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帝王篇·甲·寻物经

  • 拾遗子
  • 拾遗士
  • 3526字
  • 2025-05-06 06:56:19

一、宝珠章

帝王常常明知故问地试探臣子,这是一种考验臣子的帝王权术。

从前有个魏国,国君是魏文侯。有一回,他故意把一颗珍贵的宝珠弄丢在宫殿里,然后召来诸位大臣说:“寡人的宝珠不见了,这是先王留下的宝物,你们帮着找找吧。”大臣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在宫殿角落仔细翻找,有的询问宫人是否见过。

这时,有个叫李卿的大臣,翻找时忽然看到地上有块亮晶晶的东西,凑近一看正是宝珠。但他没立刻捡起来,而是偷偷看了看周围,见没人注意,就悄悄把宝珠藏进了自己袖子里。另一个王大夫则不同,他找得满头大汗,还对身边的人说:“这宝珠对国君意义重大,咱们得用心找,可不能懈怠。”

魏文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后来他问拾遗子:“你觉得这些大臣怎么样?”拾遗子说:“李卿见利忘义,藏起宝珠,这样的人不可委以重任;王大夫一心为国,不贪小利,才是忠直之臣。君王试探臣子,就该从细微处看他们的品行。”魏文侯点头称是,后来重用了王大夫,疏远了李卿。

二、玉璧章

齐国的齐桓公得到一块上等玉璧,想试试大臣们的态度。他把玉璧拿给大臣们看,第一个大臣郑伯接过玉璧,眼睛立刻亮了,赞叹道:“这玉璧真是举世无双,国君要是把它送给我,那就太好了。”齐桓公笑了笑,没说话。

接着轮到陈卿,陈卿接过玉璧,仔细看了看,然后说:“如此美玉,理当属于国君,臣不敢有非分之想。只是如今齐国边境有些小隐患,臣觉得应该先把精力放在巩固边防上。”齐桓公听了,暗暗点头。

事后,齐桓公找拾遗子商量:“你看这两个大臣,哪个更可靠?”拾遗子说:“郑伯见宝起贪心,只知为己;陈卿不慕宝物,心系国家,这样的大臣才值得信任。君王试探臣子,要看看他们面对诱惑时,心里装的是自己还是国家。”齐桓公觉得拾遗子说得很对,后来在重要事务上多听从陈卿的意见。

三、密使章

西汉时,汉武帝想知道手下大臣有没有结党营私的情况。于是他派了一个心腹密使,假装犯错被贬,去接近一些大臣。密使来到大臣王弘府中,故意唉声叹气地说:“我这一被贬,以后怕是没什么前途了,您能不能给我指条明路?”

王弘听了,正色道:“你为官时若行得正坐得端,又怎会被贬?如今应反思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想着走旁门左道。我身为大臣,只知道忠君报国,不会参与这些不正当的事。”密使又去了大臣张昌那里,张昌则悄悄说:“别担心,以后跟着我,我自有办法让你官复原职。”

密使把情况汇报给汉武帝,汉武帝问拾遗子:“这两个大臣,一个正直,一个搞小动作,该怎么处理?”拾遗子说:“王弘不与奸佞为伍,是国家的栋梁;张昌结党营私,会坏了朝纲。君王要明察臣子的交往,远离那些拉帮结派的人。”汉武帝于是提拔了王弘,处置了张昌。

四、言行章

战国时的周威王,发现有些大臣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做起事来却不行。他想考验一下大臣们的言行是否一致,就把拾遗子和几位大臣召来,说:“如今国家有些地方治理得不好,你们说说该怎么改善,然后就按你们说的去做。”

大臣李侃抢先说:“臣觉得应该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样国家就能安定。”周威王点头,让他负责此事。可过了一段时间,赋税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了。李侃解释说:“实在是国库空虚,不得已才这样。”

另一个大臣赵昂说:“臣认为要整顿军队,加强训练,这样才能抵御外敌。”周威王让他负责军事训练。赵昂每天都认真督促士兵,军队的战斗力果然提升了不少。

周威王问拾遗子:“为什么有的人说了却做不到,有的人却能言行一致呢?”拾遗子说:“李侃只说不做,是夸夸其谈之辈;赵昂说到做到,是有担当的大臣。君王试探臣子,要看他们是光说漂亮话,还是真能办实事。”周威王从此重用赵昂,批评了李侃。

五、危机章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想试试大臣们对自己是否忠诚。有一次,他假装在外出途中遇到危险,身边的护卫“不敌”,纷纷倒下,他大喊:“有贼人来袭,谁能救我?”

