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问题“四人组”:为什么情绪会变成“情绪问题”

前文提到过,伤害我们的,不是情绪本身,而是不适宜的情绪表达方式。情绪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情绪就很容易变成情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且经常被认为有问题的情绪主要有四种——敏感、焦虑、愤怒和抑郁。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情绪呢?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们的出现是不好的呢?

人无时无刻不在做三件事情:感觉、思考和行动。如果把人比作机器,那么,我们在做的这三件事情就可以被比作三个过程:输入、加工和输出(见图1-1)。

图1-1 感觉—思考—行动模型

我们通过感觉获得来自外界的各方面信息,这相当于机器操作的输入过程。我们通过眼睛获得空间和物体信息,通过耳朵获得声音信息,通过皮肤获得压力、温度和触感信息,通过鼻子获得气味信息。在这些信息中,除了气味信息,其他的都属于物理信息。但是,我们的身体只能识别化学信号和电信号,所以我们通过信息转化器——丘脑,将物理信息“翻译”成化学信号,进而用大脑读取和识别它们。

信息在丘脑中的转化是一个较为粗糙的过程。不过,信息到这一步就可以被传递到小脑和边缘系统的其他区域,然后我们就可以对身体进行一定的控制并输出一些行为。我们一般称这种输出为无意识行为。想要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则需要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相应的感觉区域,在精细加工也就是思考之后,再传递给相应的控制区域,进而让我们产生有意识的行为。

前文提到的四种“情绪问题”也是输入、加工和输出这三个过程的产物。其中,敏感主要出现在输入阶段,焦虑主要出现在加工阶段,愤怒的伤害往往是输出阶段带来的,抑郁则是防御行为失败后的反应。

我们的应激系统就像一个安全部门,当它捕获到危险信号时,它就会调动资源来应对危险——通过愤怒的行为让对方害怕,并抵抗各种“入侵”。当所有的“防线”都失效后,我们就会陷入抑郁(见图1-2)。

敏感是为了捕获更多的信号,焦虑是调动资源的表现,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抑郁则是帮助自己在受伤后恢复和面对损失的方式。这四种情绪看上去是负面的,实际上都是有益的。可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会肯定它们对自己的价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图1-2 面对“危险”时,情绪系统就像一个安全部门

因为这些情绪的爆发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失控”。当我们陷入这些情绪时,我们的行为更倾向于本能化——开始出现短视、自私和猜忌的情况。这些本能反应并不是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因为别人很容易因此遭受损失。慢慢地,这些情绪就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当我们出现这些情绪时,我们会感到内疚,而内疚是一种道德情绪,是经过社会化的人才会有的表现。

这种内疚比前文提到的四种“情绪问题”更容易带给我们伤害。我们会开始自责,责备自己因为敏感而错怪了别人、批评自己因为坐立不安而让别人感到烦躁、责备自己因为生气而让别人受到伤害,或者谴责自己不能快点从抑郁中走出来。这些自责带来的伤害可不比别人责怪我们、拒绝我们小。

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是我们的本能行为。我们一出生,这些印刻在基因中的编码就开始自动运行了。这种情绪智慧是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可它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慢慢变得不适用起来。

当然,这四种情绪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是有害的,那就是极端情况。我们身体的内部调节是围绕一个基线水平进行的,但极端情况会让情绪的波动远远偏离基线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调节回正常状态。当我们产生的情绪强度超过身体调节的极限时,我们的健康就很容易受到损害。这里说的损害是针对每一种情绪而言的,因为任何情绪一旦走向极端,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小结

1.人无时无刻不在做三件事情:感觉、思考和行动。

2.敏感是为了捕获更多的信号,焦虑是调动资源的表现,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抑郁则是帮助自己在受伤后恢复和面对损失的方式。

3.内疚比文中提到的四种“情绪问题”更容易带给我们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