敢开花?”唐太宗听完,后悔不已,又派人将魏征召回京城。

六、杀将章

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担心岳飞北伐成功后,迎回徽、钦二帝,会影响自己的皇位。于是,他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召回临安。岳飞一回来,就被诬陷谋反,关进大牢。

大将韩世忠质问宰相秦桧:“岳飞谋反,有什么证据?”秦桧说:“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但宋高宗心意已决,最终岳飞被处死在风波亭。

岳飞死后,南宋军队士气低落,再也无力北伐。拾遗子对宋高宗说:“君王用权术制衡臣子,就像用绳子牵马——绳子太紧会勒伤马,太松会让马跑远。您怕岳飞功高震主,却不想想,若没有岳飞这样的忠臣护着江山,您的皇位又怎能坐稳?如今您杀了岳飞,将士们寒了心,以后外敌来犯,谁还肯为您拼命?”宋高宗低头不语,脸上满是愧疚。

七、纵佞章

元朝初年,忽必烈重用权臣阿合马,阿合马仗着皇帝的信任,贪赃枉法、排除异己。有大臣弹劾阿合马,忽必烈却总是说:“阿合马能帮寡人打理财政,些许小事不必计较。”

阿合马见皇帝偏袒自己,越发肆无忌惮,甚至在朝堂上公开卖官鬻爵。后来,有个叫王著的义士,假传圣旨召阿合马进宫,用铜锤砸死了他。忽必烈得知后,震惊不已,问拾遗子:“为什么阿合马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拾遗子说:“您明知阿合马是奸臣,却用‘纵容’的权术让他替您聚财,这是把恶狗放进了羊群。当臣子发现作恶能得到庇护,就会越来越嚣张;当百姓发现告状没用,就会用极端的方式反抗。您以为用权术驾驭了阿合马,实则是阿合马用权术绑架了您的名声——现在天下人都说,是您纵容奸臣害了百姓。”忽必烈听完,长叹一声,下令彻查阿合马的党羽。

八、诛功章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大将蓝玉战功赫赫,朱元璋却怀疑他谋反,将他剥皮实草,还牵连了一万多人。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大臣们上朝时都要和家人告别,生怕一去不回。

太子朱标看不下去,劝朱元璋:“父皇杀了太多人,会伤了和气的。”朱元璋没说话,第二天把一根带刺的荆棘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犹豫不敢捡,朱元璋说:“寡人杀这些人,就是在给你拔掉荆棘上的刺。”

拾遗子得知此事,对朱元璋说:“荆棘有刺,确实会扎手,但砍断荆棘,就再也遮不住风雨了。您用‘诛杀’的权术拔除隐患,却没想过,杀了忠臣良将,谁来帮您守江山?现在满朝文武都怕您,表面上顺从,心里却离您越来越远——就像把鸟儿都吓跑了,再好的笼子也只剩空荡。”朱元璋听完,若有所思,但终究没停下杀戮的脚步。

九、密折章

清朝雍正年间,为了监视臣子,雍正帝推行密折制度,允许四品以上官员直接向他密报他人隐私。一时间,官员们人人自危,互相猜忌,连吃饭聊天都不敢多说一句话。

河南巡抚田文镜向来正直,却也被人密报“待人苛刻”。雍正帝问拾遗子:“密折制度能让寡人知道臣子的真实想法,为什么反而没人做事了?”拾遗子说:“您让臣子互相监视,就像在朝堂上撒了一把盐,看起来让水变咸了,实则让人心变苦了。当说真话要担心被举报,做好事要担心被抹黑,谁还敢放开手脚做事?真正的权术是让臣子在阳光下共事,而不是在阴影里互相撕咬——您看这满朝的密折,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有半句治国的良策?”雍正帝听了,渐渐减少了对密折的依赖。

十、猜将章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却对麾下将领冯国璋百般猜忌。冯国璋手握兵权,袁世凯就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在他的府邸安插眼线。冯国璋察觉后,心中十分不安,渐渐与袁世凯离心离德。

有一次,袁世凯问拾遗子:“冯国璋最近怎么总是称病不出?”拾遗子说:“您总派人盯着他,他怎么敢不称病?当年您用‘恩惠’拉拢他,现在却用‘猜忌’防备他,换作是您,会怎么想?带兵的将领最需要的是信任,就像战马需要宽敞的草原——您把他困在笼子里,他不踢翻笼子才怪。”

后来,冯国璋联合其他军阀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从此分裂。拾遗子感叹道:“权术就像火,用好了能取暖,用过头会烧身。袁世凯总以为靠猜忌能掌控一切,却不知道,当臣子不再相信君王的诚意,再强的权术也只是纸糊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