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 尤淑君
- 8558字
- 2025-04-29 10:26:47
三、章节安排
“大礼议”发起时间基本上没有争议,皆以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崩逝为始。但“大礼议”的结束时间有三种说法:一是至嘉靖三年九月,兴献王尊称议定;(65)二是止于嘉靖七年七月,《明伦大典》修成;(66)三是止于嘉靖十七年九月,献皇帝称睿宗、祔太庙。(67)本书拟将“大礼议”的结束时间,延长至嘉靖二十四年七月献皇帝正式升祔太庙为止,并论及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各朝是否祧迁献皇帝的争论,以了解“大礼议”的影响层面。
本书之所以延长研究时限,乃因在嘉靖三年左顺门事件后,“大礼”衍生的争论仍进行着,几乎贯穿嘉靖一朝。例如,嘉靖十七年十二月,为了讨论改迁显陵与否(68),嘉靖皇帝下令群臣集议,引发首辅权力的消长。又如,北京九间太庙焚毁,于是再度更改庙制,推翻嘉靖十一年(1532)议定的“都宫别殿”制(每神主各立一庙)。从上述两事件来看,嘉靖十七年之后,嘉靖朝堂仍因改迁陵墓、太庙庙制及庙位昭穆等事,再掀波澜。因此,唯有延长研究时限,并兼顾隆庆朝至崇祯朝君臣对献皇帝祔庙的争论,始能完整地观察“大礼议”、名分礼秩、皇权重塑三者间的关系,也能了解“大礼议”背后的政治文化体系。历时二十四年的“大礼议”,争论的主线有二:一是“继统不继嗣”与“继统先继嗣”之争,二是兴献王朱祐杬能否升祔太庙之争。
第一条主线的时限,从正德十六年嘉靖皇帝即位开始,直到嘉靖三年将兴献王尊称正式更定为“献皇帝”为止。过去学界对“大礼议”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因而第一章不再赘述,仅作背景讨论,着重较少论及的“继统不继嗣”与“继统先继嗣”之争。第一章欲讨论的问题是:议礼双方各持的论点为何?议礼双方频频引用的《皇明祖训》与《武宗遗诏》有何法理地位?议礼双方如何证明嘉靖皇帝继位的正当性?议礼双方如何论证兴献王尊号的合宜性?希望借由上述问题的提出,说明“继统不继嗣”与“继统先继嗣”的礼学根据、现实差异及其理论体系。
第二条主线的时限,从嘉靖四年(1525)何渊提出“立世室”之议开始,直到嘉靖二十四年正式将兴献王神主升祔太庙为止。第二章和第三章则着眼于兴献王身份的转变,分别讨论“人情论”理论体系、《明伦大典》的编纂意义,以及国家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换言之,第二章欲讨论的问题是:《明伦大典》如何能合理化“大礼议”及左顺门事件?《明伦大典》如何重新诠释议礼双方的论点?《明伦大典》是否影响明清史家对“大礼议”的评价?第三章欲讨论的问题是:嘉靖皇帝如何借国家礼制的更定,逐步确定皇权至上的诠释体系?内阁和官僚体系又有何抉择?希望借由上述问题的提出,了解经典诠释的运作意义及名分礼秩之于皇权的重要性。第四章则总结前三章的讨论,分别从皇帝、内阁及官僚体系三方面,试图厘清嘉靖朝的权力结构、君臣关系及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名分礼秩与皇权正当性的内在脉络。(69)
除去绪论与结论,本书按照两条主线的设计,分为四章,并依照时间顺序,以嘉靖朝的政治生态作为论述的主线,分析“大礼议”背后的人事纠纷和权力变化。各种不同的政治符号与思想意识形态,则夹为论述。本书的焦点将集中在“权力、礼制与政治文化”,探讨“礼”与“政”的关系,说明名分与皇权的关系,实为一体两面,以了解名分礼秩之于政治文化体系的重要性。
第一章叙述“大礼议”的演变过程、礼仪争论及政治冲突。着重说明议礼双方对“大礼”的主张,并探讨左顺门事件后的人事分配和权力重组,以了解“大礼议”如何影响嘉靖初年的政治发展。
第二章叙述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的颁布过程、内容解释及其文化影响。着重四项主题:《献皇帝实录》与《明伦大典》的政治意义,“人情论”理论体系的建构,官方掌握话语权力的重要性,以及皇权与经典诠释的关系。通过《明伦大典》对名分礼秩的讨论,观察嘉靖君臣如何调整天理与人情的冲突,以强化“大礼议”的正当性。并依据本书附录二《大礼议编年表》的考订,讨论明清史家对“大礼议”评价的变化因素,以证明《明伦大典》的文化影响。
第三章叙述嘉靖朝的礼制更定。着重于嘉靖朝更定国家礼制的过程、礼制更定的象征意义,以及国家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联性。通过嘉靖君臣的讨论内容,厘清各项礼制改革的理论基础,论证“大礼议”破坏了名分礼秩的基础,使皇权流于私化,进而破坏了嘉靖朝堂原有的权力分配原则。
第四章探讨“大礼议”的政治文化意义。一是强调身份原则的重要性,讨论“忠”伦理之真意,以了解皇权的正当性基础,实来自名分礼秩的合理安排。二是观察嘉靖朝政治生态,探讨“人在制度中的身份”,分别从皇帝、内阁与言官三方面,论述嘉靖朝的君臣关系、内阁首辅权力扩张的前因后果及内阁与言官屡有对立的结构性因素。
附录一为明代诸帝世系表。以表格和图片的方式,整理明代诸帝姓名、生卒年、庙号、在位大事及君统与宗统转变的情形。
附录二为“大礼议”纪年史事的考证。以七部史书为据,按时间排列各大事件,并考订时间、人名及史事真伪,以厘清“大礼议”的历史事实。
(1) “大礼议”的时限是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武宗皇帝驾崩,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兴献王以睿宗身份入祔太庙为止。“大礼议”时限是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三年(1524)七月左顺门事件为止,即“大礼议”事件的第一阶段。
