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候基本知识
根据不同原料和菜肴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火力和时间,这又是对烹调中火候运用的精辟概括。
烹制菜肴的火力,按其大小强弱,习惯上分为四类,即武火、文武火、文火、微火。
武火。也称旺火、急火、大火、冲火等。适用于炒、炸、爆、氽、熘、烹等快速烹调方法,可使菜肴具有嫩、脆、酥、松、鲜等特点。文武火。又叫中火。一般用于烧、煮、烩、扒等。
文火。又称温火、小火。适用于较慢速的烹制方法,如煎、贴、熬等。成品具有软熟入味的特点。
微火。也称弱火、焐火。适用于时间较长的烹制方法,如焖、煨、炖等。可使菜肴酥烂浓香。
在实际烹调操作中,除懂得采用适当火力及掌握加热时间外,学会看油的热度乃是具体掌握火候的有效办法。油的热度通常被称作“几成热”,一般每一成热大约为35cC。对油的热度习惯上分为温油、温热油、热油及烈油。
温油,习惯上称为三四成热的油,油温在70℃—110℃左右,此时油面泛起白泡,无声响及青烟;温热油常被叫做五六成热的油,油温在130~C上下,此时油面向四周翻动,微有青烟升起,适用于煎、软炸等;热油即七八成热的油,油温在150℃上下,此时油面翻滚转向平静,青烟四起并上冲,这种油多用来炸、烹、炒、氽等烹凋方法;烈油又叫急热油,九至十成热,油温可达300℃左右,已至燃点,仅适于爆菜。
在烹调中掌握控制油温,基本方法是掌握火力大小。此外,还要根据原料性质、形状、大小、数量及菜肴味道要求,及时调节油温。如是旺火下料,油温可低些;中火油温上升较慢,油温可高些。如热油旺火使食物原料难以承受时,就应采取半离火口或全离火口的办法。
一、厨师耍掌握哪些“火工”
菜肴的烹调要通过加热才能实现。要使菜肴达到鲜嫩、松软、香酥、松脆等符合要求的质感,除了其他因素外,正确运用火力也是很关键的。做菜时,绝不可能拿着温度计去测量火温的高低,往往是靠感官来确定。确定的方法如下:
1.旺火
鉴别:烹调所用最大的火。其火力强而集中,火焰高而稳定,呈黄白色,光度明亮,热气逼人。
运用:适宜于“炒、炸、爆、蒸”等烹调方法。能使成菜细嫩、香酥、松脆,对除异味,保鲜味有一定的作用。
2.中火
鉴别:其火力次于旺火,火焰低而摇晃,呈红色,光度较暗,热气袭人。
运用:适宜于烹制时间较长或火力不大的菜肴,如熘、卤、煮、烧、烩等。能使原料熟软,鲜香入味或细嫩。
3.小火
鉴别:烹调所用最小的火。其火力微弱,火焰细小,而时起时落,呈青绿色,光度发暗,热气较小。
运用:适宜于长时间烹制的菜肴,如烧、炖、煨、焖等。能使原料形整不散,滋糯入味,鲜香不腻。
4.微火
鉴别:其火力有火无焰,有火无力。
运用:主要用于长时间烹制的菜肴,如烧、煨、焖、炖的辅助火力等。
二、烹调时怎样掌握火候
烹调中如何运用和掌握好火候呢?一般情况下,要注意以下诸因素的关系。
1.火候与原料的关系
菜肴原料多种多样,烹调中的火候运用要根据原料质地来确定。软、嫩、脆的原料多用旺火速成,老、硬、韧的原料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如果在烹调前通过初步加工改变了原料的质地和特点,那么火候运用也要改变。如原料切细、走油、焯水等都能缩短烹调时间。原料数量的多少,也和火候大小有关。数量越小,火力相对就要减弱,时间就要缩短。原料形状与火候运用也有直接关系。一般的说,整形大块的原料在烹调中,由于受热面积小,需长时间才能成熟,所以火力不宜过旺。而碎小形状的原料因其受热面积大,急火速成即可成熟。
2.火候与烹调技法的关系
烹调技法与火候运用密切相关。炒、爆、烹、炸等技法多用旺火速成。烧、炖、煮、焖等技法多用小火长时间烹调。但根据菜肴的要求,每种烹调技法在运用火候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烹调中综合各种因素,才能正确的运用好火候。下面举三种火候的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小火烹调的菜肴,如清炖牛肉,烹制前先把牛肉切成方形块,用沸水焯一下,清除血沫和杂质。这时牛肉的纤维是收缩阶段,要移中火,加入副料,烧煮片刻,再移小火上,通过小火烧煮,使牛肉收缩的纤维逐渐伸展。当牛肉快熟时,再放入调料炖煮至熟,这样做出来的清炖牛肉,色香味形俱佳。如果用旺火烧煮,牛肉就会出现外形不整齐现象。另外菜汤中还会有许多牛肉渣,造成肉汤浑浊,而且容易形成表面熟烂,里面仍然嚼不动。
中火适用于炸制菜。凡外面挂糊的原料下油锅炸时,多使用中火下锅,逐渐加热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炸制时如果用旺火,原料会立即变焦,形成外焦里生。如果用小火,原料下锅后会出现脱糊现象。有的菜如香酥鸡,则是采取旺火时将原料下锅,炸出一层较硬的外壳,再移人中火炸至酥脆。
