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我国设备拥有量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设备拥有量的技术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实行的实际上是以扩大设备拥有量为主的装备政策。这当然是有客观原因的。在我国经济建设初期,采用扩大拥有量的装备政策,对奠定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必要的,但是长期坚持这样的政策就未必适宜了。不少的决策者认为,设备只要能转动,就应该继续使用。他们考虑的仅仅是设备在物理上是否还能使用,并没有考虑继续使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更没有考虑是否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几十年来我国的设备更新速度十分迟缓。以上海为例,1977—1980年的4年间,机电工业系统机床平均年更新率仅为0.87%。按照这样的速度,需要115年才能把上海市的机床更新一轮!由此可见,我国设备的老化已经到了何等地步。
工业中常常用已安装设备使用年限即役龄,或者用设备净值(扣除历年折旧额后的余值)除以设备原值即新度系数,来表示设备的新旧程度及技术水平。我国工业固定资产1978年、1981年、1983年、1985年、1987年的新度系数分别为70.4%、66%、66.4%、66.2%、67.2%。从这些数字来看,似乎我国工业设备的新度和技术水平并不太低。但是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这两个指标并不能表示工业设备的真实技术状况。例如,就役龄来说,在我国,即使“年轻”的设备也不一定说明它在技术上就先进,因为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新度系数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第一,我国工业设备的折旧率很低,而且各个部门互不相同,设备折余价值高,容易造成新度系数偏高的假象。第二,也是更主要的,设备资产的购置时间早晚不同,相同设备的价格不同,再加上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导致固定资产的原值和净值都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现时的真实价值,所以在没有进行设备价值重估以前,据此计算的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是很不准确的。
二、我国传统产业的设备现状
1.机械工业
上海市的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在1988年只有54.5%。沈阳市1988年役龄在20年以上的设备占50%,其中441个机电企业役龄在20年以上的设备占55%,新度系数仅为58%,其中有些日伪时期留下的设备还在使用。“一五”时期苏联和东欧国家援建的机械工业项目,其新度系数只有40%左右,有的还不到30%。根据1985年对全国3305个大中型机械工业企业已安装生产设备的统计,其中20~80年代出厂的占27.9%,70年代出厂的占45.2%,60年代出厂的占16.1%, 50年代出厂的占9.6%,新中国成立前出厂的占0.5%。另据1985年的工业普查资料,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设备按价值量计算,属于国际水平的占13%,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22%,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占47%,属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8%。这就是说,我国机械工业生产设备大约有2/3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从设备的构成上看,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的多数设备是低效的万能型设备。其中已安装的300多万台金属切削机床的平均役龄为20~25年,大部分属于国外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人一机一刀的水平。至于国外已普及的高效优质工艺、数控机床、加工自动线等,在我国应用仍很少,精密加工技术国外正从0.01微米向0.001微米过渡,而我国则刚进入0.1微米领域。总的来说,我国机械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大致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
2.冶金工业
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的更新速度同机械工业一样迟缓。据1985年对184个钢铁企业9109台(套)主体生产设备的统计,其中属国际水平的53台(套),占0.6%;属国内先进水平的855台(套),占9.7%;属国内一般水平的7228台(套),占79.3%;属国内落后水平的943台(套),占10.4%。按照钢铁工业技术水平估计,属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技术几乎很少。属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的比较多,而属50年代以至更早时期的技术则更多,呈现为一个宝塔形。在钢铁工业中,对提高钢材质量具有特殊作用的炉外精炼工艺,发达国家的普及率已达40%~50%,而我国只占10%。影响钢材成材率的连铸工艺,1986年日本的连铸比高达90%以上,而中国不到12%。我国钢铁工业设备的技术水平是相当落后的。
3.纺织工业
据纺织工业专家分析,我国纺织工业设备水平大致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一般只能生产中低档纺织品。上海的调查分析表明,属于40~50年代的技术水平的设备占60%,属于60年代的技术水平的占28%,属于70~80年代的技术水平的只占12%。另据对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600多个全民所有制大中型纺织企业的55万多台主要生产设备的调查资料,主要生产设备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0.7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5.03%,属于国内一般水平的占81.91%,急需淘汰的属于落后水平的占12.35%。
4.铁路运输业
我国铁路系统1988年第一季度连出了三件重大碰车伤亡事故,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正如一位铁路老专家讲的,中国的列车不是行驶在钢轨上,而是行驶在“钢丝”上。这个形容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却描绘了我国铁路运输系统装备老化和陈旧的现状。1987年与1952年相比,我国铁路的客货运量增加了14.3倍,而同期铁路正线延展长度仅增加1.5倍,机车总功率仅增加5.9倍,结果造成货运大体只能满足一半的要求,客运经常超载50%~100%,每天几乎都有90多万人无座乘车。这里暂且不讲铁路设备的役龄,只说全国5.25万公里铁路线,就有近1/4即1.29万公里的钢轨超期服役,其中有伤损钢轨12万根。就机车和客货车厢来说,有1/2的蒸汽机车和1万多辆客货车厢在超期服役;在每天开出的1000列旅客列车中,有2294节车厢是1935—1936年制造的。