(2) 朱祐杬是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47—1487)的第四子。成化皇帝宠爱朱祐杬,册封其为兴王,但基于明朝采取“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故由朱见深第三子朱祐樘继承皇位,即明孝宗弘治皇帝(1470—1505)。兴王朱祐杬在正德十四年薨逝,赐谥号“献”,故称兴献王。
(3)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96《张璁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5178页。
(4) 罗森邦(Walter A. Rosenbaum)著,陈鸿瑜译:《政治文化》,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第1—2页。
(5) 张孚敬:《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3《再议》,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台湾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据湖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张汝纪等刻增修本影印,第19页b。
(6)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7) 吴晗:《记〈明实录〉》,收入氏著《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96—325、350—354页;李晋华:《关于明实录问题材料汇辑》,《大陆杂志》第43卷第3期,第41—57页;谢贵安:《〈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108—113页;张居正等修:《明世宗实录》,收入《明实录》第70—91册,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影印,1966年,据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红格钞本所缺则据别本补。嘉靖七年(1528)六月辛丑朔,第1页a;杨一清等奉敕撰:《明伦大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明嘉靖七年内府刊本微卷影印,此版本曾遭毁损,或有缺页,或字体不明,或有挂漏,特以注明。
(8) 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收入《明清史料汇编初集》第1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该书记录世宗、穆宗、神宗三朝阁臣事迹,叙述详细,为了解嘉靖以降政局变迁之重要著作。
(9) 李贽:《续藏书》,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影印本。该书专录万历前的人物,按作者观点分为14类,人物描写详细,值得参考。
(10)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清道光七年姚氏扶荔山房刻本。该书以万历朝史事为主,记载多元,材料丰富,史料价值高。
(11) 杨艳秋:《明代史学探研》,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12) 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台湾国风出版社,1965年,据台湾“中央图书馆”珍藏万历徐氏家刊本影印。该书详载嘉靖一朝政治、人物,兼记作者论赞,以补正史之不足。
(13) 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纪》,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据明万历二十七年江东沈氏原刊本影印。详载嘉靖、隆庆二朝政治、人物,兼记作者论赞,以补正史之不足。
(14) 支大纶:《皇明永陵编年信史》,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台湾“中央图书院”藏本。支大纶(1534—1604)史德有损,常借撰史勒索他人钱财,或借褒贬逞其私怨,参考价值不高,后代学者多不采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私史》,第631页。
(15) 许重熙:《嘉靖以来注略》,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明崇祯六年刻本。又名《五陵注略》,为编年体史书。书中多有论断,以明得失。惜取材邸报,搜辑未广。
(16) 黄景昉:《国史唯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麓原林氏鉴堂汇钞本。分记各朝人物及闽事,节录国史旧文,对嘉靖、隆庆以来的社会经济与民情风俗研究,颇有价值。
