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 重生七零:妹妹的马甲掉了
- 破烂缝纫机
- 4563字
- 2025-06-05 08:48:29
1984年的春节刚过,苏软站在村口新修的水泥路上,望着远处正在扩建的厂房,心里涌起一阵自豪。短短两年时间,青山木器合作社已经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三十多名员工的村办企业。
“软软,这批新到的木料放哪儿?“王铁柱的父亲王大山擦着汗走过来问道。自从木器厂扩建后,他就主动来帮忙管理仓库。
“王叔,先放三号仓库吧。“苏软翻开手中的记事本,“这批红松是给地区教育局做课桌用的,得单独存放。“
王大山点点头,招呼几个小伙子去卸货。苏软继续往厂房走,一路上不断有村民跟她打招呼。现在她在村里的地位可不一样了——不仅是万元户家的闺女,更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小能人“。
厂房里,二十多个木匠正热火朝天地干活。有的在刨木板,有的在组装家具,还有几个年轻人在操作新买的电动工具。看到苏软进来,大家都笑着问好。
“李叔,这批办公桌周四前能完成吗?“苏软走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木匠身边问道。
“放心吧,闺女,“李木匠拍拍胸脯,“加把劲,周三就能完工!“
苏软满意地点点头。自从去年拿下地区教育局的大单子后,厂里的订单就没断过。现在他们不仅供应周边县市的学校,还接到了省城几家大单位的订单。
“软软!“苏武从办公室探出头,“县里来电话,说新来的县长下周要来考察!“
这个消息让厂房里顿时沸腾起来。县长亲自来考察,这可是青山村有史以来头一遭!
“大家别慌,“苏软拍拍手,“按部就班干活就行。哥,你负责把账目再核对一遍;爹,您带人把厂区卫生搞一下;王叔,仓库的物料再清点清点...“
她有条不紊地分配着任务,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谁能想到,这个十六岁的姑娘两年前还是个不起眼的农村丫头?
回到家,苏软立刻召集全家开会。这两年,苏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土坯房已经变成了两层小楼,家里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还买了一辆小货车。
“县长来考察是大事,“苏建国抽着新买的过滤嘴香烟,“咱得好好准备。“
“爹,不光要准备接待,“苏软翻开账本,“我有个新想法——趁着县长来,申请把村东头那片荒地批给咱们建新厂房。“
“还要扩建?“李凤娟停下织毛衣的手,“现在这规模不够用吗?“
“娘,您看,“苏软指着账本上的数字,“去年咱们产值是三万八,今年光上半年的订单就超过三万了。不扩大规模,根本忙不过来。“
苏文插话道:“可是新厂房得投多少钱啊?“
“我算过了,“苏软早有准备,“前期投入大概两万,可以向信用社贷款。关键是得先把地批下来。“
全家人讨论到深夜,最终同意了苏软的扩建计划。这两年,她的商业眼光已经赢得了全家人的信任。
第二天一早,苏软就去了村委会,找到老支书谈批地的事。
“丫头啊,“老支书抽着旱烟,眉头紧锁,“你这想法是好的,但村里有些人眼红着呢,怕是不会那么顺利...“
苏软心知肚明。虽然大部分村民都在木器厂干活挣钱,但也有少数人,特别是以前跟白莲家走得近的,一直在背后说闲话。
“老支书,“她诚恳地说,“厂房扩建后,至少能再招二十个工人。咱们村还有不少贫困户,这可是个好机会。“
老支书眼睛一亮:“当真?能解决二十个工作岗位?“
“只多不少。“苏软自信地说。
“好!“老支书一拍大腿,“这事我支持你!不过...“他压低声音,“村长那边你得小心,他侄女不是跟白莲关系好吗?“
苏软点点头。自从白莲二进宫后,她那个表妹就经常在村里散播谣言,说苏家剥削工人什么的。
离开村委会,苏软直接去了信用社,咨询贷款事宜。刚办完手续出来,就看见邮递员骑着自行车过来。
“苏软!有你的信!南方来的!“
苏软心头一跳,赶紧接过信。是王铁柱的来信!自从去年他去深圳后,每个月都会写信回来,讲述那边的见闻。
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站在路边就读了起来:
“软软:
展信佳!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找到大客户了!这边有个香港老板看了我带去的样品,非常喜欢,想订一千套仿古家具!但他要求用红木,而且要雕花,工艺比较复杂。我跟他说得回去跟厂里商量,你赶紧问问李叔他们能不能做。如果行的话,这可是笔大买卖,光定金就有五千块!
