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异兆】不应存在的咖啡渍
- 从未知异兆到宇宙执笔者
- 替我发誓
- 5738字
- 2025-05-15 18:50:30
夜,深了。
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入梦乡,唯有几点疏星在墨色的天鹅绒上,眨着疲惫的眼。凌溯的公寓里,书房的灯却依旧亮着,如同汪洋中的一座孤岛灯塔,散发着清冷而执拗的光。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气与旧书特有的微尘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高级服务器散热时产生的臭氧气息。这是一个典型的属于凌溯的空间——混乱中自有其秩序。书桌上、地板上、乃至窗台上,都堆满了各种书籍、打印出来的论文、散乱的草稿纸以及一些看不出用途的、闪烁着指示灯的实验装置。正中央,三台大尺寸曲面显示器呈环形摆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如同数字化的雨瀑,无声地倾泻着。
凌溯靠在人体工学椅上,指尖在触控板上飞速滑动,目光专注地锁定在中间那块屏幕上的一段复杂算法模型。他那双通常因深度思考而显得有些迷离的眼眸,此刻却异常锐利,瞳孔中倒映着跳跃的字符,仿佛要将那些冰冷的0和1背后的秘密尽数洞穿。
他正在整理导师陈冲教授失踪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分研究资料。一个多月前,陈冲——这位理论物理学界公认的鬼才,也是因其过于超前的“宏观量子意识干涉猜想”而被主流学界视为异端的孤独探索者——在他那间位于郊区的私人实验室里神秘失踪,只留下了一堆加密数据和几本语焉不详的实验笔记。警方以“成年人失踪案,证据不足”为由,早已草草结案。但凌溯不信。他总觉得,导师的失踪,与他最后阶段那些近乎疯狂的猜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实的基频并非恒定……集体意识的焦点强度足以在特定条件下引发局部柯伊伯带的塌陷……观察者效应的宏观尺度延伸……”凌溯低声念着陈冲笔记中那些令人费解的片段,眉头越皱越紧。这些字句,如同疯人呓语,却又在某些细节处闪烁着令人心悸的逻辑火花。
凌晨两点四十二分。生物钟在发出疲惫的抗议。
凌溯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决定给自己再来一杯咖啡。他起身,走向角落那个小小的吧台,熟练地操作着半自动咖啡机。很快,一杯热气腾腾的、散发着浓郁焦糖香气的黑咖啡便完成了。
他端着那只印有薛定谔猫图案的马克杯,回到了书桌前。桌面上,那本摊开的、布满了陈冲手写批注的《高维空间几何学导论》旁,放着一个他常用的白色陶瓷杯垫,上面印着一个简洁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他记得很清楚,这个杯垫是他几分钟前为了整理桌面特意拿过来的,上面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渍。
他小心地将热咖啡杯放在了那个白色的杯垫上,然后转身,想从背后书架上取一本关于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参考书。
就在他转过身,指尖触碰到书脊的刹那,一种极其轻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异样感掠过心头。那感觉稍纵即逝,如同夏夜微风拂过水面漾起的一丝涟漪,细微到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是什么?凌溯微微蹙眉,却抓不住那丝异样的源头。或许是太累了吧,他自嘲地想。
他抽出那本厚重的参考书,再次转身,目光落回书桌。
然后,他愣住了。
马克杯依旧稳稳地放在白色的陶瓷杯垫上,热气袅袅。但杯垫旁边的《高维空间几何学导论》那摊开的书页上,赫然出现了一圈暗褐色的、边缘浸润开来的、新鲜的咖啡渍!
那咖啡渍的形状,与他马克杯底座的大小几乎完全吻合,仿佛是杯子直接放在了书上,然后又被挪开了一样。
凌溯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记错了?难道刚才端咖啡回来时,因为太过疲惫,手一抖,不小心把杯子先放在了书上,然后才意识到,又手忙脚乱地把它移到了杯垫上?
