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情绪有点起起伏伏的,好像特别容易被外界影响。我感觉到,大概是潜意识里有些没被看见的情绪在涌动吧?具体是什么,我现在还说不清。不过没关系,我相信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去探索,我会更好地接纳它们。它们需要被看见,我知道。
还记得第一次冒出那个念头——“我为什么是我?”的时候,我总爱抬头看天。特别是夜晚的天空,总让我有种说不清的孤独感。后来,走在上班路上,那个问题又来了:“我是谁?”我想到了名字,想到了身份,可心里清楚,这些都不是答案。这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好像一直悬在那里,找不到落脚点。
后来啊,我开始慢慢寻找自己,踏上了所谓的修行路。我开始学着觉察内心的感受,真正静下来,听听心底的声音。然后,我看见了——看见了那个彷徨无措的内在小孩。她笨拙地用着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我看见了她的恐惧,看见了那个停留在童年的自己。我感受到了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里一阵心疼。我知道,她卡在了过去的某个地方。虽然我身体长大了,但她好像还没能跟我一起走到现在。我选择蹲下来,轻轻地拥抱她,对她说:“谢谢你,这么多年一直保护我,谢谢你。我终于看见你了,亲爱的。我知道你这么做,是怕再受到伤害。但你要相信我,我现在长大了,可以保护自己了。”我抱着她,知道这需要时间适应。但我相信,她会慢慢接受的,会慢慢放下心来。我愿意给她时间,我会陪着这个可爱的孩子一起长大。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头那股情绪又涌上来了,是感动,是释然,好像有个声音在说:“你终于看见我了!我终于被你看见了!”那是一种释放,带着喜悦。是的,我看见你了。我知道,可能下次你还会轻轻敲门提醒我,但请放心,你的每一次温柔提醒,我都不会错过。在我这里,你永远安全,我永远都在,一直陪着你。
这就是我这本书的开篇,是一次我和我内在小孩的对话。它让我感受到一种“向内求”的圆满、喜悦、开明和通透。所以,我想聊聊“修行”。人生所有的体验,其实都是在修炼我们的内心。如果觉察不到那些贪念、嗔怒、痴迷(就是佛家说的贪嗔痴),我们就一直被这些“业力”——其实就是情绪——牵着鼻子走。嫉妒、愤怒、自卑、内疚...这些负面情绪,就像蒙在眼前的布,让我们看不清。如果我们看不清情绪背后真正的原因和需求,可能就永远在那个循环里打转。佛家讲六道轮回,心理学讲内在投射。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对抗这些情绪,而是看见它们,接纳它们,允许它们存在。就像看着一片云从头顶飘过,只是看着,不评判。
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这个天道(或者说自然规律),去体验当下的每一刻,提高内在的觉察力,不断内省、自我修正。这样想着,那个老问题又冒出来了:“我是谁?”我在不断地体验,经历各种情绪的轮回。也许有一天,当我看着天空、白云、小鸟、花香、人群、阳光...会不会突然意识到:这个所谓的“我”,其实就是所有这些体验的总和?它还在变化,还在感受,还在不停地思考。
我们的意识,好像是通过这个肉体在修炼。意识本身,感觉是更高维度的存在,没有固定的形态,时刻在变。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很容易就滋生出欲望(贪嗔痴慢疑)。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点,就会被欲望牵着走,在“得到就开心,得不到就失落、期待、失望、嫉妒”这些感受里挣扎,这就是所谓的在“业力”里打滚。
所以你看,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不同的事情,不断感到痛苦,其实可能都是为了有一天能真正觉醒。就像历史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比如袁天罡、诸葛亮,他们也经历过巨大的痛苦——亲人离世、生存的压力...真有点“心不死,道不生”的味道。如果没能觉醒,可能就会一直在类似的痛苦模式里循环,就像佛家说的在“六道轮回”里。
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你没完成的功课(觉醒),生活就会用不同的痛苦、相似的课题来提醒你,直到你真正领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自然规律)不会特别在意你经历了什么,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法则运行。直到你完成那个觉醒的功课。就像玩一个游戏,没通过这一关,就会一直卡在这里。
修行,说到底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觉察、不断修正内心的过程。修善念,修善行,修善心。过程中,偶尔走偏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始终有那份觉察的能力,然后慢慢地、温柔地把自己带回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