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刘  答疑课堂:我们应该让孩子提前入学吗?

我父亲老刘博士小时候是提早入学的,他是11月份出生的,是班上最小的孩子。他在一、二年级时学习并不困难,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开始发现很多东西变得没那么容易理解和吸收。我的爷爷奶奶并不了解教育,以为孩子之前成绩一直不错,后面一落千丈肯定是因为他不努力、没用心,到了五六年级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早恋了。也因为被家长错怪,在那个年代的打骂教育之下,他受尽了委屈,一共逃家了15次。

我是10月份出生的,老刘博士一样让我提早入学,但因为他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了解及研究,他让我在6岁时就已经具备了8岁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学校学习和行为上与同学相比都比较成熟。就像三年级的孩子学一年级的教材并配合一年级的规范一样,我在整个求学过程中都很轻松,学习对我来说一直以来都不费劲。

同样今天都是教育博士,但老刘博士的成长经历特别辛苦煎熬。小时候老师体罚导致骨头增生的痕迹至今都留在他手上。回头看,还好当时爷爷让他重读了一年,再加上运气好碰到好的环境刺激及老师,让他能考上好中学,之后又得到留学的机会。同样都是提前入学,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老刘博士还是非常幸运的,但有多少孩子并不是“笨”而是被“不够成熟”或“还没开窍”所耽误?

提前入学意味着什么?

孩子的成长差异可不仅仅体现在班级里年龄相差1年的情况下,甚至是几个月的年龄差异在认知和行为上也能明显表现出来。有些老师还有个说法,孩子分为“秋冬季”和“春夏季”,秋冬季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听一次就懂了,而春夏季的孩子可能要多听几遍。体育项目也是一样,春夏季的孩子需要多练甚至是要过一段时间后练,才会出效果。老师其实都知道,在班上年纪偏小或是提前入学的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表现都会比较差。因此,这些孩子的学习效率可能较低,导致他们上课容易坐不住,不专心。

根据一项对100名提前入学的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56%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16%的孩子上课根本坐不住。根据英国财政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IFS)发布的调查报告,同班中年龄较大的孩子的成绩比年龄较小的孩子要好12%。而到了高考阶段,差异更为明显,出生在9~12月的孩子进入顶尖大学的比例比其他人高出25%。所以“出生晚几天却要晚上一年学,真是亏大了”的想法并不被数据支持。实际上,那些在班上年龄较大的孩子才是真正获益的。

虽然以上研究数据是这么说,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毕竟还有18%的孩子还是表现不错,喜欢学习的。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适合提早入学其实很简单,就看他自身能力够不够成熟,能否达到入学的能力标准。这里并不是说看学科能力,而是看学习能力。这也是我常和家长说的,幼小衔接并不是在学科上的衔接,并不是上小学前花几个月上幼小衔接班把一年级的教材过一遍,而更重要的是能力上的幼小衔接

能力成熟的情况下,学科教材早一年学和晚一年学并不会在长期发展中显示出差别,21岁大学毕业的孩子不会比22岁大学毕业的孩子更优秀。但是如果孩子能力不成熟就入学,会导致他学得很辛苦,学习时比同龄孩子更吃力,长期挫败,被老师和父母打击,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最后很自卑、缺乏自信。

所以要成为那18%的人中的一员,我们必须从金字塔的第2层开始。能顺利入学的前提条件一定是视、听、动能力与教材难度匹配,孩子的视、听、动能力均要发育到一年级的水平,才可能学得会一年级的学科教材和规矩规范。

成熟理论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是教师出身,多年的教师经验也让他对儿童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在美国耶鲁大学读博士时成立的儿童发展中心的最主要研究是成熟理论(maturation),研究所得的结论是: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是主要因素,学习本身并不能促进发展,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当孩子成熟了,学习才会产生。