这边变化太大了,到处都在建高楼,马路上跑的全是小轿车。我跟着一个老乡学做生意,长了不少见识。对了,我还给你带了件时髦衣服,回去你肯定喜欢。
大概下个月初回去,具体时间再写信告诉你。
铁柱“
苏软读着信,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王铁柱去深圳这一年,不仅开阔了眼界,还真找到了商机!她小心地把信折好放进口袋,快步往厂里走去,得赶紧跟李木匠商量红木家具的事。
李木匠听说要做红木雕花家具,既兴奋又忐忑:“闺女,红木咱没做过啊,那料子贵不说,雕花工艺也复杂...“
“李叔,您的手艺我还不知道吗?“苏软给他打气,“去年那套雕花屏风,县文化馆的人都说好!“
“那不一样,“李木匠摇头,“红木比普通木头硬多了,工具也不一样...“
“工具好办,“苏软早有打算,“我明天就去县里买专门的雕刻刀。至于木料,铁柱信里说香港老板可以提供样品。“
见李木匠还在犹豫,苏软又加了一把火:“李叔,这批活要是干好了,每人工钱翻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李木匠一咬牙:“成!咱就试试!不过得先练练手...“
接下来的日子,厂里一边忙日常订单,一边开始试验红木雕刻。苏软特意划出一个区域,买了最好的工具,让几个手艺好的木匠专心研究。
一周后,县长考察的日子到了。整个青山村都沸腾起来,村民们自发打扫卫生,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村口等着看“县里的大官“。
上午十点,三辆吉普车缓缓驶入村子。让苏软意外的是,除了县长和几个干部外,车上还下来一个穿着时髦西装的年轻人。
“这位是来自深圳的林先生,“县长介绍道,“是咱们县走出去的企业家,特意回来考察投资环境的。“
苏软礼貌地跟林先生握手,却在抬头的一瞬间愣住了——这个人的眉眼,怎么跟王铁柱有几分相似?
林先生似乎也注意到了苏软的惊讶,微微一笑:“苏小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真是令人佩服。“
考察进行得很顺利。县长对木器厂赞不绝口,特别是看到那些正在试验的红木雕花时,更是连连称赞:“好啊!这是要打入国际市场啊!“
中午在苏家吃饭时,县长主动提起了批地的事:“老苏啊,你们要扩建厂房的事,村里报上来了。这是好事,县里一定支持!“
苏建国激动得手直抖:“谢谢县长!我们一定好好干,不给县里丢脸!“
“不过,“县长话锋一转,“我有个建议。与其你们一家独大,不如搞成真正的村办企业,让全村人都入股,共同富裕嘛!“
饭桌上顿时安静下来。苏软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他们家的心血啊!