(17) 谈迁:《国榷附北游录》,台湾鼎文书局,1978年,影印本。谈迁(1594—1658)遍搜当时的邸报、公文、方志及遗民著述,取其可信者加载,保存大量的明代史料,为他书莫及。惜叙事简略,前后失于照应,为其不足之处。
(18) 夏燮:《明通鉴》,岳麓书社,1999年。《明通鉴》按年记录,费时二十年,广采野史数百种,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反映了明代典章制度、政治、手工商业、赋税、盐政、漕运等各方面发展情况。惜叙事庞杂,略有失真,为其不足之处。
(19) 陈子龙等编:《皇明经世文编》,台湾国联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64年,据明崇祯间平露堂刊本影印。总结明代经世奏疏、尺牍、杂文,涉及礼仪、宗室、谏诤等方面,史料价值甚高。
(20) 张孚敬:《谕对录》,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7册,台湾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据明万历三十七年蒋光彦等宝纶楼刻本影印。为嘉靖皇帝与张璁之奏对。使用《谕对录》时,须先对照事件背景,不能只看内容就判定对错,否则易被文句误导或误判史料。
(21) 永瑢等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9《史部·明史纪事本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据万有文库版本印行,第1083页。
(22) 李光璧:《谷氏明史纪事本末探原》,《中和月刊》第3卷第12期,第34—50页;赵铁寒:《关于〈明史纪事本末〉的一段公案—〈明史纪事本末〉跟张岱、谈迁、徐倬、陆圻等人关系的初步整理》,《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2卷第1期,第1页;陈锦忠:《〈明史纪事本末〉之作者与史源》,《史原》第5期;后又收入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2辑,台湾大立出版社,1982年,第517—544页;邱炫煜:《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的史源新诠》,《简牍学报》第15期,第235—257页。
(23) 杜淑芬:《〈明史纪事本末·大礼议〉校读》,《明代研究》第8期,第125—167页。
(24) 何淑宜:《皇权与礼制:明嘉靖朝的郊祀礼改革》,《中央史论(韩国)》第22期,第1—24页。
(25) 《明史》卷18《世宗本纪二》,第250页。
(26) 关于明史研究之著作与著述,详见李小林:《明史研究备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张琏:《近三十年海外明史研究学术期刊概介》,《明代研究通讯》第1期,第15—28页;吴智和:《二十世纪台湾明史研究回顾介述》,《明史研究专刊》第14期,第285—354页。
(27) 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页;怀效锋:《明清法制初探》,法律出版社,1998年;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小岛毅:《中国近世におけゐ礼の言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冈田武彦著,吴光、钱明、屠承先译:《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8) 怀效锋:《嘉靖专制政治与法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中山八郎:《明清史論集》,汲古书院,1995年;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小岛毅:《中国近世におけゐ礼の言説》;楠本正继:《宋明時代儒学思想の研究》,广池学园出版部,1985年(该书另有中译本《宋明时代儒学思想之研究》,连凡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荒木见悟:《明清思想論考》,研文出版,1992年;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台湾“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张琏:《从“大礼议”看明代中叶儒学思潮的转向》,《明清史集刊》第3期,第51—68页。
(29)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田居俭、宋元强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巴蜀书社,1987年;赵晓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研究与论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30) 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31) 张治安:《明代嘉靖初年的议礼与党争》,台北“国科会”补助论文,1972年。
(32) Carney Thomas Fisher, The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in Ming China,Ann Arbor: UMI, 1977.