他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是让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孩子从46周大起每天做10分钟爬楼梯训练,连续6周;另一个孩子之前不做任何训练,但从第53周大时开始训练2周。在第52周时,提前训练的孩子能熟能生巧地用26秒爬上楼梯顶端,而没经过训练的则花了45秒才爬上去。但第55周时,经过2周的训练,没有提前训练的孩子也能迅速地到达楼梯顶端,速度还超过了提早训练的孩子。

这也是我常问家长的,你是要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当孩子的成熟度到了,家长给孩子的学科知识自然就能被吸收,但当孩子能力还没有成熟,不断地让孩子提前学,家长花费的时间和努力会更多,而对孩子来说,其中受到的挫折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孩子不需要到完全不会的程度才不专心,孩子只要觉得有点困难,他学习的意愿和持久度就会降低;相反地,能力好的孩子虽然并不一定对所有学科都抱有热情和兴趣,但因为他做起来容易,做得也快,他的意愿和持久度就会比较高。

就像这几年,我们家小女儿几乎有2年时间没上幼儿园,也没有什么机会预先学习拼音和数学,但因为她的视、听、动能力足够成熟,就算没有太多课堂学习的经验,上小学后她还是能很快地吸收并掌握一年级的知识点,也能遵守上课的规则。关键就是她具备了应对学科学习的能力,虽然她5月底出生,是班上偏小的孩子,但我们让她的能力像班级上年纪更大的孩子一般,她学起来就会轻松。

提前学什么?

因此,如果要提前为孩子做准备,首先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更成熟。在确保足够能力的前提下,另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让孩子在学习语文、数学和外语之前掌握金字塔的第3层:足够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积累。在这方面,家长需要注意: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愿意思考,那么他在学科上也不太可能养成思考的习惯。

“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至关重要!”

现在很多小朋友从小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家长包办,有时候为了孩子能坐在椅子上好好吃饭,家长一边用手机给孩子放动画片,一边把饭直接喂到孩子嘴里,孩子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孩子本能够学习如何刷牙,但大人帮孩子把牙刷了,把他们学习的机会剥夺了,甚至连衣服鞋子都不需要孩子自己穿。我曾见过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请3个阿姨伺候3个孩子,孩子们个个都被养废了。

上次一个5岁的孩子来做测评,做完后我让他把鞋子穿上,他就坐下两脚一蹬看着我,这行云流水的习惯性动作让我有点傻眼。我从孩子很小就教她们整理和归纳,从整理玩具到书柜的书如何排列。衣服晾干后我们会放在客厅让孩子自己来认领,并叠好放回她们自己房间的柜子里。孩子小时候还不会叠上衣,因为难度比较大,步骤也比较多,我们就先从叠裤子开始教,裤子还不行就叠毛巾,从简单到难。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不只是要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让孩子养成整理和思考的习惯。

家长要慢慢地从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开始教孩子去刷牙、洗脸、上厕所、穿外套、拿书包、穿鞋子,到能用“睡觉前该做什么?”“我们出门前准备好在门口集合”等话引导他们。这时他们就拥有了思考的习惯。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都没有思考的习惯,你看到他们在学习中的“思考”大多数可能只是因为重复练习而产生的做题技巧或套路。

如果这两层我们都做对了,孩子的基础能力以及经验的积累都足够,衔接学科就非常容易。如果孩子的能力在入学前能达到入学的标准,这时候一年级的教材对他们来说就会轻松容易。有这样的能力再提早入学才可能是一个不会出错的选择。

如果能力没达到就入学,就很有可能出现跟不上的情况,或者学习进度比较慢。这时为了不掉队,老师家长会让孩子重复练习,孩子永远有大量做不完的习题。那么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是不会积极的,学习会成为孩子很重的包袱。长期处于吸收效率低的状态的孩子不会有成就感,他的世界里只有学习,但又学不好,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和学习兴趣。这就是在没有了解孩子学习能力的状况之下提早入学可能导致的“欲速则不达”,甚至可能耽误了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