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泉州府

掀开轿帘,火辣辣的日头照射日渐南斜,

但蒸腾的热气还是令朱允炆有些目眩,

所幸车厢之内有寥寥冷气升起,令他感受能稍微舒适些。

不得不说,他关于远行的记忆还停留在穿越前乘坐高铁“一日还”的方便快捷中,

持续十六日的舟车劳顿令他的肠胃受尽煎熬,整个人都显得怏怏的,

一方面是水土不服,

他严格强调一路行来都只许喝煮开后放凉的水,

即便是在驿站之中,也一定要打井水之后烧沸之后洗漱,

也无奈何各地饮食风俗不同,经过江西饶州时吃了块腊肉便上吐下泻,耽误了三日的时辰,

一方面是他身子骨着实差了些,过去半年有余尽管已经努力健康饮食,

早起早睡,锻炼身体,

但毕竟还在生长发育的时候,达不到成年人的抵抗力水平。

“终于快到了。”

朱允炆掀开帘子匆匆看了一眼,

青石砖瓦房连成一片,临时的行宫就在眼前,

隔壁不远处竖有门牌,便是知州的官署与他心心念念的市舶司所在,

平日里这里多有车马同行,今日全遭禁绝,

泉州府的主官带着几十位助理官吏前来接驾,

远道而来的车马停下,官员们翘首以盼,倒是有些壮观,

刘笙掀开帘子下车,朱允炆还没露头,便听到有人喊道:“闻殿下驾临,臣等不胜欢忭。此地军民咸沐圣恩,已缮治馆舍,备办贡物,恭候殿下巡狩,以慰黎庶仰望之心。”

虽然朱允炆是遭贬斥来到此地,

但明眼人都知道皇上这番责罚已经十分温和,

而且广告天下的诏令之中,只有罚出京都之地两年的惩罚,可没有说贬为庶民等字眼啊,

说白了朱允炆此行就是相当于当年燕王去往龙兴之地历练,所以泉州府主官知州韩昶是以“巡访”的亲王待遇接见的他,

甚至按道理说,应该是本高官官前来接见......

“恭候殿下巡狩,以慰黎庶仰望之心。”

巨大的声音裹挟热浪扑面而来,

刚躬身出厢的朱允炆撑着虚弱身体挤出笑容:“各位辛苦,进屋一叙吧。”

刘笙微微躬着,托住朱允炆的臂膀,

两人跟在韩昶身后,走过大开的仪门,很快进入了二堂,

屏风隔住后院的热气,朱允炆在右侧主位坐下,韩昶坐他身边,

其余人等或坐或站,干脆有人根本就在二堂之外候着,钻也钻不进来,只能偷偷观望,悄悄私语,

“我观这皇孙也没多长一个脑袋啊,为何都说他聪明。”

“遭贬谪也这么大的架子,不愧是自小在金陵长大的皇孙呢。”

“你敢胡说,他可没遭贬。”

“此中有隐情?”

嘈杂声音夹杂着朦胧的热气,朱允炆不免有些昏沉:

“我那夏冰快快端进来。”

韩昶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便听朱允炆对门口喊道,

北镇抚司衙门随行的许三林大二人端着一个不小的铜盆走了进来,其中冷气蒸腾而起,令堂中众人都精神一震,

韩昶眼前一亮:“这是冰吗?”

朱允炆叹了口气:“我没想到这里入了秋还热成这样,便只能用寒冰解暑了。”

韩昶赞叹道:“远行至此带这么多冰来,都指挥使大人真是大手笔。”

“不是带的,是制作,我将冰盆放在马车之下,寒气在车厢内流通,解解热气。”

韩昶脸上震惊之色愈浓了,敬佩道:“久闻都指挥使大人聪明非常,善用圣人之言,通晓工匠之理,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这制冰,是何意?难不成您随行之中有那得道的圣长?”