这个解释似乎合情合理。通宵工作,精神恍惚,出现这种低级失误并不奇怪。
他试图回忆刚才的每一个动作细节。端起咖啡,走向书桌,放下……记忆的链条清晰而连贯,他非常确定,自己是直接将杯子放在了杯垫上。那个杯垫,是他特意清理出来,为了防止弄脏导师的珍贵笔记。
那么,这咖啡渍是怎么回事?
他小心翼翼地端起马克杯,检查杯底。干燥,没有滴漏。杯垫依旧洁白,没有丝毫被浸湿的痕迹。他又低头看向书页上的咖啡渍,用指尖轻轻触碰了一下,是湿的,带着咖啡的余温。
这不合逻辑。
如果杯子是先放在书上再移到杯垫上,那么杯底应该也是湿的,杯垫上至少也会留下一些印痕。可现在,一切都像是在宣告:这杯咖啡,以一种不可能的方式,在书页上留下了一个“平行世界”的印记,然后才“归位”到了杯垫上。
凌溯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从脊椎升起,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他不是一个容易大惊小怪的人,作为一名理论物理研究者,他的思维受过最严苛的逻辑训练。任何反常现象,他都会首先从已知的物理规律中寻找解释。
也许是自己真的太累了,出现了瞬间的记忆空白或感知错乱?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试图用最理性的方式分析眼前这诡异的一幕。他甚至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了几步,试图通过身体的活动来驱散那股因疲惫和困惑而产生的粘稠感。
他再次回到书桌前,仔细观察那个咖啡渍。它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圆形污渍,边缘的浸润程度均匀,颜色也与他杯中的咖啡一致。就好像……就好像有人在他转身的瞬间,用同样一杯咖啡,在书上印了一个记号,然后又在他转回身之前,将一切恢复原状,只留下了这个“不应存在”的痕迹。
但这个房间里,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
凌溯沉默地注视着那个咖啡渍,足足有一分钟。他伸出手,想要用纸巾擦拭,但指尖在触碰到书页的前一刻停住了。他忽然产生了一个荒谬的念头:如果这个咖啡渍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一种“示警”呢?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像疯狂滋长的藤蔓,瞬间缠绕了他的整个思绪。他想起了导师陈冲那些被斥为“臆想”的理论,想起了导师失踪前越来越古怪的行为举止,以及那些加密数据中反复出现的、关于“现实稳定性阈值”和“观察者干涉效应尺度跃迁”的词句。
难道……导师的研究,并非空穴来风?
他鬼使神差地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巧的、高精度数码相机,对着那个咖啡渍和整个桌面环境,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十几张照片,详细记录了时间、光线条件和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是陈冲教给他的习惯,导师曾说:“对于任何无法理解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异常现象,都要保持最大限度的敬畏和最详尽的记录。因为那可能就是宇宙在试图对你‘眨眼睛’。”
做完这一切,他才用纸巾小心翼翼地吸干了书页上的咖啡渍。但那个暗褐色的印记,已经深深地渗入了纸张纤维,如同一个烙印,也像一个不祥的问号,深深地刻在了凌溯的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凌溯的生活表面上恢复了平静,但他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却因为那个“不应存在的咖啡渍”而被悄然拨动,开始以一种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频率,与这个看似坚固的现实世界,产生着细微的“失谐”。
他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细节。
比如,有一次,他非常确定自己将一支常用的黑色水笔放在了电脑键盘的左侧,但几分钟后,当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拿时,却发现它赫然出现在了键盘的右侧。他没有移动过它,也没有第二个人进入书房。他反复回忆,甚至查看了门口监控的录像(他有在家门口安装简易监控的习惯,源于早期对一些网络黑客攻击的警惕),没有任何人进出的记录。