大臣钱伯当时也在队伍中,他一听危险,立刻躲到了一棵树后面,浑身发抖地说:“这可怎么办,太危险了,我得先保住自己的命。”而大臣孙卿则挺身而出,挡在宋襄公身前,大声喝道:“休伤吾君!”并与“贼人”搏斗起来。

后来,“危机”解除,宋襄公问拾遗子:“在危险面前,大臣们的表现大不相同,这能看出什么呢?”拾遗子说:“钱伯贪生怕死,关键时刻抛弃君主;孙卿舍生忘死,一心护主,这才是忠诚的大臣。君王试探臣子的忠诚,在危急时刻最能看清楚。”宋襄公于是赏赐了孙卿,惩罚了钱伯。

六、应变章

秦国的秦穆公在位时,有一年冬天,突然下起了大雪,路上积雪很深,交通受阻。秦穆公想看看大臣们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就召集大臣们说:“如今大雪封路,百姓可能会有困难,你们说说该怎么应对?”

大臣周仲皱着眉头说:“这大雪来得太突然了,根本没办法,只能等雪自己化了。”大臣吴伯则说:“我们可以组织人清理道路,给贫困百姓送些粮食和衣物,还可以设立粥棚,帮助那些受冻挨饿的人。”

秦穆公又问拾遗子:“你觉得这两个人的应对如何?”拾遗子说:“周仲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是缺乏能力的表现;吴伯能迅速想出办法,解决百姓的困难,说明他有应变之才。君王治理国家,需要有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臣子。”秦穆公采纳了吴伯的建议,百姓们在大雪天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七、合作章

楚国的楚庄王想看看大臣们是否懂得合作共事。他安排了一个任务,让两位大臣——范卿和司马大夫,共同负责修建一座粮仓。楚庄王对他们说:“这座粮仓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储备,你们要一起把它建好。”

范卿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不想和司马大夫合作,他独断专行,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根本不听司马大夫的意见。司马大夫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都被他驳回了。结果,粮仓在建的时候出了很多问题,进度很慢。

而另一个项目,由李大夫和王卿合作,他们经常一起商量,互相听取意见,遇到问题共同解决,粮仓修建得又快又好。

楚庄王问拾遗子:“为什么同样是合作,结果却不一样呢?”拾遗子说:“范卿自以为是,不懂得合作,所以事情办不好;李大夫和王卿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好。君王治理国家,需要臣子们齐心协力,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楚庄王于是教导范卿要学会合作,奖励了李大夫和王卿。

八、细节章

唐太宗时期,拾遗子在朝中担任要职。唐太宗想通过一些细节来观察大臣们的品德。有一次,他邀请大臣们参加宴会,在宴会结束后,他特意留意大臣们离开时的表现。

大臣刘大人吃完饭后,随手把剩下的食物扔在了桌上,还踢翻了旁边的凳子,扬长而去。大臣陈大人则小心地把桌上的食物整理好,把凳子摆放整齐,才离开宴会。

后来,唐太宗和拾遗子说起这件事,问:“从这些小事能看出大臣们的品德吗?”拾遗子说:“刘大人不珍惜食物,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对待小事都这么随意,很难想象他在大事上会认真负责;陈大人注重细节,做事有条理,对待小事都很认真,在大事上也会让人放心。君王观察臣子,往往可以从细节入手,细节之处见品德。”唐太宗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对陈大人更加重用。

九、胸怀章

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想试试大臣们的胸怀是否宽广。他故意在朝堂上批评了几位大臣,看看他们的反应。大臣张大人被批评后,心里很不服气,私下里到处说朱元璋的坏话,还和其他大臣抱怨:“皇上太过分了,一点小事就批评我。”

大臣王大人被批评后,却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他对拾遗子说:“皇上批评我,肯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得好好改正,不能辜负皇上的期望。”

朱元璋知道后,问拾遗子:“这两个大臣,一个抱怨,一个反思,该怎么看待他们?”拾遗子说:“张大人心胸狭隘,容不得批评,只会抱怨,这样的人难成大事;王大人胸怀宽广,能虚心接受批评,并且反思自己,这样的人才能不断进步。君王需要有胸怀宽广的臣子,才能共同把国家治理好。”朱元璋于是疏远了张大人,重用了王大人。

十、私情章

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有个军阀头目袁大帅,也就是袁世凯,想看看手下将领是否会因私情而耽误公事。他有个得力将领李将军,和一个地方官员关系很好。有一次,李将军的这个朋友犯了法,袁大帅派拾遗子去观察李将军的反应。

李将军得知朋友犯法后,找到拾遗子说:“他是我的好朋友,平时对我也不错,你能不能在大帅面前帮他求求情,让他免受处罚?”拾遗子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怎么能因为私情而破坏规矩呢?”李将军却不以为然,还是想办法为朋友说情。

另一个将领王将军,他的亲戚也犯了法,王将军知道后,主动找到袁大帅说:“我的亲戚犯法,理应受到处罚,不能因为他和我有关系就网开一面,否则法律就没有威严了。”

袁大帅问拾遗子:“同样是面对私情,两位将军的做法不同,说明了什么?”拾遗子说:“李将军因私情而不顾法律,这样的人可能会因私废公;王将军公私分明,以法律为重,才是值得信赖的将领。君王治理手下,要看看他们能否分清公私,不被私情左右。”袁大帅于是对王将军更加信任,对李将军则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