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二流日报来访
- 50年:从八大胡同要饭开始
- 郭丰年
- 2055字
- 2025-06-20 06:47:01
XX日报,是去年才成立的报社,由两家老区报社合并而来。
杨凌前世还看到过一件轶事,七八年后这个报纸会被那位老人家痛批既没思想也没理想,是个二流报纸。
网友们也没少拿这个事情调侃。
不过调侃归调侃,这个时代的XX日报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权威的代名词。
轧钢厂会议室内,十几个领导如临大敌。
主管宣传的副厂长一遍一遍的嘱咐杨凌一会儿该怎么说。
“记住了吗?等记者来了千万要照我交代你的说,记者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多余的话一句都不要说。”
杨凌拿着那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有些眼晕。
他心说不就是回答一切都是领导们领导的好,我只是按照领导们的指示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吗?
拍马屁谁不会呀?
“记住了。”杨凌点头。
刘志远一脸严肃道:“趁现在有时间,你赶紧把上面写的话背熟了,一会儿当着日报记者的面儿可别出纰漏。”
杨凌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我要是有能耐这么短时间里把这个全背熟,前世早考上大学了。
“小杨同志别紧张。”许书记笑着说:“李处长你跟小杨一起回食堂等着吧,这会儿刚上班,估摸着记者还得一两个小时才来。”
出了会议室,杨凌忍不住问李胜为什么要回食堂等着,在这等不就行了?
李胜的回答是记者要看到真实的情况,回食堂等比较真实。
记者比预想来的更晚,一直到晌午饭点才姗姗来迟。
许书记、刘志远厂长、主管宣传的罗副厂长,陪同着两名记者来到了人来人往的食堂门口。
两名记者一男一女。
男记者看着只有二十出头,穿黑色中山装戴眼镜看着很斯文,脖子里还挂着一部照相机。
女记者比男记者大几岁,穿灰色列宁装,一头齐耳短发,看起来很干练。
“文记者、李记者,这都到饭点儿了,要不咱们先吃饭?”
刘志远一改往日在厂里的严肃形象,含笑询问记者意见。
两名记者显然是女同志主导,文记者想了想,点头道:“正好我们的采访对象就是你们食堂的大厨,咱们直接去食堂吧。”
几人跟随着吃饭的工人进入食堂。
挂着照相机的男记者引起了不少工人的注意,有记者要来采访的消息上午就通知到各部门了,大家很给面子的排着笔直的队打饭,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喧闹个不停。
“轧钢厂的工人同志还都挺有素质的,打饭时井然有序的排队。”
文记者赞了一句。
“那是当然。”刘志远接茬道:“毕竟咱们工人阶级可是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当然也是最有素质的一批人。”
食堂后厨。
在窗口打饭的吴大奎看到领导和记者赶紧报信。
“李处长、杨师傅,记者来了!”
“走,咱们出去。”
杨凌和李胜走出后厨来到餐厅,记者正在拿着相机对排队的工人猛拍,搞得大家都很紧张,现场鸦雀无声。
“杨凌同志来了!”
许书记喊了一声,两名记者才把注意力从排队的工人身上移开。
“杨凌同志你好,我叫文芸。”
女记者看到杨凌眼睛一亮。
杨凌长得不差,浓眉大眼身板挺拔,加上年纪不大,很符合这个年代人们心目中少年英才的形象。
她几步来到杨凌面前,朝他伸出了手。
杨凌愣了一下,赶紧伸手跟文芸握了一下手。
“王记者您好,我是谭氏轧钢厂食堂的炊事员杨凌。”
文芸明显也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也不废话,直接掏出了笔和本子就要开始采访。
姓李的男记者连忙阻止她。
“文姐,这地儿不方便吧?”
文芸朝四周看了看,很多排队的工人都偷偷往这看,一些打完饭的工人甚至都不敢坐着吃,端着饭盒成群结队的出了食堂。
“我们坐那里吧。”文芸指着食堂墙角的一张空桌子。
几人过去落座。
“咦?这里怎么还有一个黑板?你们怎么把黑板放角落里?”
文芸也是宣传口的人,平时接触的哪个单位不是把黑板、公告板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她心说这轧钢厂把黑板摆在角落,看来不太重视宣传工作呀。
李胜一看她神色就知道她误会了,赶紧开口解释。
“文记者您有所不知,食堂的黑板本来是在刚进门那一块的显眼位置的,后来被挪到了角落,还是跟杨凌同志有关系。”李胜卖了个关子。
“哦?怎么回事?”
文芸果然被勾起了好奇心,看了一眼杨凌,忍不住问道。
李胜笑道:“我们这位杨凌同志,平时是个爱琢磨的主,更是个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好同志。他平时会往黑板上写一些厨房小妙招和家常菜谱教给全厂工人,工人们总是围在黑板前抄写菜谱,严重影响了食堂的就餐秩序,这才把黑板移到角落。”
“嚯!还有这么回事?”
文芸脸上带着惊奇之色,她在XX日报工作没错,但是采访杨凌的事情却是他父亲安排的。
她父亲是东城军管会的头,昨晚跟她说谭氏轧钢厂后厨有个厨子发明了一种压缩饼干,这饼干经过上面初步讨论,已经打算加到军粮品类里了,让她来采访下第一手消息,也能为她在报社增加一些资历。
文芸忍不住起身来到黑板前,想看看上面写的什么。
“快速剥蒜法:摇晃法、热水法、浸泡法、按压法、刀切法,具体步骤如下.......”
“哇!这些方法都好实用,我经常在家帮我妈剥蒜,每次都剥的指甲疼,杨师傅,您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每周菜谱:葱炒豆芽的做法.......哇!我最喜欢吃豆芽了,我得记下来!”
文芸来之前本以为杨凌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厨师,没想到是个不到二十的小同志。
而且跟她印象中膀大腰圆的伙夫厨子形象不同,还浓眉大眼,腰杆挺拔,这么年轻竟然懂这么多,让她对杨凌有些好奇。
李胜补充道:“小杨师傅还无私贡献出了自己的调料秘方,现在全厂人在家做饭都是用的杨凌师傅秘方制成的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