又比如,他在阅读一本自己烂熟于心的《量子场论导引》时,某一页的某个公式,他记得明明是第273页,但那一瞬间,书页的页码却清晰地显示为“274”。他眨了眨眼,再看,又变回了273。他以为是自己眼花,但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却萦绕不散。
还有那些转瞬即逝的、无法捕捉的感官异常。有时,他会在高度安静的环境中,隐约听到一种极其尖锐、极其短暂的、类似金属摩擦的高频噪音,但当他试图定位声源时,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在视野的余光中,他会瞥见一闪而过的、如同水波纹般的空间扰动,但当他转头细看,一切又恢复正常。
这些现象,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像是精神高度紧张或长期疲劳所导致的错觉。凌溯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过度沉浸在导师的研究中,而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先兆性精神障碍”。他偷偷查阅了相关的医学资料,做了几份在线的心理状态评估问卷,结果都显示“基本正常,但有过度焦虑倾向”。
但他内心的不安,却与日俱增。
他开始更加系统地梳理陈冲教授留下的所有资料。那些曾经被他视为“过于跳跃”或“缺乏实证”的段落,如今在他眼中,却仿佛都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预兆。
“……现实的结构,并非我们所感知的这般‘刚性’。它更像一张在多维空间中不断振动的‘薄膜’,其稳定性依赖于一种我们尚未能有效测量的‘宇宙背景意识场’的平均张力。当这个‘场’的局部张力因某种原因(可能是强烈的集体情绪波动,也可能是来自更高维度的信息流冲击,甚至是我们自身‘观察行为’的某种累积效应)发生剧烈变化时,‘薄膜’就会产生褶皱、涟漪,甚至……撕裂。”
“……我怀疑,我们所经历的某些‘既视感’、无法解释的‘巧合’、甚至一部分‘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础,都与这种‘现实薄膜’的微小振动或局部‘相位失调’有关。而当这种‘失调’超过某个阈值时,我们所熟知的物理规律,可能会在局部区域暂时性地……‘失效’或‘被覆盖’……”
凌溯读着这些如同天方夜谭般的文字,手心不由自主地渗出了冷汗。如果导师的猜想是真的,那么他最近经历的那些“小麻烦”,恐怕就不仅仅是“错觉”那么简单了。
那一周的周五下午,凌溯正在自己的公寓里,试图用导师留下的一些零散公式,构建一个关于“局部现实稳定性扰动”的简化数学模型。他在一块巨大的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推演过程。其中一个核心方程,他已经反复验算了数十遍,确保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系数都准确无误。
Es=Rfn⋅Ω0k⋅Ic⋅Ψ(ΔC,ΔT)
这个方程描述了局部现实稳定能(Es)与集体意识焦点强度(Ic)、意识波动函数(Ψ)、现实基频(Rf)以及宇宙背景意识场Ω₀之间的关系。其中,k是一个他试图通过实验数据拟合的常数,n则代表了某种未知的维度衰减指数。
他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如何为意识波动函数Ψ引入一个更合理的“情感熵”参量时,门铃响了。
他有些不悦地被打断了思路。这个时间,会是谁?他并没有约人。
透过猫眼,他看到门外站着一个快递员,手中捧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裹。他最近并没有网购任何东西。
“凌溯先生吗?这里有您的一个同城急送包裹,需要您签收。”快递员的声音隔着门传来。
凌溯打开门,接过包裹。发件人一栏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和地址,但他注意到,发件日期,赫然是三个月前——恰好是陈冲教授失踪后不久。而收件人,确实是他的名字和地址。
他的心跳陡然加速。
道谢并签收后,他迫不及待地关上门,将包裹放在书桌上。包裹的外包装很普通,但入手的分量却有些出乎意料的沉。他用裁纸刀小心地划开胶带,里面露出来的,是一个用黑色防静电泡沫紧密包裹的金属盒子,大约三十厘米见方,表面没有任何标识。
盒子上有一把小巧的密码锁。
凌溯尝试了几个自己常用的密码,以及陈冲教授的一些纪念日和常用数字组合,都提示错误。他冷静下来,仔细观察着这个盒子。这无疑是陈冲教授留给他的东西,选择在他失踪三个月后才寄出,显然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密码会是什么?
