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拜师(二)

周博士,名讳为文通。

文通之名,何其大也。

但周博士显然担得住这个名。

他七岁通过县试,为县案首。

十四岁通过院试,为秀才,成邑庠生。

还未及冠,便已通过童试。

这成绩足以傲视同侪。

也够羞煞诸多老童生。

陆中恒:“咳咳。”

而后便被府学录为廪膳生员。

二十二岁乡试得中经魁,为时人称道。

可惜后续颇为不顺。

二十九岁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殿试,主政者不喜其主战策论,只得赐同进士出身。

周博士对此位次虽然不满,但终究没敢学习北宋名臣章惇,再考一次得授第一甲第五名。

之后便被授官知县,为政不佳,考评得末。

又因刚直之名惹得地方怒火,豪强作态,引得民变。

被贬谪后他也就只顾醉心学术,最后主动到南京国子监为五经博士。

但周文通终究还是著书立作,一心专注圣人之言,训诂、考据,堪称学究天人。

加之其人活得颇久,故而广受士林赞誉。

房中焚香,周文通端坐在房中,闭眼小憩,但背挺得笔直。

云思夜瑟瑟发抖。

那引路人主动开口道:“周师,云府云思夜公子与……额”他停顿少顷,低头确认了一番拜帖,”其伴读书童陆云生一道来了。”

周文通仍旧板着脸,一敲戒尺,惊得云思夜一颤。

周文通微微摇头,开口道:“云思夜……你此番是第二次来了,让老夫看看,你有否长进。”

他的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但“第二次”三个字已足够让云思夜心头发紧。

周文通一偏头,便由那引路人拿起题目照本宣科起来。

陆云生在一旁留心听,确实还是那外四题无误。

看来周博士还是愿意收下云思夜的。

接下来就只要看云思夜是否能背出了。

云思夜慢慢听完,磕磕巴巴开始背了起来。

前三题背得颇为顺畅,或许是房中有暖炉的关系,云思夜身上的冷意开始渐渐消失。

陆云生比自己回答还紧张些,低着头,右手跟着云思夜背诵的节奏轻点大腿。

第四题,也就是唯一有点难度的“平天下”来了。

云思夜咽了一口口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陆云生微微点头,这段齐了。

“……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修身为治国之本,正身以统天下。”

背得很全。

陆云生与云思夜互视一眼,心中同时涌现喜悦。

周博士宛如木偶,面无表情,许久后方才招招手,让云思夜近前来。

云思夜快步上前。

周博士抬头看了一眼,微微颔首,并未评价。

房间内陷入有些诡异的沉默。

终究,周博士目光深邃,缓缓开口:“云府别院的公子,老朽原本并担待不起。”

“但有人请托,老朽静极思动之下,也就应承下来。”

他说罢,锐利眼光往陆云生处射来,诘问道:“你为公子伴读书童,居然背离尊卑,也想拜入老朽门墙?!”

陆云生心中一叹,只是恭敬行礼。

周文通站起身,开口道:“你家公子艺业不精,你这书童也要担起责任。”

“我且问你,你家公子引朱子之言,论‘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大根本’。然老夫有一惑:彼言‘正身以统天下’,‘君德统摄’。试问:‘修身’之德,如何具体‘统’摄万里江山、亿兆生民?”

云思夜傻眼,他只是照章背的,哪里知道这些,好在问的不是他。

陆云生脑中飞速旋转,迅速答道:“《大学》开篇即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此之谓为八条目。‘修身之本’是源头活水,‘为政以德’是根本原则。”

陆云生直起身子,继续道:“然若无‘齐家’以推恩立范,无‘治国’以明德于众,则君王纵有北辰之德、笃恭之态,其光辉亦难穿透宫墙,其德泽亦难浸润江湖之远,更遑论统摄万里江山、亿兆生民。”

陆云生在屋中踱步起来:“是故‘明明德于天下’之‘明’,正在此由近及远、由上至下、将内在之‘德’转化为外在之‘治’。唯此,‘笃恭而天下平’方非空言,而是‘明德于众’功成之自然结果。”

“小子,论毕。”

此论并不新鲜,只不过中间夹杂了些新词,反引得屋中之人纷纷侧目。

当然,云思夜是没怎么听懂的。他只是觉得云生大哥有点厉害,能一口气说这么多话。

周博士抚掌未言。

那弟子惊疑不定,上下扫视陆云生。

不多时,周博士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再度开口道:“那这么看来,你这伴读书童应算是称心之选。”

他转头看向云思夜,摇头道:“思夜,日后入我门墙,要好生用心于课业上,莫要辜负你娘的期盼。”

周文通重回座位,端正坐下,开口道:“内四题由我亲自出,你若能答出两题,我也收了你为亲传。”

“静听。”

陆云生再度低头。

“试论‘仁者无敌’。”

若是寻常人听了,只会觉得没头没尾。

陆云生早已提前了解周文通倾向,自然知道他提问的是如何处置北虏犯边之事。

此言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目的在于规劝君王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易耨,这样壮士们就有空修出孝悌忠信,这就干得过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其核心在于孟子见梁襄王的那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这就是此题的“完美答案”。

估计也会甚合周文通心意。

陆云生纠结一番,最终还是老实按照以上思路回答了。

周文通闻言果然大悦。

云思夜在一边愣愣看着,那弟子神色怪异,似乎在考量其他事情。

周文通马上出了第二题:“《大学》云:‘生财有大道’。”

陆云生稍一考量,马上想起完整的句子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这实际上还是与第一题息息相关。

既然不对北虏用兵,用“勤炼内功”来抵御侵略,那显然也不会支持对东南加税了。

陆云生自然一以贯之:“《大学》云:‘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赋税为‘生之者’之元气,‘用之者’之俭奢。学生以为,当以‘为之者疾’与‘食之者寡’为先务。”

这段论述的意思就是治国理财的根本在于以道义凝聚民心。

具体措施上,关键在于体恤民力、政府节俭,并优先保障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周文通捻须点头道:“加赋恐伤东南生民之根本,动摇‘生之者众’之基,此非聚敛而何?非义之所在也。”

周博士又强调一遍,他不支持对东南加税,国家为了聚财动摇生民根基,是不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