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动能力的均衡:快小孩的成功秘诀

中国人说“耳聪目明”是非常有道理的,这2个雷达的吸收效率都必须高,孩子才是个聪明的孩子。视、听、动这3个能力是所有孩子吸收知识的管道。

听知觉能力和语言发展、情绪有关,视知觉能力和孩子的条理、数理、理解能力有关。感觉动作能力负责的是孩子“动”的成熟度,它决定了孩子的配合度和反应速度。但复杂的地方是,这3个能力年年不一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每个月都不一样,就像孩子先学会坐、再学会爬、然后学会走,最后才学会跑一样,这3个能力是有明确的发展规律的。另外更复杂的是这年年不一样的能力又和年年不一样的学科和行为要求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孩子数数好不容易数到5,但是马上要他数到10就很困难?为什么有些孩子一年级在课堂上会坐不住站起来,但是就算没有干预,到了五年级也自然就不会在课堂上站起来走动了?孩子在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造句时说的内容和呈现的条理为什么会不一样?

先发展动,再发展听,然后发展视知觉,这是孩子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按照这个规律来教育孩子,如果违背了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容易发展不均衡,导致孩子在行为表现上和学习效率上都和同龄的孩子产生落差。

为什么视、听、动能力的均衡能帮助快小孩成功?

很多专家会说,我们要找到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这个天赋上发挥,孩子才会优秀。这是正确的,但是有两个前提。第一,除非孩子在某方面天赋异禀,例如有“绝对音感”,或是像很多工程师对于数学逻辑的先天敏感度,要不然我们就不能不管孩子不足的那方面,至少不足的地方不能落差太大。不能因为一边弱就不管它,因为很多更高层次的能力是视、听、动互相结合所形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大学我们才开始选专业。虽然人有先天优势,它会对文科或理科的学习产生影响,但是文科的写作也需要条理和组织结构;理科的应用也需要语言理解能力才能提取重要的信息。在语言和条理都成熟的基础上再发展优势,对孩子的总体发展会更有优势。

我父亲朋友的孩子从小就是数理逻辑较好的孩子,他的语言发展会比一般孩子慢些,当他2岁半时大概也就能说2~3个字的句子。我父亲帮助这个孩子提升了他的听知觉能力,通过听觉刺激让孩子的能力成熟后,他后来还是依照他先天的优势走上了计算机编程这条路。但是在公司里,其他和他一样非常视觉型的同事并没有他擅长用语言表达,也没有办法像他一样用一般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专业语言。也因为这样,他从很优秀的工程师成了优秀的工程师管理人才。所以大脑有偏向是优势,但如果另一边也不弱,孩子未来的机会就会更多。

##第二,家长需要考虑孩子目前表现出来的天赋是否是他的真正的先天条件#。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很有可能你认为的孩子的强项是后天环境刺激过多所导致的成熟较快的表现。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听、说、背、唱,如读唐诗、唱儿歌、背三字经、看动画片、听故事、听英文、学乐器、读绘本。就算先天是视觉型的孩子,这么多的听觉刺激也会让孩子的听知觉发育较快,孩子看起来好像能说会道,喜欢听故事、听音乐,会给家长一个听知觉很强的表象,于是家长可能会给予孩子更多听知觉的刺激,但是可能会忽略了孩子视知觉的培养,很有可能导致天生有优势的视知觉能力没有发展出来,不那么有优势的能力发展好了,但没有先天听觉型的孩子那么突出。变得好像视知觉和听知觉都没那么优秀。

现在很多孩子好像都很爱说话,乍听之下好像语言发展还不错,但是其实他的语言逻辑并没有很成熟,东说一句西说一句,组织、表达和逻辑性并不强。听起来好像非常博学多闻,话里有很多知识点,但这些内容其实都只是从故事、电视、书籍等渠道通过耳朵的记忆所背下来的碎片化的信息。这些内容和那些孩子会重复问家长的“脑筋急转弯”问题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只是复述,而没办法更深入地去思考或讨论。这也就是孩子能背很多好词好句,但一旦要写作文就无法用出来的主要原因。爱说不代表会说。

