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礼仪(附微课·第4版)
- 王玉苓编著
- 2374字
- 2025-05-26 17:36:55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
商务礼仪是指人们在商务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而约定俗成,并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与程序。据说瑞典沃尔沃总部有2 000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有人问:“你们的停车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得比较早,有时间多走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久而久之,这种自觉地礼让停车位的行为,便成为沃尔沃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商务礼仪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古代,儒家有“明允笃诚”之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者,圣人之性也。”“诚者,圣人之本。”“诚,信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自孔子始,诚信便成为儒家一贯崇奉的信条。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儒家文化的浸染,使其形成了“儒风独茂”的地方特色。生长于这片散发着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土地上的徽商,尽管他们“先贾后儒”“先儒后贾”“亦贾亦儒”的从商路径有异,但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将传统儒学思想融入商业活动,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商务规范与准则。以儒道经商成为徽商立业和待人接物的根本,诚信无欺成为徽商共同遵循的商业道德。
清代徽商詹谷在崇明岛为江湾某业主主持商务时,正值业主年老归家,将全部业务交由他料理。詹谷尽心操持,排险克难,苦心经营,终获厚利。后来,业主之子来到崇明岛接摊承业,詹谷不存半点私心,将历年出入账簿尽数交还。他无私的品质赢得了后人的敬佩与叹服[3]。清代婺源人朱文炽在珠江经营茶叶生意时,只要新茶超过业内规定的保质期,一律按陈茶出售,并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诚信不欺。一个“诚”字,让朱文炽在经营了二十余年的茶叶生意上亏蚀老本数万两银子,但他“卒无怨悔”[4]。徽商以诚信为商德而誉满四海,以诚信为商德而赢长久之利。这就是徽商能屹立商界的原因。
进入近现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务礼仪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认识到外貌仪表、着装配饰、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对商务活动成败具有极大影响。这进一步推动了商务礼仪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东西方商务礼仪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商务礼仪成为人们从事商业活动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准则,成为商业集团和商业人士驰骋商场的制胜法宝。
分析近年来“商场变成旅游景区”(胖东来)、商品需排队购买(小米SU7、华为Mate60手机)等成功的商业案例会发现,这些商业组织都将诚实不欺、客户至上、善待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等落到了实处,遵守了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进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可以说,商务礼仪的外在形式是规范与程序,内在本质是尊重(客户、员工、自己、竞争对手、社会)。
礼仪故事
大商不图眼前利
“同行是冤家”,这是商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商事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有远见的商人却从不这样认为,例如清朝中叶的富商伍秉鉴。
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中怡和行的行长,自小就跟着父亲出入生意场。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而且工于心计,善于经营。对待同行或竞争对手,伍秉鉴一直秉持“和中为贵”的经营理念。有一回,一家英商公司提出要怡和行单独担任羽纱的销售代理。这是一笔人人羡慕、赢利颇丰的大交易,但伍秉鉴知道英商作出这个决定后却高兴不起来。原来,在此之前,有好几家行商的老板都争着抢着想要接这桩生意,甚至不惜动用金钱走关系。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打动英商公司,这家公司最终还是选择了与怡和行合作。
伍秉鉴知道,如果自己接手这桩生意,钱只是积存在自己手中,市面就活不起来了。而且,自己与英商公司的合作势必会遭到其他行商的嫉妒,这无疑是在树敌。但自己又不能辜负英商公司的“一片好意”。该怎么平衡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呢?伍秉鉴为此苦恼不已。思来想去,伍秉鉴决定“分羹”。恰巧,几日之后就是伍秉鉴的生日,于是他挨家挨户上门邀请,把所有行商都叫到一起吃饭。生日那天,伍秉鉴设宴款待大家,席间,他客气地对大家说:“今借饭局有一事拜托诸位。诸位可能听说了,英商公司让怡和行做他们产品的销售代理,可惜我伍某资金有限,所以恳请大家和我一起分这块蛋糕,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怡和行完全有能力独揽这桩生意,这只不过是伍秉鉴谦虚的说法,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有利共享、有钱共赚。可想而知,所有行商不仅欣然接受了伍秉鉴的合作邀请,还消除了对他的敌对情绪,个个都很佩服他的为人。就这样,伍秉鉴接过了英商公司的生意,然后想办法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事后有不少人评价伍秉鉴是个“只懂把利润拱手让给他人的大傻瓜”。事实上,他虽然损失了一些既得利益,但是人气一路攀升。在与英商公司合作前,怡和行在十三行中只排第三位;合作后,伍家的财富一路攀升,1826年资产就达到了2 600万两白银,而到了1831年,怡和行成为十三行的行首。
那些曾说伍秉鉴是傻瓜的人直到这时才明白——大商不图眼前利,以义为利之举恰恰体现了他的眼光长远。因为伍秉鉴知道同行或竞争对手并非死对头,做生意只有互相照顾、共同赢利,才能为自己带来更丰厚的利润和更稳固的地位。
点评:伍秉鉴“不图眼前利”堪称近代中国商务活动的典范。伍秉鉴的言行赢得了同行的口碑,塑造出令人尊重的良好形象;伍秉鉴的言行,是一种经商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职业操守的呈现。今天,参与商务活动的商务人士可以学习其精髓,以期让自己的商务活动更富有成效。
本文改编自宝谷发表于2016年第6期《智富时代》的文章《大商不图眼前利》。
伍秉鉴(1769—1843),清代商界的传奇人物,不仅拥有怡和行,在国内购置了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甚至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读者可通过网络百科简略了解其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