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下午,北平失火案最终决断的的消息便传遍了京都,
最为高兴的当然是寺庙里的和尚,
都知道锦衣卫都指挥使大人不喜欢和尚,
他走之后,锦衣卫对寺庙道观的管控肯定就没有那么严密,
随后便是国子监的各位官吏,方孝孺入得国子监以来,日日想尽方法传播朱允炆的新学,以参与文会之名挖一些薄有名气的监生去学什么“新格物致知之学”,
搞得人焦头烂额,
下属官吏不止一次向宋讷汇报,宋讷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偶尔叫方孝孺谈话,也只是让他不要做得太出格,
开什么玩笑,他敢拦着朱允炆的亲信做事?
话又说回来,金陵城私下里的聚会,离经叛道之言不止几何,
朱允炆所传播的新学不过就是事功了些,算不上什么离经叛道的。
比较伤心的也许是锦衣卫北镇抚司衙门的了,这《西游记》就说了开头的一点点,后面还没说呢,
他们还等着听故事,结果这锦衣卫都指挥使大人就一去不回了......
“都指挥使大人应该很伤心吧?”
“听说大人被送到了泉州去,不知又要有什么条件才能回京?”
“据说是两年的惩罚,两年之后的今日指挥使大人就可以回京了。”
“相比于代指挥使大人,我还是更喜欢指挥使大人啊。”
北镇抚司衙门内,稍微有些空闲的锦衣卫都开始怀念起了朱允炆,
主要是这个上司从来不颁布什么考核条例,检查工作,
也不克扣他们的粮晌,贪求他们的上供,
事事亲力亲为,在值期间只要上班,往往都是夜半才走.....
薛定善失魂落魄一般坐在衙门里,看着亟待处理的公文恍然失神,
这样赏罚分明,公私有据,且知人善用的上司,去哪里找呢?
当然,最伤心的还是朱标,
这日晚些时候,太阳还没落山,
下人们将朱允炆从大宗院接回来,
就着夕阳的余晖,朱标在院子里刚看到儿子的时候,眼眶便有些红了,
他伸手捏了捏朱允炆的肩膀:
“允炆,你壮实了。”
半年之前的朱允炆还是瘦弱得像竹竿一般,如今身上已经能摸到些许的肌肉,看起来圆润了几分,
朱允炆亦是发自内心地说道:“孩儿不孝竟让您操心,父王有些消瘦了。”
朱标拿起丝绢擦了擦自己的眼角:“坐下说吧。”
父子二人在院子里相对而坐,
看到朱标的表情,便是朱允炆心如铁石也有些感伤:“父王,最迟两年,我便回来了,您放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你母亲听到你要去边远之地的消息,伤心落泪,不方便来见你。”朱标的语气依旧很温柔,收敛了自己悲伤情绪,开始讲起正事,“在大宗院,诏令已下到。登州府,台州府,泉州府与陕西.....皇上给了四个地方让你选,你选择哪里?”
聊到正事,朱允炆的表情就严肃起来:“回父王,一路回宫,我都在思索,按理说,我应该去台州,那里是方孝孺家族所在之地,我更好借力,但我不去台州府。”
“可以,那里离金陵有些远,那你准备去登州府了?登州府距离北平稍近一些,又比山西环境好一点。”
朱标赞同,
“登州府是好的。”
“不去,我选择泉州府。”
朱标有些惊讶:“泉州府?那里山高路远,一路南下都要月半有余,你去那里做什么?”
朱允炆解释道:“如今大明三大市舶司,宁波以扶桑朝贡专管,广州语言不通,如今官方对外海运,唯有泉州一司,大有可为。”
“福建你语言更是不通,登州府岂不是更好?”朱标劝道,“你非要去掺事海运做什么?”
“父王放心,我自有考虑,但泉州府是我确定要去。”朱允炆说道,“关于海运我亦有一些新想法,若是顺利,不到一年我便能回京。”
“你专事事功......父皇是否私下与你提了条件,所以你早就决定好了去泉州?”
“将我丢在那边远之地,皇爷爷不好管我。”朱允炆说道,“所以我的确和皇爷爷约法三章,不过这乃是我和爷爷的私下约定,不方便与父王透露。”
六部官员离开后,蒋瓛去了朝中又找到了朱允炆,传达了朱元璋的授意,
总结起来,其实不是“三章”,而是三项权力,
第一,都指挥使腰牌仍在朱允炆手中,因此他可以调动当地卫所,协助平匪;
第二,不可轻涉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的政事,如有政见、改制第一时间汇报中央;
第三,无论做何改制,出何新知,写出什么新书,都要第一时间呈报中央。
简单来说就是给了他部分藩王和地方大员的权力,但只给了他一个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腰牌,
在如今大明政坛是笔杆子指挥枪杆子的大前提下,只给出了一点点限制,也算是给了他莫大的信任了。
“既然如此,为父便不再多说。”
朱允炆主意大,
已经和朱元璋达成了一致,
——朱元璋主意更大,更是完全没办法反驳,
朱标感觉自己这个太子憋屈得很,但在孩子面前,还是柔声道:“既然如此,为父便帮你准备远行的物事,同你去牧马村不同,你舟车劳顿,要准备药丸,食物,被褥之类,明早之前都要备好......”
不是去就藩,也不是作为钦差去督事,而是作为皇室罪臣前去就职,
还要日日辛苦劳作,处理农事......
“苦啊。”
朱标起身,朱允炆也念叨这跟着起身,
父子二人并肩行了一段路,便在中间分开,
朱允炆往大本堂去,还要见几个人,
第一个当然是方孝孺,
他见着朱允炆的面便第一时间大声喊道:“皇孙殿下,那个喂马的李成,叫他做什么?竟然不带我。即便把我当个书童也好啊!”
“你可不是我的书童。
忘了吗?你要在金陵准备春闱,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
朱允炆在书桌前坐下,,
“你要多和国子监的讲师祭酒交流。
若是我动用关系为你谋了个举监身份,让你去考功名,你考不上,等我回来扒你的皮!”
“皇孙殿下,若没有你在我身边指点,我怎么考得上这个功名?”方孝孺说道,“你去泉州府那等清苦之地,没有人在你身边说话,你该寂寞了。”
“.......”
方孝孺这番话语说得朱允炆还有些心动,
少了一个人在身边聊天,确实可能会有些无聊,
不过他今后还是要培养一些嫡系,少不了涉事政治,若没有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老政治家坐镇,他还是有些不放心,
方孝孺这白身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
“你如今凭提拔入了翰林,确实有名无职,在我这里做个讲师,我又把你塞进了国子监,不合公制。
若你金榜题了名,便可以有正经的官身,届时行事便好得多。”
“好吧,我知道了。”方孝孺知道自己拗不过朱允炆,便放弃了跟随他一起远去泉州府的打算,“我便帮皇孙殿下盯着博洽,来复几位,莫让他们生事了。”
“还有蓝贵和李原名,李原名这人义勇双全,而且政治觉悟比较高,你若是春闱提名,多和他来往。”
“记得皇孙殿下教诲。”
“明日我便出行,说实话也没什么好交代的,北平那边有的,你们都有,若是着力新学的几位举人题不到名,便和他们脱了关系就是莫要和他们来往了。”
“这样是否有点.....”
方孝孺欲言又止,整理了一下措辞说道,
“皇孙殿下您是不是有些事功到了极致。”
“在大明为官,便是如此,若要攀附我东宫一脉,他们便想办法榜上提名就是,我又没拦着他们。”
“好了,你走吧,蒋大人马上过来和我说事,你叫刘笙帮我准备一些茶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