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大明初闻西方学

朱国桢抿了抿嘴,咽了一口唾沫。

这就要上达天听了吗?

兹事体大。

时间太晚,还需要好几天商讨,然后定下最后的结果,再一次编撰成册。

顾青三个月编撰出来的《算学新解》确实有一些不完善。

却也已经定了好几次稿子。

在动手之前,把自己能够想到的知识点,全部写出来,再根据这些,定制一个提纲。

不然,还会更混乱。

顾青和朱国桢两人躬身施礼,先行离开了。

“了不得啊。”

“我都没能想到,有朝一日,会亲眼见到一位天之骄子。”

“这天下多少学生,想要能够上达天听,却只能通过科举,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

“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才能到最后的殿试。”

“犹如战场厮杀一般,一路上过关斩将,最终才能东华门唱名。”

“而你,我的舍友,顾青,却能在十五岁的年龄,在读了一年又五个月的书。”

“竟然能够上达天听!”

“我能和你做舍友,此生也算是莫大荣幸。”

顾青自然知道,自己已经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会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若他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能不能通过县试,还很难说。

甚至是能不能读书,那都是一个问题。

以原主的资质,其实也已经看得出来,‘他’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子。

“我能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写出《算学新解》,也是离不开你的照顾。”

“有你这样的舍友,也是我顾青此生的荣幸。”

朱国桢听了之后,那是真的舒服了。

就算是他在历史上成为了大明首辅,如今却也不过是十七岁的少年郎。

这几个月,跟着顾青一起,确实是沉稳了一些。

可是,能够被他敬佩的人夸赞几句。

那内心之中也是极为舒适。

两人到了学舍,朱国桢和往常一样,端茶倒水。

顾青连忙接了过来,说道:“以前,那时我需要全心全意地写《算学新解》,故此劳烦你帮忙。”

“今日,总算是交了稿,这些事情,还是我自己来吧。”

“不是生分,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想把自己养懒了。”

朱国桢一听,便不好拒绝。

“不愧是你!”

“仅仅是这一份心性,就已经超越天下太多的学子。”

“若是我,听闻自己所写的《算学新解》能够上达天听,恐怕整个人都已经犹如腾飞于空,飘然若云,不知己为何人也。”

越是和顾青相处,越是觉得对方就不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

过于沉稳了。

可若是为人老成,那还有的说。

可顾青的沉稳,却让人很舒服,也让人很敬佩。

他是那种知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晓自己需要什么,目标非常明确。

和他相处,非常的融洽,也非常的自在轻松。

汪宗伊、李贽、许正谦、沈节甫、焦竑、王夫子六人也是忍着继续交谈的心思,各回各房,简单地洗漱一下,便入睡了。

可辗转反侧,一时间,还是有一些难以入眠。

脑海里面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0、1、2、3、4、5、6、7、8、9这十个简易数字。

顾青有言,此简易数字来自于西方,于大唐时期,被称之为天竺。

后来则是传到了白衣大食,由大食人学会之后,进行了整理以及补充。

至于他看到的那本古籍,也是一年前,在江浦县寺庙之中的佛经上面见到过。

当然,顾青并未在寺庙里面真的就见到过。

只不过,他不能直接就说自己发明出来的,毕竟,这时候的阿拉伯数字确实是已经传到了中原。

一旦三本《算学新解》推广开来,有了名气。

那必定会被人给盯上。

到时候,就会有人指出来,这并非是顾青首创,而是出自于从西方传过来的佛经、书籍之上。

更关键的是,大明时期的西方传1教1士比较多。

阿拉伯数字稍微问一问那些人,就能知道,在西方已经用了快一百多年了。

等到了那时候,有人要是参顾青一个欺君之罪,那是一参一个准。

所以,也就没必要非要硬说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编造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谎言就可以。

顾青也不会让汪宗伊等人还要去江浦县的寺庙里面找那本古籍,这一来一回都需要很长时间,直接找一个西方的商贾,找一找应天府的寺庙里面的经文就可以了。

应天府作为南方人口最多、都城最繁华的大明两京之一,地处于南方。

西方的商贾们一般也都是把货物运送到这里,进行交易之后,再购买丝绸、茶叶等物回去。

在这里的传1教1士也多一些。

肯定是能找到一些相关记载的。

至于其他的内容,那自然可以解释为一通百通,套用《九章算术》等算学经书,用简易数字去代替壹、贰、叁等中原汉字,就能够悟出一些相关规律。

反正,这也确实是顾青第一个整理出来的。

西方的数学发展已经很快,甚至是还会加快速度。

但是,中原的算经也不少,算学一道也不差,不用简易数字,也已经是这世界上的前列。

只不过,相对于计算来说,简易数字计算法还是方便快捷很多。

到了第二天。

汪宗伊就让汪植带着人去应天府最大的几个寺庙寻找相关的经文,还请了好几位西方的传1教1士。

确定好,这一《算学新解》一书编撰的依据,有一个可考性。

然后就是对内容上的查漏补缺,获取西方数学相关知识,加入到《算学新解》之中。

完善《算学新解》的上中下三册内容。

写成奏章,呈与皇上,自然是越严谨越好!

稍微出现一点儿差错,都容易遭弹劾,被那些言官们抓着不放。

更何况,这还是学问上的事情,是很有可能改变大明算学一道计算方式的新学问。

就更要严谨,需要有出处,也需要能让人一目了然,看的清楚何为算学新解。

不然,呈上去,到了皇上的御桌上,皇上打开一看,一头雾水,根本不知其意。

那岂不是白白耗费精力,甚至是还会影响简易数字计算法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