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框架和换框

框架

“心理框架”是指在互动中全面指导思想和行为的关注点和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框架与特定事件或体验中所认知的情境有关。框架像它的字面含义那样,建立了环绕互动关系的边界和约束。由于框架会标记体验、指引注意的焦点,它会极大地影响解释和回应具体体验与事件的方式。例如,一次痛苦的记忆可能由于很迫近而成为强烈的体验,因为它处在事情刚过去五分钟的较短的“时间”框架中。当用一生作为背景来看待时,同样的痛苦体验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框架会让互动更有效率,因为它们会决定哪些信息和议题是在互动范围内还是范围外。

“时间”框架是设立框架的常见例子。例如,为会议或练习设定十分钟的框架,会极大地影响召开会议的结果。这会决定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互动中适合包含哪些主题和议题,做出何种努力和尽多大程度的努力。如果同一次会议或练习的“时间”框架是一小时或三小时,动力会截然不同。较短的“时间”框架让人们聚焦于任务,而较长的“时间”框架则有可能让人更注意发展关系。如果一次会议的时间限制设定为15分钟,这次会议更有可能被看作是任务导向,而不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探索性的头脑风暴式的会议。

NLP的共通框架包括“结果”框架、“就像”框架、“反馈而非失败”框架。例如,“结果”框架主要强调建立和保持聚焦于目标或渴望的状态。建立“结果”框架,就是致力于考虑评估所有与达成特定目标或渴望的状态一致的活动或信息。

图2-1 框架引领关注点并影响对事件的解释

与“问题”框架相比,“结果”框架很有用。“问题”框架强调的是“出了什么问题”或“不想要什么”,而不是“渴望什么”或“想要什么”。“问题”框架导致聚焦于不受欢迎的症状和寻找症状的原因。相比之下,“结果”框架聚焦于渴望的结果和效果,以及达成结果所需的资源。因此,“结果”框架包括保持解决问题的焦点,以及导向未来的积极的可能性。

“结果”框架与“问题”框架的比较,如下面所示:

“结果”框架的运用包括将问题陈述重新表述为目标陈述,将消极的描述转换为积极的描述的技巧。例如,从NLP的观点看,所有问题都可以被重新视为挑战,或者改变、成长、学习的“机会”。这样看来,所有“问题”都是以预期的结果为前提的。如果有人说“我的问题是我害怕失败”,可以设想这意味着有一个目标:“相信我将获得成功”。同样的,如果问题是“利润下降”,可以设想预期的结果是“提高利润”。

人们经常无意中负面陈述他们要的结果,例如“我想避免尴尬”“我想戒烟”“我想摆脱这种冲突”等。这样做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且经常事与愿违,形成与问题状态有关的嵌入式建议。试想一下,“我想要不害怕”实际上带着暗示,“害怕”是思想本身的一部分。采用“结果”框架则会问“你想要什么”,或者“如果你不害怕,你会感受到什么”。

作为有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尽管查看症状及其原因很重要,然而在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检查症状及其原因也很重要。否则,探索症状和其成因无法带来任何问题的解决。当结果或渴求状态成为获取信息的焦点时,虽然没有充分理解问题的状态,但也常常能找到解决方案。

其他NLP框架以类似方式运作。“就像”框架的重点是,表现得“就像”一个人已经实现了期望的目标或结果。“反馈”与“失败”的对比框架,强调的是如何将看似是问题的症状和错误解释为反馈,而不是失败,这有助于进行纠正,从而达到预期的状态。

也许运用回应术语言模式的最根本目标,是帮人们改变其观点:(1)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2)从“失败”框架转向“反馈”框架;(3)从“不可能”框架转向“就像”框架。本书开头,警官、精神病学家、医生、教练等人的例子,都证实了改变认识环境和事件的框架的效果。精神病学家、医生、提供支持的叔叔、妈妈及教练,都帮助人们将对“问题”或“失败”的认识置于“结果”或“反馈”的框架中。注意力从“问题”转向“结果”时,新的可能性便出现了。(虽然警官把她自己称为“修电视的”,也是隐喻性地转换到“结果”框架和“反馈”框架的方式——强调“修理”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摆脱”不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