(33) 朱鸿:《“大礼”议与明嘉靖初期的政治》,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78年,第2页。朱鸿指出濮议派人士之间多有地缘、科举同年及师生的关系。考献派结合的因素有三:考献派人士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久蓄夺权心理以及对“大礼”有共同主张。
(34)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
(35) 刘祥学:《杨廷和与嘉靖初年的政治革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2期,第122—128页。
(36) 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胡吉勋:《威柄在御:明嘉靖初年的皇权、经世与政争》,中华书局,2021年,第2—3页。
(37) 窦德士著,谢翼译:《嘉靖帝的四季:皇帝与首辅》,九州出版社,2021年。
(38) 郑克晟、傅同钦:《王阳明与嘉靖朝政治》,《明史研究专刊》第11期,第19—39页;朱鸿:《“大礼”议与明嘉靖初期的政治》,第161、163、166、167、173页;孟广军:《从嘉靖朝大礼议等事看阁权对皇权的制约》,《北方论丛》1995年第3期,第91—93页;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8—42页。
(39) 中山八郎:《明清史論集》,第85—153页;张琏:《从“大礼议”看明代中叶儒学思潮的转向》,第51—68页。
(40) 欧阳琛:《王守仁与大礼议》,《新中华》第12卷第7期,第97—102页;邓志峰:《“谁与青天扫旧尘”—“大礼议”思想背景新探》,《学术月刊》1997年第7期,第97—103页;郑克晟、傅同钦:《王阳明与嘉靖朝政治》,第19—39页。嘉靖朝打压阳明学的例子可见《明世宗实录》卷98,嘉靖八年(1529)二月甲戌,第7页a—7页b;《明世宗实录》卷218,嘉靖十七年(1538)十一月辛卯,第13页a。
(41) Carney Thomas Fisher, The Great Ritual Controversy in Ming China,p.349;阎爱民:《“大礼议”之争与明代的宗法思想》,《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第33—55页。
(42) 牟复礼、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89、497页;万揆一:《“议大礼”与杨升庵》,《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52—53页。杨慎(1488—1559)乃杨廷和之子,为明代大儒,著述甚多,在诸经皆有专著,学界推为清代考据学之远源。关于杨慎的学术,可见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 与田澍有相似观点者,亦有不少。罗辉映:《论明代“大礼议”》,《明史研究论丛》1985年第3期,第167—188页;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第48—62页;李洵:《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47—172页;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第7—15页;张立文:《论张璁的“大礼议”与改革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第12—19页。此外,张显清指出权臣严嵩正是借着附和嘉靖皇帝一连串的制礼活动,得以平步青云而专擅朝政多年,张显清:《严嵩传》,黄山书社,1992年,第26—77页。
(44) Richard H. Solomon, Mao’s Revolution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pp.4, 14, 75-79,113-129。该说影响美国与中国的行为主义学者们甚大,在历史学界却是毁誉各半,其论点不但常被思想史家质疑,甚至被视为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之一。
(45) 墨子刻著,颜世安等译:《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29—31、155—178页。
(46) S. N. 艾森斯塔得著,阎步克译:《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47)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台湾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48) 黄俊杰、蔡明田:《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试论》,《国立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16期,第1—43页。
(49)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941、942、946—948页。
(50) 关于儒家与儒家经典诠释的相关研究,参看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甘怀真:《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3年;杜奎英:《中国历代政治符号》,台湾政大出版社,1963年;林素英:《古代祭礼中之政教观—以〈礼记〉成书前为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Lucian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1985;黄俊杰、龚韵蘅:《〈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特质〉学术座谈会记录》,《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0卷第2期,第251—266页;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台大文史哲学报》第53期,第69—99页;黄俊杰:《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 “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台大历史学报》第24期,第1—28页;魏伟森:《一个被忽略学者所留下之不可磨灭印记:汉学诠释学之重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9期,第131—152页。