林先生适时插话:“县长,我有个折中的建议。可以让苏家控股,村民自愿入股,按股份分红。这样既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又能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县长点点头:“这个办法好!老苏,你们考虑考虑?“
苏软迅速权衡利弊。虽然要分出一部分利益,但如果全村人都成了股东,那些眼红的人也就无话可说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村集体的名义,以后办事会方便很多。
“县长,我们同意!“她抢在父亲前面表态,“不过具体方案得好好商量。“
“好!爽快!“县长很高兴,“这事就交给乡里和村里配合你们办。对了,林先生这次回来,也是想在老家投资,你们可以多交流。“
饭后,林先生特意留下跟苏软长谈。原来他在深圳做外贸生意,主要出口家具和工艺品。
“苏小姐,你们厂的红木样品我看过了,工艺不错,“林先生递给她一张名片,“如果批量生产能达到这个水准,我可以帮你们联系海外客户。“
苏软接过名片,上面写着“深圳华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雪松“。
“林先生是本地人?“苏软好奇地问。
“算是吧,“林先生的眼神有些飘忽,“我很小就离开这里了,对老家的记忆很模糊...“
苏软敏锐地注意到,他说这话时,右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左手手腕——那个位置,如果没记错的话,和王铁柱的十字疤痕位置一致!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苏软脑海中形成,但她没有贸然询问。有些事,需要更多证据。
送走县长一行后,苏软立刻召集全村大会,讨论村办企业的事。起初有些村民担心入股会亏钱,但在苏软的详细解释和老支书的支持下,最终有六十多户报名入股,筹集资金一万多元。
“丫头,这下你可成了咱村的财神爷了!“老支书笑呵呵地说。
苏软却不敢松懈。资金到位后,她立刻着手新厂房的规划和建设,同时派人去外地采购红木原料,为香港订单做准备。
一个月后,王铁柱终于从深圳回来了。当那辆长途汽车在村口停下时,苏软几乎认不出他了——原本憨厚的农村小伙,如今穿着一件时髦的夹克,头发也梳成了港式发型,整个人精神焕发。
“软软!“王铁柱拎着大包小包冲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我回来了!“
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青年,苏软突然有些鼻酸:“回来就好...路上顺利吗?“
“顺利!“王铁柱兴奋地说,“香港老板可满意我们的样品了,合同我都带回来了!“他压低声音,“定金五千块,我存在折子里了。“
苏软领着他往家走,一路上王铁柱滔滔不绝地讲着深圳的见闻——高楼大厦、霓虹灯、超市、出租车...这些对八十年代初的农村人来说,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对了,“王铁柱突然想起什么,“我还见到一个长得特别像我的人!“
苏软心头一跳:“是不是叫林雪松?“
“你怎么知道?“王铁柱瞪大眼睛,“就是他!在广交会上遇到的,他说我跟他年轻时一模一样,还请我吃了顿饭...“
苏软深吸一口气,决定告诉他那个大胆的猜测:“铁柱哥,我觉得...他可能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兄弟。“
王铁柱如遭雷击,手里的包“啪“地掉在地上:“什...什么?“
“还记得你手上的疤痕吗?“苏软轻声说,“林先生手腕上也有一个,位置形状都一样...“
王铁柱呆立在原地,脸色变幻不定。良久,他才喃喃道:“难怪...他看我的眼神那么奇怪...“
回到家,苏软帮王铁柱整理行李。他从深圳带回来不少新鲜玩意——电子表、计算器、尼龙袜...还有答应给苏软的“时髦衣服“——一件漂亮的红色连衣裙。
“这...这太贵重了!“苏软摸着柔软的布料,又惊又喜。
“你穿上肯定好看,“王铁柱红着脸说,“深圳的姑娘都这么穿...“
晚饭后,两人坐在院子里聊天。王铁柱详细讲述了在深圳的经历,特别是见到林雪松的细节。
“他说他很小就被养父母带到香港,后来在美国读书,“王铁柱回忆道,“但他一直想找回亲生父母...“
苏软若有所思:“铁柱哥,你想过找他问清楚吗?“
王铁柱沉默了一会儿:“想...又不敢。万一不是呢?“
“简单,“苏软已经有了主意,“下次他来考察时,你见见他,当面问清楚。“
王铁柱点点头,突然握住苏软的手:“软软,谢谢你...如果没有你,我可能一辈子都在地里刨食...“
苏软心头一热,却没有抽回手。月光下,两人的影子渐渐靠近...
三天后,林雪松如约而至。当他在村委会门口见到王铁柱时,整个人都僵住了。
“你...你手上的疤痕...“他声音发抖。
王铁柱直接撸起袖子,露出那个十字疤痕:“你也有,对吗?“
林雪松的眼眶瞬间红了:“弟弟...我找你二十年了...“
原来,两人是双胞胎兄弟,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一个被卖到香港,一个流落到青山村。林雪松事业有成后,一直在寻找失散的家人,没想到会在这种场合重逢。
这个感人的相认场面,让在场的村民无不落泪。老支书拍着大腿说:“好啊!这下咱们村跟香港大老板成亲戚了!“
有了林雪松的帮助,青山木器厂的发展如虎添翼。他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打通了海外销售渠道。到1985年底,木器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百名员工、年产值超过二十万元的乡镇企业,真正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
而苏软和王铁柱,也在共同的奋斗中,感情日益深厚。当十八岁的苏软站在新建成的厂房前,看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她知道,这一世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爱的人在身边,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