旺火适用于爆、炒、涮的菜肴,一般用旺火烹调的菜肴,主料多以脆、嫩为主,如葱爆羊肉、涮羊肉、水爆肚等。如水爆肚,焯水时,必须沸人沸出,这样测出来的才会脆嫩。原因在于旺火烹调的菜肴,能使主料迅速受高温,纤维急剧收缩,使肉内的水分不易浸出,吃时就脆嫩。如果不是用旺火,火力不足,锅中水沸不了,主料不能及时收缩,就会将主料煮老。再如葱爆羊肉,看起采很简单,但有的人做出来的葱爆肉,不是出很多汤,就是肉老嚼不动。怎样做才能烹好呢?首先是切肉要切好,要用顶刀法将肉切成薄片,其次一定要用旺火,油要烧热。炒锅置旺火上,下油烧至冒烟,再下入肉炒至变色,立即下葱和调料焖炒片刻,见葱变色立即出锅。也是要旺火速成,否则就会造成水多和嚼不动。
但现在一般家用燃气灶,只能出小、中、大火,达不到旺火的要求。要利用中、小火炒出旺火烹制的菜肴,首先锅内的油量要适当加大,其次是加热时间要稍长一点,再有一次投放的原料要少些,这样便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油温的鉴别与运用
油温是指油在锅内加热后的温度。以油传热在川菜烹调中运用最为广泛,烹调的有效油温幅度在60℃-220℃之间,变化幅度很大,如掌握了控制油温的技巧,对烹调有很大的帮助。
油温鉴别的方法列如下。
1.旺油锅
油温成数:七至八成热。
鉴别:指油温在170℃-220℃之间,冒青烟,油面似平静,搅动时有炸响声。
运用:适宜于“爆、重油炸”或煎鱼等。有脆皮和凝结原料表面,不易碎料的作用。
2.热油锅
油温成数:七至八成热。
鉴别:指油温在140℃-170℃之间,有少量青烟从四周向锅中间翻动,油面上泡沫基本消失,搅动时微有响声。
运用:适宜于“炒、炝、炸”或半成品等加工,如酥肉、丸子、炸鱼等。有酥皮增香,不易碎料的作用。
3.温油锅
油温成数:三至四成热。
鉴别:指油温在70℃-11O℃之间,无青烟,油面上有泡沫,无响声,油面平静。
运用:适宜于“熘”的或干料涨发等,如蹄筋,响皮的温油过程。有保鲜嫩或除水分的作用。
四、掌擅与控制油温
烹制菜肴时,掌握好油温十分重要。该用旺火的不能用文火,该用文火的也不要用急火。油的温度过高过低对炒出来的菜的香味也有影响。特别是做油炸的菜肴,如油的温度过高,会使所炸的菜肴外焦里不熟;如油的温度过低,所炸菜肴挂的浆、糊容易脱散,使菜肴不能酥脆。
那么,应怎样掌握油温呢?一般炒菜,放油不太多,只要看锅冒烟,即可将菜下锅翻炒。炸菜肴时,锅里的油加热以后,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沉入锅底后,再浮上油面时,这时的油温大约是160℃,如果做拔丝菜,如拔丝山药、拔丝白薯、拔丝土豆,用这种油温的油炸比较合适。这时的火候应控制住,以能保持油温即可。油加热以后,把食物放入油中,沉在油的中间再浮上油面,这种油的温度大约是177℃。用这种温度的油炸香酥鸡、香酥鸭比较合适,炸出的鸡、鸭外焦里嫩。炸时的火候也要控制住。
如果把要炸的食物放入油中不沉,这种油的温度大约达190℃,比较适合炸各种含水分较少的菜肴,如干炸带鱼、干炸黄鱼、干炸里脊等。
五、观察与识别油温
油温大致有三种:温油、热油和旺油。其鉴别方法前面已讲过,这里无需赘言。
六、烹调与淋油
菜肴烹调成熟,在出勺之前,常常要淋一点油,淋油的主要作用有五种。
1.增色
烹制扒三白,成品呈白色,如淋人几滴黄色鸡油,就能更衬托出主料的洁白。又如梅花虾饼,淋人适当的番茄油,会使主料的色泽更加鲜红明快。
2.增香
有些菜肴烹制完成后,淋人适当的调味油,可增加菜肴的香味,如红烧鲁鱼,出勺前要淋人麻油增香。而葱烧海参,出勺前淋入适量的葱油,会使葱香四溢,诱人食欲。
3.增味
有些菜肴通过淋油,可以突出其特殊风味。如辣汁鸡丁,出勺前淋人红油(辣椒油)使成品咸辣适口。红油豆腐,也是淋人红油,否则就失去风味。
4.增亮
用熘、爆、扒、烧、嫦等方法烹制的菜肴,经勾芡后,淋人适量的调味油,可使菜肴表面的亮度增加,如干烧鱼作成后,将勺内余汁淋上麻油浇于主料上,其亮度犹如镜面一般,增加菜的美观。
5.增滑
减少菜肴与炒勺的摩擦,增加润滑,便于大翻勺,使菜不散不碎,保持菜形美观。
淋油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淋油一定要在菜肴的芡汁成熟后再淋人,否则会使菜解芡,色泽发暗,并带有生粉味。
第二,淋油要适量,太多易使芡脱落。
第三,淋油要根据菜肴的色泽和口味要求,一般的说,白色、黄色和口味清淡的菜淋入鸡油,红色、黑色菜淋入麻油,辣味的菜要淋人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