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惊世辩论,底蕴才是王朝根基!
- 洪武第一攻略:天子坐中堂!
- 难有低头时
- 2082字
- 2025-05-02 00:01:06
李希颜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道:“秦国历经六代君主的不懈努力,积累了雄厚的国力,方才得以横扫六国,实现天下一统。”
朱棡听了李希颜的话,轻轻点头,神情认真地说道:“先生,秦国历经六世君主的积累,国力强盛,这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难道,先生不觉得这便是秦国深厚的底蕴所在?”
这种底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是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沉淀,使得秦国在与其他诸侯国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还有,自秦孝公厉行商鞅变法起,秦国历经数代君主励精图治,将法治精神熔铸于国本,以军功爵制打破阶层桎梏,用郡县制度重塑权力架构。
百余年间,秦人将耕战之策刻入血脉,让变法图强的信念薪火相传。
正是这种制度的持续优化、文化的深度沉淀,以及举国上下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方才凝聚成秦国横扫六合的底气。
使其在群雄逐鹿的战国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大一统的千秋伟业。
李希颜微微眯起双眼,目光似穿透眼前的朱棡,口中轻声呢喃着:“底蕴?”
见状,朱棡的脸上依旧不满笑容,便是开口:“没错,正是底蕴。”
“自秦孝公时起,秦国国力羸弱,幸得公孙鞅入秦,以雷霆之势推行变法,直击旧制要害。”
“此变革之核心,恰似打出的三记重拳。”
朱棡又是抬手竖起一指,目光灼灼:“一、商鞅变法以军功爵制打破阶层壁垒。”
“战场上,士卒每斩获一颗敌首,便能晋爵赐田、获赠仆役,一介寒门亦能借此光耀门楣。”
“如此制度,将求生本能化作开疆拓土的无穷动力,万千秦人皆视战场为改变命运的通途。
随即,朱棡伸出第二指,语气转为沉稳:“二、其二,关中地势得天独厚。”
“四塞险固,函谷关锁东,武关扼南,纵使六国联军来犯,亦难越雷池半步。”
“加之关中平原沃野千里,郑国渠修成后,粮仓丰实如丘,征伐四方再无粮草之忧,此乃天赐的战略根基。”
言罢,朱棡三指并立,声调又是调高:“三、诚如先生所言‘奋六世之余烈’自孝公至嬴政,六代秦王矢志不渝,将远交近攻之策贯彻到底。”
“朝堂之上无党争倾轧,君臣勠力一心;治国之道摒弃浮华虚饰,唯以开疆拓土为先,方才有始皇帝一扫六合,再统天下。”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老板从不瞎折腾,从秦孝公到嬴政,六代秦王一条心搞扩张,不搞内斗,不玩文艺,就他娘专心砍人。
至于其余六国君主,今天修宫殿,明天玩女人,后天信方士,也是活该被灭。
总结就是一句话,制度让穷人敢拼命,地理让敌人干着急,六国自己烂成泥,老板还不作妖,百年底蕴,一朝东出。
最后补一刀:六国那帮贵族,到死都没想明白,为啥一群“西戎蛮子”能骑自己头上拉屎。
李希颜目光中满是赞叹,深深看了朱棡一眼,随即敛去欣赏之色,神色肃然开口问询:“三殿下说的不错,但这与我大明封王有何关系?”
当今的大明王朝,自受命教导皇室子弟起,李希颜心中诸多学生里,最钟爱的除了品性仁厚的太子朱标,便是这位平日温文尔雅、见解独到的朱棡。
所以,此刻李希颜就是想听听,这个爱徒,究竟能在论辩中给出怎样石破天惊的答案?
毕竟,李希颜心中明镜似的,朱棡这番对秦国崛起的透彻剖析,绝非无的放矢。
而能将百年秦史抽丝剥茧般拆解,字字句句皆是锋芒,如此厚重的铺垫之下,必然藏着足以颠覆论局的惊世雷震!
朱棡唇角笑意更深,目光自信且从容,对着李希颜轻轻一笑后,方才拱手:“先生博古通今、学富五车,若还参不透这其中的关联,可就辜负了您当世大儒的美誉了。”
对此,李希颜仅是轻轻摇头,笑道:“古往今来,学问之道,达者为先。”
“而三殿下若真有高见,能说服老夫,让老夫心服口服,那老夫也甘愿拜三殿下为师。”
此言一出,学堂之中的诸多皇子皆是纷纷瞪大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目光更是齐刷刷地投向朱棡与李希颜,眼神中满是震惊与期待。
既如此,朱棡也不藏着掖着,便是继续看向李希颜,开口:“先生,陛下起于微末,纵观古今帝王,能与之相提并论者,唯汉高祖刘邦而已。”
“此二人皆出身寒微,既无秦国那般绵延百年的宗室根基,亦无累世积淀的贵族底蕴,更无传承有序的世家班底。”
“正因如此,封王之举于陛下与汉高祖而言,实为稳固江山的必行之策。”
“唯有裂土封王,方能借宗室之力震慑四方,填补因出身带来的先天不足。”
顿了顿,朱棡的掌心重重击在案几上:“毕竟,试想一下,待陛下龙御归天,若继任之君身旁无宗室拱卫,仅靠外臣大将维系朝纲,那些手握重兵、野心勃勃之辈,岂会甘心屈居人下?”
“届时,朝堂内外暗流涌动,天下又将陷入动荡!”
“反观封王虽有尾大不掉之险,可在宗室势弱的当下,这却是延续国祚的无奈之举。”
“因为,唯有以藩王为枝叶,以皇权为根本,枝叶繁茂方能护得王朝根基稳固,王朝命脉亦可借此绵延不绝!”
此言如重锤般砸在朱元璋心坎上,这位纵横沙场、铁血果决的帝王,竟在门口身形剧烈颤动,瞬间老泪纵横!
此时,老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便是:知己!
开国至今日,老朱为巩固大明江山,整日殚精竭虑,夜不能寐。
分封藩王一事,更是朱元璋深思熟虑后的无奈之举,明知隐患重重,却不得不为子孙后代筑起一道屏障。
但却无人能理解朱元璋,即便是太子朱标也是劝诫过朱元璋,这让老朱怎能不委屈?
如今,朱棡这番透彻剖析,字字句句说到了老朱的心坎里,也终于有人能懂他朱元璋的艰难抉择与拳拳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