谁都知道能制冰便能解暑,

但烈日炎炎,是大家不想用冰吗?

是不会制冰啊,

听闻朱允炆竟然会制冰,眼睛全都亮了,

“若有制冰的法子,还望皇孙不吝赐教。”

“天然制冰之法,恍若神迹啊。”

“还望皇孙殿下赐教。”

几人忙不迭说道。

朱允炆轻声说道:“硝石泼水即可制冰,但硝石乃是军用之物,管控得紧。”

三两句话便打消了众人的念头,

“我也是找燕王求来此物,解我热暑,快马送了几日,不然我都热死了。”

“竟是如此。”

“此物稀有啊。”

“我也听过匠人书中有此物,但过于珍稀。”

朱允炆也懒得多说,即便知道是军用之物,制作火药的玩意儿,但他们搞得到硝石的自然会尝试去制冰解暑,

所以最大的问题是搞不到......

国内天然的矿藏也就那么多,人工开采最多的地方就是北平府,

除非在泉州开出硝石矿来,基本不可能,

日常能见到的天然这玩意儿在粪坑周围多,

等到化工进展到一定地步才有机会大量合成硝石来.....

所以此题,基本无解。

韩昶便说道:“都指挥使大人一路辛苦,备了些薄宴,稍等还请移步后院用餐。”

“不急,我吃了东西,现在还不饿。”朱允炆喝了口刘笙倒的茶水,苍白脸上恢复了些许生气,“泉州府这里有什么天然资源,例如煤铁矿之类?”

“煤矿倒有一些产出,但应该不如北平,铁矿亦是有之。”韩昶说道,“都指挥使大人问这个做什么?”

“北平之事你们听过吗?”

韩昶对此事多有了解:“有所耳闻,改制以煤铁为主,大兴产业,为地方财政谋了不少银钱,我们地方是支持的。”

“但是.....改制之事,恐怕有问题。”

朱允炆皱起眉头:“既然你说支持,怎么改制又有问题?”

“都指挥使大人有所不知,我听闻北平改制以举人,秀才为主,燕王力主推动。但泉州府耕地贫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多数百姓以海事为生,米粮均为外购,因此读书之人少,莫说社学,其实私塾也未必有几间,若学北平改制,恐困难重重。”

他是专心研究过北平一事案情的,因此说到了点子上,

北平靠玻璃挣了大钱,不管中央态度,知晓此事的人,谁不眼热?

地方财政都缺钱,

泉州府这官邸比不上金陵,也比不上杭州,可见官府有些贫穷,

靠海吃海,但海事禁绝贸易,以海事出发就是自找难题了,

这件事,更要一步一步来。

所以朱允炆好不容易好转的脸色便难看了起来,

得,这次是真的从零开始了,

最先就是,想办法先搞点钱来.....

这里地理一般,物资相对贫瘠,

快速搞钱的法子不多,至少煤铁两项基础要跑起来......

他叹了口气:“我知道了,我虽是锦衣卫都指挥使,但这里的一切行事都是以承宣布政使司为主,我为辅助,一应行为都要上报,绝不可因私废公。”

韩昶说道:“臣省得的。”

他不过是一介小小知州,自然是听从上峰行事。

“先吃饭吧,随后再谈正事。”

“那便请殿下移架。”

吃完饭,午后已过,气温稍微转凉了一些,

他被恭送出门,要到临时的行宫去,

据说那个行宫虽然不是新建,但有临海看海的景色,想必夜晚温凉海风吹拂,能凌他舒服些。

如果能选择北平,朱允炆一定不会来泉州,

和北平相比,这里气候更加炎热,基础设施也不完善,

宜居的程度莫说和金陵相比了,估计和如今正在大力上马工业的北平也根本无法相比,

走出公署,黏糊糊的热气打在脸上,腥甜的海味在肚子里翻涌,

朱允炆已经开始后悔没有去登州府了,至少那里的吃食要合胃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