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崇祯怒了
- 人在大明:做大做强,山匪称王
- 路飞潇潇
- 2151字
- 2025-06-21 23:16:32
他让王承恩叫来了兵部尚书杨嗣昌。
“文弱,这是今早河南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你先看看。”
王承恩恭敬地接过奏报,缓步走到杨嗣昌跟前,双手呈上。
“多谢王公公!”
杨嗣昌捂着嘴轻轻咳嗽几声,小心翼翼拆开来看。
“臣河南巡抚常道立……崇祯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夜,围剿永宁县之官兵,俱遭流寇劫掠……”
“无能!”
“无能!”
“无能!”
杨嗣昌气得双手发抖,一口气没缓上来,捂着胸口咳嗽。
“让太医来,给文弱把把脉!”
崇祯皱着眉头,他知道自从杨嗣昌升任兵部尚书以来,日夜操劳,兢兢业业。
至今犹记得初见杨嗣昌时,他所提出的剿灭流寇谋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更记得他在大殿上之上,慷慨激昂。
“大明若亡,必亡于流寇!”
这才使得崇祯彻下决心,先剿灭流寇。
半年以来,全国各地流寇皆被肃清,势力最大的流寇李自成全军覆没,张献忠接受招抚。
眼见流寇平定,却意外传来洛阳永宁县,兴起一伙流寇的奏报。
两人本以为只是依附张献忠的残部,并未当回事。
谁曾想……
“皇上,臣前夜偶感风寒,吃了几副药,已无大碍。”
杨嗣昌叩头谢恩,夜里受凉而起,不是什么大病。
对于皇上的关心,杨嗣昌心里升起一丝感动。
“二十万大军围剿几千人,数十倍兵力的优势,竟败于一群流寇之手,朕实气不过!”
崇祯一说起这事儿,心里一肚子无名怒火。
“将王绍禹斩首……不……全家问斩,河南巡抚常道立戴罪留任,朕给他们三个月……两个月时间,倘若无法肃清流寇,朕绝不轻饶!”
“皇上,区区永宁,不过是疥癣之疾,一时半会儿,成不了多大气候,不必为此忧心烦扰。”
杨嗣昌很清楚,虽然此次围剿,名义上有二十万大军,实则不过七八万。
不过,就算七八万,仗打成这样子,实在说不过去。
王绍禹死有余辜,不足为惜!
“皇上,福王送来奏折!”
大殿外,太监通报,王承恩递上奏折。
崇祯立即拆开来看,上面写的是关于围剿永宁失败的原因。
其中,孙传庭部下孙正则当负主要责任,此人不听将领,擅自攻城、又疏于夜间巡查,有通流寇之疑,致使围剿功败垂成。
“原来如此!”
崇祯看过奏则后恍然大悟,孙正则该杀,该死!
“皇上,这是洛阳锦衣卫送来的情报。”
王承恩急匆匆跑出大殿,又急匆匆返回,手里攥着一个竹筒,趴在崇祯耳边说道。
崇祯接过竹筒,抬头看了一眼杨嗣昌,自顾自转过身,拆开竹筒查阅密报。
上面所写内容和福王送来的奏报,大致一样,虽然细节上有些不一,可都说战败的原因,由孙正则不听军令造成。
既如此,还查什么!
“王承恩,立刻将这两封奏报送到内阁,传旨意,八百里加急送到河南,将孙正则全家问斩。”
崇祯没和杨嗣昌商量,将他当做了透明人。
皇上不问,杨嗣昌自然不敢多嘴,他总觉得有些蹊跷。
孙正则是谁,他都没听说过。
“文弱,你曾经对朕说过,大明若亡,必亡于流寇。”
“这伙流寇虽不成气候,可三年五年之后呢?倘若置之不理,恐怕又是一个李自成!”
崇祯决定再次征调二十万大军,彻底消灭这伙流寇。
由洪承畴总督河南、陕西、山西、湖广军务,征调二十万大军,再次围剿。
“皇上……”
杨嗣昌正要劝阻,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文弱有何建议!”
崇祯见他欲言又止,脸上露出不悦之情。
思前想后,杨嗣昌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想法。
“皇上,臣不敢有所隐瞒。劳师动众围剿一县之流寇,未免大材小用。”
“况且建奴近来蠢蠢欲动,似有犯我疆界之意,臣建议由河南巡抚常道立,调集河南之兵,围而不攻,招而不抚!断其粮路,不出两月,流寇自乱。”
崇祯听后只是背着手来回踱步,沉着思索。
许久,冷冰冰地看着杨嗣昌,摇头道:
“此次围剿,由洪承畴总督二十万大军,两个月时间,务必剿灭流寇。”
见皇上完全没听自己的话,杨嗣昌缓缓闭上眼,心中颇为无奈。
执意围攻,倘若建奴来犯,又到哪征调大军。
正要继续进言劝阻,崇祯不慌不忙问道:
“朕看奏报里,那些流寇似乎有大杀器,威力无穷,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知文弱是否知道?”
崇祯拿出简单勾勒的画像,让王承恩交给了杨嗣昌。
杨嗣昌接过画像后,仔细看了一会儿,一头雾水。
这是什么东西?
从未见过!
“文弱,听常道立说,这些比水缸还要粗,还要大的东西。
能够像火炮一样,发射爆炸力惊人的“布弹”。
一炮落下来,二十米之内,毫无生还可能!”
杨嗣昌摇摇头,道:“臣从未见过此等稀奇古怪的东西。”
“还有……流寇撒下漫天黑乎乎的东西,好像是木炭渣,从城楼倾泻而下,然后点燃火把,会发生剧烈的爆炸。经由臣几番测试,最终成功。”
崇祯见奏折说得神乎其乎,并不太相信。
杨嗣昌更是不可置信,木炭碎成渣,点燃火把,也能发生像火炮一样的爆炸?
如果真像常道立说得这般,这伙流寇绝非一般流寇,其中必有能人。
“文弱,并非朕一意孤行,不听你的劝告。而是这伙流寇非同一般,朕怕,朕怕啊!”
自他登基以来,从不敢有一日懈怠。
好不容易形势有所好转,怎能前功尽弃!
杨嗣昌诚惶诚恐,俯身跪拜道:“皇上必有深虑,非臣所能理解。臣所能做,只按旨意行事。”
“如此甚好!”
“即刻拟旨,八百里加急送到河南,征调二十万兵马,由洪承畴总督,围剿永宁流寇!”
赵尘连着打了三个喷嚏,胸口直犯疼!
这几日,从四面八方各地涌来了大量的流民,聚在县城周围,足足有五六万之众。
当然,在没有想到办法安顿这些流民前,赵尘不敢放他们进城。
只是每日早晚在城南施粥,接济这些流民。
甚至新开垦的荒地,赵尘派了五百多人,陆六和张仁两人轮班看守。
毕竟,稍有疏忽,这些刚长出苗的红薯,活不过一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