“耳聪目明要靠视知觉和听知觉能力的均衡发展,同时这两个能力必须都要到达孩子年龄所应该具备的成熟度,他学习的效率才会高。”

如果任何一个能力的落差在一岁以上,他的学习效率和行为表现就会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导致孩子会做某些事很专心,某些事不专心。如果单方面的刺激较多,会让孩子发育不均衡,他会习惯性地用他发展较好的能力学习,较弱的那一边就会越来越懒得用。越不用,发展得就越慢,落差就会越大,效率也就越低。

运动天赋好的孩子也很多,但是运动好并不代表学习就好。我们都见过很多孩子运动不好但学习很好,也见过运动很好的孩子学习很差。但运动为什么也要均衡发展呢,那是因为如果孩子早期运动不足,他屁股能坐得住的时间就会很短暂,显得好动,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让两岁的孩子坐在椅子上半个小时吃完饭再下桌,即使给再多的奖励或惩罚,他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是他不想做到,或是不听话,而是他的能力达不到。所以孩子早期感觉动作能力的成熟会让孩子显得稳重,配合度高。如果孩子耳聪目明,但运动不够成熟,就会让家长觉得“孩子很聪明,他都懂,但就是不好好配合”。

所以视、听、动3个能力都均衡发展,孩子才会“耳聪、目明、配合度高”,成为所谓的“快”孩子。

能力才是王道

我们家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回家和我说:“我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紧张了一下,让她说完。她说:“我拿了一个A。”我说:“为什么这是坏消息?”她说:“因为我这次没拿A+。”我听完苦笑了一下,但这正是教育的好机会,因为孩子不能只专注于学科学习,而要多方面地发展。当然我们排除那种先天智商高人一等的孩子,因为通常这种孩子在某个能力上会特别突出。

老刘博士从小一直告诉他的3个孩子,不能只是学习好,要什么都不错。我告诉自己的3个孩子不要全拿A+,有时候拿A有时候拿A-、B+,差不多就好了。其实我小时候也是一样,小学时我早入学了一年,是全班最小的,父亲老刘博士让我们入学前能力就达到了一定水平,所以小学时我们成绩都很好。初中、高中时我开始打篮球和排球,并参加校队,每天下课都要练球,周末还打比赛,时间非常紧凑。我觉得我只要上课好好听课,回家完成作业,学得效率高也就不用预习、复习,都可以拿个A或A-的成绩。我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拿A+,因为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练球,也可以参与社团,还可以和朋友们去骑车、露营、滑雪。到了大学也是一样,课余时间我帮父亲教孩子,暑假去其他公司做实习生,大四开始边读书边创业。我认为如果“学霸”是要花很多时间去预习和复习,而且只会读书,那不是真正的“学霸”。

“从长期以及完整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的角度来看“学霸”,并不能只是学习好,而是要学什么都又快又好,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孩子。”

视、听、动能力相对成熟能让孩子不只是学习轻松,而是学什么都轻松,这就是关键。如果我在学习上要花过多的时间,那我就会失去了做其他事情的时间,也就不会有各种生活经验和体验。参加球队和比赛,和社团成员一起玩,教孩子,与家长沟通等经验让我萌芽了创业的想法,积累了与人交流、互动和带领团队的技能以及心态,也造就了我今天的人格特质。如今回头看,我很幸运能从小拥有和教材难度相匹配的学习能力,不需要在读书上面花那么多的时间,有机会学习与尝试很多其他的事情。这是老刘博士教育我和我弟弟妹妹的方式,也是我教养自己的孩子的方式。我们培育孩子不是为了成绩,而是想要孩子成为更完整、健康的个体。

虽然孩子先天还是有更擅长的内容,有左右脑优势、科目偏好,但当视、听、动这3个能力都能与教材难度相匹配的时候,外人只会看到你学得轻松,好像很厉害。我们并不需要先天智商超人一等,只需要能力更成熟就能成为大家口中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