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张謇的实业救国之路

实业救国理念的萌生

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本以为能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然而,甲午战争的爆发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场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这一结果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扇醒了沉浸在科举荣耀中的张謇,也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国家的积贫积弱和民族的危在旦夕。

甲午战败后,张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看到,西方列强凭借着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而中国,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工业的发展上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军事装备上,更体现在国家的整体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张謇意识到,要想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近代工业,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同时,张謇也对传统的科举制度和仕途之路产生了怀疑。他看到,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官员们,大多只懂得舞文弄墨、空谈义理,却缺乏实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应对危机的经验。而自己多年来在科举之路上的苦苦追寻,虽然最终获得了状元的头衔,但却并没有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相比之下,西方的工业家们通过创办企业、发展实业,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让张謇认识到,只有投身于实业,才能真正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张謇还受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影响。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书中提出了“商战”的思想,主张通过发展工商业来增强国家的实力,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这些思想让张謇深受启发,进一步坚定了他实业救国的信念。

于是,在经过多次权衡之后,张謇毅然放弃了自己30多年的仕途,决定投身于实业。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工厂,发展近代工业,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此,张謇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实业救国之路。

大生纱厂的创办

1895年,甲午战败的阴霾笼罩着中国大地,张謇在张之洞的委派下,踏上了创办大生纱厂的艰难征程。资金筹集,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张謇最初打算通过招股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他四处奔走,向南通当地的绅商们宣传自己的实业救国理念,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工业投资普遍持谨慎态度。绅商们大多习惯了传统的农业和商业经营,对新兴的纺织工业缺乏了解和信心。他们担心投资纱厂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血本无归。因此,招股工作进展十分不顺。

张謇费尽口舌,四处游说,却只招到了很少的股份。一些原本答应入股的绅商,在最后关头也打了退堂鼓。资金的严重短缺,让大生纱厂的筹备工作陷入了困境。张謇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在招股不顺的情况下,张謇不得不寻求官府的援助。他向张之洞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得到官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张之洞虽然对张謇的事业表示支持,但由于当时清政府财政困难,也无法提供大量的资金。最终,张之洞决定将一批积压已久的官机作价入股,作为官府对大生纱厂的投资。

然而,这看似是一个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却又带来了新的麻烦。这批官机已经闲置多年,损坏严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修和改造。而且,官机的作价过高,远远超出了其实际价值。这使得大生纱厂在一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此外,官府的官僚作风和烦琐的审批程序,也给大生纱厂的筹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张謇为了办理各种手续,不得不频繁地与官府打交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刁难和推诿,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张謇并没有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四处筹措资金,积极与各方协商。他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积蓄,来维持大生纱厂的筹备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大生纱厂的筹备工作终于在艰难中缓缓推进。

大生纱厂的建厂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选址、购地到建厂、设备安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困难和挑战。

在选址方面,张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南通唐家闸。这里交通便利,靠近长江,便于原材料的运输和产品的销售。而且,唐家闸周围是棉花产区,能够为纱厂提供充足的原料。然而,选址确定后,购地却成了一个难题。当地的一些地主和豪绅,为了谋取私利,故意抬高土地价格,给大生纱厂的购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张謇多次与他们协商,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才最终以合理的价格购得了土地。

购地完成后,建厂工作正式开始。然而,当时南通地区的建筑技术和施工力量都比较薄弱,缺乏建造现代化工厂的经验和能力。张謇不得不从外地聘请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来指导和参与建厂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又遇到了恶劣的天气和地质条件等问题,导致工程进度一再延误。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张謇亲自到工地监督施工。他与工人们同甘共苦,日夜操劳。在他的努力下,工厂的主体建筑终于在1899年建成。

接下来是设备安装工作。大生纱厂的设备主要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设备技术先进,但安装调试难度也很大。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安装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设备安装后无法正常运行,需要进行多次调试和改进。张謇四处寻找技术专家,邀请他们来厂指导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设备终于安装调试完毕,大生纱厂具备了投产的条件。

大生纱厂的名字,蕴含着张謇深刻的寓意和美好的期望。“大生”二字,出自《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在张謇看来,“生”代表着生命、生机和希望。他创办大生纱厂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发展实业,为国家和民族带来生机和希望。他希望大生纱厂能够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一样,不断地发展壮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同时,“大生”也体现了张謇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大生纱厂的创办,就是要为当地的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增强国家的实力。

此外,“大生”这个名字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以及对和谐、共生的追求。张謇希望大生纱厂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大生”二字,是张謇对大生纱厂的美好期许,也是他实业救国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这个名字的背后,蕴含着张謇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

大生纱厂的经营与发展

大生纱厂在创立初期,面临着资金周转慢和短缺的巨大难题。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张謇经过深思熟虑,采用了“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的独特经营方法。

所谓“尽花纺纱”,就是将收购来的棉花全部投入生产,转化为纱线。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原材料,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棉花的积压和浪费。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将棉花及时纺成纱线,可以有效降低因棉花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同时,通过高效的生产,能够快速增加纱线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卖纱收花”则是在纱线生产出来后,迅速将其销售出去,然后用销售所得的资金再次收购棉花。这种循环经营的方式,使得资金能够快速流转起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种快速的资金回笼和再投入,保证了纱厂的持续生产。而且,通过及时销售纱线,还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灵活调整销售策略,获取更高的利润。

“更续自转”强调了整个经营过程的连续性和自主性。大生纱厂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运转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产、销售和采购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纱厂不再过度依赖外部的资金支持,而是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实现了资金的自我循环和积累。

这一经营策略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它成功地解决了资金周转的难题。通过快速的资金流转,大生纱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维持了正常的生产和运营。其次,提高了纱厂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大生纱厂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优势,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随着大生纱厂初期经营策略的成功实施,纱厂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经验,开始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

在大生纱厂取得初步成功后,张謇敏锐地意识到,单一的工厂规模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于是,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更多的分厂。

1907年,大生二厂在崇明久隆镇建成投产。大生二厂的建立,是大生纱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扩大了纱厂的生产能力,还进一步拓展了市场份额。在建设过程中,张謇充分借鉴了大生一厂的经验,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后,大生纱厂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生纱厂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扩张。1919年,大生三厂在海门建成投产。大生三厂的规模更大,设备更加先进,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纺织企业。

到了20世纪20年代,大生纱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多个分厂的大型企业集团。除了大生二厂和三厂外,还陆续建立了大生八厂等。这些分厂分布在南通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大生纱厂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张謇始终坚持“实业救国”的理念,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不仅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境。

资金周转不灵是大生纱厂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当时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大生纱厂主要依靠自身的利润积累和少量的银行贷款来维持运营。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产品销售不畅,就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

市场竞争也是大生纱厂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纺织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外的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降低价格,争夺市场份额。大生纱厂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相对有限,难以与一些大型企业相抗衡。此外,外国资本的入侵也给大生纱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外国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战争的影响也给大生纱厂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倾销力度。同时,国内的军阀混战也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市场需求下降。大生纱厂的产品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面对这些困境,张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资金方面,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贷款支持。同时,他还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在市场竞争方面,张謇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他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此外,他还积极开拓市场,加强与客户的合作,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战争影响方面,张謇积极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他还通过调整生产策略,减少对战争敏感产品的生产,降低了战争对企业的影响。

尽管张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生纱厂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还是陷入了困境。但张謇的努力和尝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