三、推迟设备更新的后果
设备的老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设备陈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以机械工业为例,我国全民所有制机械工业企业的全员人均年劳动生产率1957年为5523元;1979年为11021元,即用了22年时间才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又经过6年,到1985年,我国机械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增加到13205元,按汇率1∶3.7折算,相当于3569美元。关国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50年、1970年和1983年分别为1.4万美元、3.13万美元和9.35万美元,年平均递增率为8.8%。日本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52、1970年和1983年分别为79.6亿日元、580.35亿日元和1960.51亿日元(1982年折算后为9万美元),年平均递增率为11.8%。联邦德国机械工业1982年的劳动生产率为6.2万美元。苏联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60、1970年和1975年分别为0.36万卢布、0.72万卢布和1.03万卢布(1982年折算后为1.6万美元)。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绝对值极低,而且增长速度也很迟缓。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改变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状;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快设备更新的步伐。
2.设备陈旧对产品更新换代的影响
国外的企业都在积极通过实现设备现代化来大力发展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而我们却长期舍不得丢掉旧设备。这种拖延进行设备更新的政策会使企业处于没有竞争力的危险境地。
仍以机械产品为例,1987年,国家机械委从6万种产品中抽取了5130种主要机电产品进行了水平分析,其中相当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占18.9%,相当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平的占48.2%,相当于国外20世纪60年代水平的占32.5%。应当说明的是,这次抽样评价的产品都是国内水平比较高、市场需求及生产比较稳定的产品,因此并不能真正代表机械工业6万种产品的一般水平。另据沈阳市1988年对该市411个企业(其中包括71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的108个大类的8000余种产品质量的统计分析,其中优质产品占23.5%。在这些优质产品中,相当于国外20世纪60年代水平的占50%,70年代水平的占25%, 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占25%。产品落后主要表现在结构、性能、精度、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噪声和自动化水平等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其中可靠性、寿命普遍比国外低一半甚至更多。
我国的机电产品不仅技术水平低,而且品种也少。例如,苏联有机电产品24万种,我国只有6万种;我国机床工业只有产品1560种,而苏联有2000种,日本有3000种;我国只有轴承11500种,而日本和联邦德国则各有轴承3万种。品种的不足特别反映在大型成套设备和精密、高效、专用设备上。品种少,质量差,不仅限制了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而且成了我国大量进口机电产品的重要原因。
3.设备陈旧对生产消耗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产品档次低,所以能源利用率也很低,平均只有30%左右。我国设备的能源耗费一般要比工业发达国家高30%~90%,有的甚至更高。例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是国外平均水平的1.32倍,吨水泥煤耗是国外的1.66倍,吨合成氨煤耗是国外的1.83倍,平炉单耗是国外的1.45倍,转炉单耗是国外的4.7倍,加热炉单耗是国外的2.7倍,热处理炉单耗是国外的4.07倍。我国现有12类通用设备产品(包括工业锅炉、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制氧机、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变压器、电动机、电焊机等)每年消耗的能源大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3%,汽油的90%,发电量的54%。这些产品的单位能耗普遍比国外高,效率比国外低,每年比国外先进产品多消耗能源达1亿多吨标准煤。例如我国目前还在生产的上海牌小轿车与桑塔纳车相比,不仅自重多520千克,且每百公里多耗油8升。再从单位产值能耗来看,我国每生产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耗费的能源,是加拿大的1.8倍,美国的2.1倍,联邦德国的3.8倍,日本的4.4倍,印度的1.7倍,巴西的3.8倍。如果我国的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则按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计,一年至少可节省能源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的30%。人们都在讲能源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可是我们注意的只是如何多生产能源,却较少注意通过提高产品档次来节约能源。
4.设备陈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正由于我国产品档次低,品种规格少,每年不得不耗用大量外汇进口国外的机器设备。例如,“六五”期间全国进口机电产品为411亿美元,而出口仅为95亿美元;“七五”期间1986年至1989年的4年中,进口的机电产品为800亿美元,而出口仅为209亿美元。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巨大差距表明,我国需要的高水平的设备,都是靠进口解决的。如果长此下去,我们必将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翻身。由于我们的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所以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附加价值低的粗加工产品。要改变机电产品进出口的不利状况,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非得抓紧进行设备更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