(51) 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第8页。
(52) 甘怀真:《中国古代君臣间的敬礼及其经典诠释》,《台大历史学报》第31期,第45页。
(53) 当代文学批评的用语常使用“文本”一词。“文本”的普遍解释为“书写或口语的说明整体,它具有一种特有的一致性与凝聚力”。本书对“文本”的解释,采取“交互文本性”,意指“在一种文本中,借由抄袭、引述、影射、不同诠释,而将另一种文本再次占据”。尚·勒狄克(Jean Leduc)著,林铮译:《史家与时间》,台湾麦田出版社,2004年,第214页。
(54) 甘怀真:《“旧君”的经典诠释—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新史学》第13卷第2期,第1页。
(55) 黄进兴:《毁像与圣师祭》,《大陆杂志》第99卷第5期,第1—8页;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谈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1卷第4期,第917—941页;黄进兴:《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大陆杂志》第86卷第5期,第8—34页;黄进兴:《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新史学》第5卷第2期,第1—82页。
(56) 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谈起》,第924页。
(57) 王汎森:《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丰坊与〈大学〉石经》,《新史学》第6卷第4期,第1—19页。
(58) 阎爱民:《“大礼议”之争与明代的宗法思想》,第33—55页。
(59) 小岛毅:《嘉靖の礼制改革につい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17期,第419页。
(60) 小岛毅:《嘉靖の礼制改革について》,第381—426页。
(61) 小岛毅:《郊祀制度の変遷》,《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08期,第123—219页。小岛毅指出自宋代以后,理学盛行,强调天人关系,相对地降低太庙在国家祭礼中的地位,郊祀制度不再附于太庙祭典,反而成为正式的国家祭典。直到嘉靖年间,阳明学兴起,使“天理”的“理”发生质变,郊祀制度转为天地分祭,更加提高了天的地位。到了清代,天的意义已经转为抽象的祭祀对象,使皇帝身兼天子的政治象征越来越薄弱,天的身份转化成至高无上的真理代表者。
(62) 王柏中:《明嘉靖年间的庙制变革问题试探》,《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第141—146页。
(63)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后正式出版为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本书引用赵书之处,采2006年版本。
(64) 萧慧媛:《明代的祖制争议》,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9年;吴智和:《明代祖制释义与功能试论》,《史学集刊》1991年第3期,第20—29页。
(65) 陈捷先:《明清帝位继承制的因袭与创新》,《历史月刊》第116期,第59页;王汎森:《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丰坊与〈大学〉石经》,第5页。
(66) 张孚敬:《太师张文忠公集》奏疏卷3《进明伦大典初稿》,第19页b—20页b;李洵:《“大礼议”与明代政治》,第48—62页。
(67) 朱鸿:《“大礼”议与明嘉靖初期的政治》,第227页;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50《大礼议》,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529—530页。
(68) 《明史》卷17《世宗本纪一》,第228—229页。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将“大礼议”时限拉至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祔孝烈皇后为止。笔者以为,至嘉靖二十九年的时限过长。原因有二:一是嘉靖二十九年的议礼仅为了确定庙制位次,无涉于其他;二是早在嘉靖二十四年时,庙制已由嘉靖皇帝钦定,至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议时,群臣缄口,莫敢相争。因此,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议,应定位为庙议的后续发展,而非主体事件。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第53—54页。
(69) 历来学界对正统的论述甚多,各家见解不同。本书中,“正当性”又可作为“正统性”使用,指的是统治权在意识形态上的合理化与被统治者对统治权的认可。参考约翰·伍德(John Thomas Wood)著,苏敬如译:《权力》,台湾种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第2页;丹尼斯·朗(Dennis H. Wrong),高湘泽、高全余译:《权力:它的形式、基础和作用》,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