他忽然想起了陈冲教授最后那段时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凌溯啊,记住,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数字,往往就藏在最基础的常量里,只是我们看待它的‘维度’错了。”
最基础的常量……维度……
凌溯的目光扫过书桌,最终落在了那个他刚刚还在验算的方程上。他盯着那个方程,大脑飞速运转。导师失踪前,他们最后一次深入讨论的,正是这个方程中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可能的取值范围。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了现实基频Rf和维度衰减指数n上。陈冲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宇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程序,那么Rf可能就是它的“刷新率”,而n则决定了“显卡”的性能。
会不会……
凌溯深吸一口气,尝试在密码锁上输入了一个由这两个参数的某种特定组合(可能是它们的整数部分,或者某个特定条件下的近似值)构成的四位数密码。
“咔哒。”
一声轻响,密码锁应声而开。
凌溯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他颤抖着手,打开了金属盒的盖子。
盒子内部,铺着厚厚的天鹅绒衬里。正中央,静静地躺着一件东西。
那是一块约巴掌大小的、不规则形状的黑色晶体,表面仿佛覆盖着一层流动的、吸收所有光线的薄雾,看不清任何细节。但当凌溯的目光触碰到它的瞬间,他脑海中那股自咖啡渍事件以来就时断时续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高频异响”,陡然增强了数十倍!
嗡——
那声音不再是细微的噪音,而像是一柄无形的音叉在他颅内剧烈震动,尖锐到几乎要刺破他的耳膜。与此同时,他视野的边缘,那些水波纹般的空间扰动也再次出现,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和剧烈。
整个书房的光线,仿佛都被那块黑色晶体吸了进去,陷入一片诡异的昏暗。
凌溯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强烈的恶心感涌上喉头。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抓住桌子边缘稳住身体,但就在他的指尖即将触碰到桌面时——
他眼前的景象,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般,剧烈地扭曲、破碎、然后……重组。
书桌、电脑、满墙的书籍,都在一瞬间化为无数流动的光斑和几何线条,然后又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方式重新凝聚。但凝聚后的景象,却让他永生难忘。
他的书桌,依旧是那张书桌。但书桌上的那块巨大的白色书写板,那个他刚刚还在上面推演复杂方程的白板——此刻,却空空如也。
不,不完全是空的。
在白板的正中央,那个他刚刚反复验算、耗费了无数心血的核心方程:
Es=Rfn⋅Ω0k⋅Ic⋅Ψ(ΔC,ΔT)
此刻,清晰地、以一种仿佛镌刻进去的深刻笔迹,呈现在白板上。但与他记忆中不同的是,方程中那个代表集体意识焦点强度的Ic,被一个鲜红色的、如同用鲜血书写的巨大问号,狠狠地划掉了。
而在方程的下方,用同样的血色笔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充满了不祥意味的中文:
“你们……还在做梦?”
凌溯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在瞬间凝固了。
他猛地转过头,看向那块静静躺在打开的金属盒子里的黑色晶体。
就在他目光聚焦的刹那,那块黑色晶体的表面,那层吸收所有光线的薄雾,如同拥有生命般,开始缓缓蠕动。然后,在那极致的黑暗之中,一缕极其微弱、却又无比纯粹的、仿佛来自另一个宇宙的幽蓝色光芒,从晶体的核心,一闪而逝。
那光芒,与他之前在导师陈冲的加密笔记中,读到的关于某种“高维意界信标”的描述,惊人地相似。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稀疏。但凌溯知道,从这一刻起,他所认知的那个稳定、有序、符合物理规律的世界,已经永远地,在他面前,裂开了一道深不见底的缝隙。
而那道缝隙之后,是深渊,还是……另一个起点?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导师陈冲的研究,绝非臆想。
而那个“不应存在的咖啡渍”,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微不足道,却又无比清晰的——异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