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彪悍枉少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96年夏天。
是根据天涯社区帖子衍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其大致讲述的就是因为一场误会和意外,女主杨夕和男主花彪不打不相识,成了打打闹闹的欢喜冤家。
并且随着时间流逝,作为插班生的花彪展露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点与才能,成功获得了杨夕以及其他同学的认可。
最终,花彪和杨夕、黄澄澄还有其他两个楞头小青年结下了深刻友谊,组成了五人小团体。
五个人在高三最后的日子里,一起经历过了青春的欢笑与苦涩...巴拉巴拉巴拉。
剧情大致就是这么个剧情,故事大致就是这么个故事。
青春嘛,校园嘛,进步嘛!
友情,暗恋,生长痛嘛!
这类题材的剧集通常都是这个框架设定,如出一辙,《人不彪悍枉少年》自然也不能免俗。
好在导演邓柯和一众编剧能把故事讲得干脆利落,并没有杂糅造作,故意插入那种车祸堕胎的狗血情节。
煽情但不矫情,通俗但不烂俗。
这部剧集能做到这些,其实就已经在及格线水准之上了。
......
拍摄紧锣密鼓地展开。
姜然凭借着前世积累的表演经验和重生带来的强大领悟力与身体控制力,将花彪这个角色的灵魂抓得极准。
他既能演出少年人特有的冲动莽撞,也能在关键时刻流露出天才的敏锐和内心的柔软。
因为主角团五人组启用的都是新人演员,没有代沟,更没有各种常年跑组养出来的臭毛病。
所以现场的拍摄氛围很是轻松,充满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万朋与戴露娃,姜然又在组内看见了一个‘熟人’。
不是饰演男二、女三的那两个糊逼新人。
而是那个前世和马天雨激情互爆,在微博直播上演发疯文学,在本剧担任男三的.....
自爆卡车,李名德。
“然哥好,我是李名德,你叫我名德就行。”
比姜然还大一岁半的李名德,才进组就把姿态放得很低,完全不像前世那个动不动就跟人‘爆了’的内娱泥头车。
“你太客气了。”
姜然只是对他保持了最基本的礼貌,丝毫没有和他结交熟络的意思。
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他是真的不想跟这颗定时炸弹沾上一点关系。
话说......
这人是不是还在微博上夸过田汐薇......
随后转头就跟田汐薇的经纪人爆了来着?
相隔太久,再加上没怎么太过关注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娱乐子。
所以姜然只是对这事有着一点若有若有的印象,并不能太过确定。
他仔细想了想自己前世幕后工作时听到的那些传闻。
不禁有些无语......
李名德vs田汐薇的那个经纪人?
有点难评。
一眼定真,鉴定为纯纯的狗咬狗。
一想到这两条...两个人掐架,姜然就忍不住有点心疼。
他既心疼自己当初没有好好把握机会,认真听讲,再多了解一些八卦;
也心疼被这两条路边,围在中间,难以脱身的田汐薇。
话说回来。
田汐薇现在在干吗来着?
这位长相清纯、性格刚硬的甜妹,现在签公司了吗?
想到这里,姜然不禁再次开始头脑风暴,仔细回忆思索起来。
......
片场的旧风扇吱呀转动,
姜然靠坐在走廊里的窗台上,认真看着万朋和戴露娃正在拍摄中的对手戏份。
万朋饰演的杨夕正叉着腰,一脸不服气地瞪着饰演黄澄澄的戴露娃,两人之间的火药味十足。
“咔!”
导演邓柯喊了停。
“万朋,你的表情再自然一点,杨夕这时候应该是又气又好笑,不是真的生气。”
万朋对着导演吐了吐舌头,面露歉意,随即悄悄转头看向姜然,眨了眨眼。
姜然抬了抬手,冲她竖起了一个鼓励的大拇指。
经过这段时间的日常接触,他已经和万朋与戴露娃培养出了不错的默契。
三个人没事就凑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互相勉励。
“姜然,准备一下,下场是你的戏。”
场务走过来提醒道。
姜然嗯了一声,起身离开窗台,走向补妆的候场区。
他接下来要演的,是一场花彪和李渔在教室走廊争执的戏。
饰演李渔的是新人演员张曜,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素人边角料,演技还算有点,但是经验严重不足。
没多一会儿,万朋和戴露娃那边就完成了拍摄任务。
轮到姜然的戏份了。
“Action!”
开机声响起,姜然瞬间进入状态,将自己代入进了花彪。
花彪一把抓住李渔的衣领,将他推到墙上,眼神中既有愤怒又有受伤:“你凭什么替我做决定?”
张曜明显被姜然的爆发力和眼神震住了,台词一顿一顿地说不出来,卡在了喉咙里。
“咔!”邓柯皱了皱眉,“张曜,你放松一点,李渔这时候虽然惊讶,但不应该害怕,拿出你的底气来。”
“对不起导演,我再来一次。”
汗流浃背的张曜,抖了抖后背并不存在的汗。
接下来的几次拍摄,姜然只能刻意收敛了一些气势,好让张曜能够更好地进入状态。
果然,最终出片的效果好了很多,两人的对峙充满了张力。
“好!这条终于过了!辛苦你了,小姜。”
邓柯既满意又无奈地点了点头。
在组的所有年轻演员里,他最满意的就是北电出身的姜然。
NG少,出片快,人狠话不多。
只要一声令下,姜然总能给及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着专业演员最可贵的特质——精准、高效、稳定。
无论是情绪爆发的重场戏,还是细腻微妙的内心戏,姜然总能以最少的NG次数交出令人满意的镜头片段。
他就像一台精密的表演机器,导演需要什么情绪,他就能精准输出什么状态。
相比之下,其他演员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参差不齐。
就读中戏的戴露娃虽然基本功扎实,但表演始终停留在合格线上,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灵气。
而包括万朋在内的其他三人,则时常让坐在监视器后的邓柯扶额叹息——这边刚处理好走位问题,那边台词又出了状况;好不容易情绪到位了,镜头感又丢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姜然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为什么科班出身的演员,就是普遍要比野路子的强。
同时也用事实完美证明了,科班之间,亦有差距。
“拿姜然的表演水准作标杆,对其他演员来说确实有些苛刻,不太公平。”
“要是姜然可以一人分饰五角就好了,那样没准反而更有看头......”
快被其余四人气到魔怔的导演邓柯,忍不住癔症发作,开始尽情畅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