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Digital Neural Algorithms数字神经算法

在碰到那个节点的前一刻,郭熵崖不知为何,感到了一阵心悸和犹豫。

【迷宫】

这次考试的名字,不知为何,如同心脏跳动的强音一样,在他眼前骤然出现。

他停滞了一下。

下一秒,郭熵崖猛地激灵了一下。

他开始审视着这条自己目前走过的路径:搜索房间->没有发现出口->逻辑性的通过排除法聚焦炸弹->感觉自己找到了出口->试图打开。

这逻辑链条似乎是非常清晰,简单,直接,感觉好像没什么偏差空间,简直像是由一台冰冷的机器生成的标准化解题流程。

这让郭熵崖,不知道为何,就是觉得有点不对劲。

有些突兀的,寒武纪社区里浩如烟海的知识碎片瞬间涌现:那些人类远古时代设计的迷宫,比如克里特岛上的曲折回廊,它们从来不是简单的几何结构,它们是设计者思维,意图,甚至恐惧的具象化。

比如迷宫中的米诺陶。

那么,眼前这个由冰冷代码构筑的赛博迷宫呢?

它真的只是机器冰冷逻辑下最优化的产物吗?还是说,在那些看似完美的程序规则之下,人的意图,如同幽灵般在指挥着机器的逻辑运行?

想到这,他的手紧紧攥成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在短暂的疼痛后,他强迫自己转动僵硬的脖颈,再次环顾这个由纯粹代码生成的,模拟物理规则的房间。

一个念头,如同划破厚重阴霾的破晓之光,带着无可辩驳的力量刺穿了他思维的迷雾:

【这迷宫…..虽然是程序,但是…..始终是‘人’的思维意图,通过‘机器’的规则逻辑所构建的复合体…….人…程序】。

郭熵崖觉得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解开这迷宫的办法,大概不能或者不应该是单一的,纯粹的逻辑结晶….必须同时看到那背后交织的意图与冰冷的执行力,如同解开一团刻意编织过的丝线,需要同时理解编织者的心思和线的材质!

郭熵崖坐在地上,哪怕时间在流逝,他也依然进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中。

此时此刻,在监控室中……

巨大的屏幕上,郭熵崖的状态被清晰的呈现了出来。

“他总算是意识到了啊,”一名戴着窄框眼镜的研究员猛地呼出一口憋了许久的气,身体向后重重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推了推眼镜框,镜片后的眼神带着明显的庆幸,“他嗅到了陷阱里那股‘人’的味道!那股设计者故意留下的,引诱逻辑派上钩的‘饵料’的气息。”

“勉勉强强吧。”另一名研究员沉稳地点了点头,指尖在面前悬浮的控制面板上划过,调出郭熵崖思维活跃度的实时频谱图,那上面刚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峰值波动,此刻正缓缓回落。

“看看其他考生是什么状态。”

听到这句话,另一名研究院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

主屏幕瞬间分割,另一个画面被放大:7号考生,一个叫李维的新世代考生的画面出现在众人眼前。

李维像一尊精密的人形仪器,矗立在房间中央。

他似乎视眼前的一切,墙壁,地板,天花板,乃至那枚危险的炸弹---皆为纯粹的数据对象,是等待被解析的程序结构。

无数道无形的探测波束以他为中心扩散开来,细致入微地扫描着空间的每一行代码,每一处构架。在他高度专注的程序视野中,一个极其复杂而且精确的房间代码破解模型正在飞速构建。

他分析着空间内的算力分布密度,结构冗余度,数据流的拓扑路径,每一个参数都转化为他庞大思维矩阵中的变量。

他深信不疑:迷宫的出口,必然会在程序结构上留下可被探测的“异常”点,或是一条符合最优路径理论的“捷径”。任何冗余、任何非标准化的结构,都是潜在的线索。

“他在用纯粹的数学定理和程序优化理论来寻找系统的漏洞,试图用逻辑的凿子敲开规则的墙壁,”一名研究员冷静地点评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对纯粹理性的欣赏,但也隐含了对其局限性的了然,“典型的新世代啊,他的模型运算效率很高,已经排除了大部分区域,锁定了几个高概率点:包括炸弹基座---因为他认为核心规则节点必然拥有特殊的底层连接通道,以及两处墙壁---他的扫描显示那里有微弱但异常的数据冗余代码痕迹。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咱们留下的,符合‘逻辑诱饵’特征的误导性‘装饰’,哈。”

下一刻,李维性动了起来,他选择了其中一个墙壁上的“异常点”。

这位新世代的眼中闪烁着理性与逻辑的光芒,仿佛找到了矿脉的勘探者一般,他开始了深度解析,强大的算力驱动着思维,模拟出维护者应有的最高权限指令流,如同无形的钥匙,试图插入那个看似存在的逻辑锁孔,进行强制破解。

他的动作精准,高效,看不出任何感情的冗余。

“还是陷进泥潭里去了,”有人发出一声轻叹,摇了摇头,“小子完全忽略了设计者的‘意图’变量,那个墙壁点,根本就不是什么通道入口,它是设计者利用人类思维的分析惯性和好奇心,而不是按照机器程序的逻辑,留下的‘逻辑诱饵’。破解它,非但不会打开通道,反而会触发预设的‘非授权深度扫描’警告,并激活一个时间陷阱---消耗宝贵的考试时间。”

“机器逻辑的巅峰信任水平,却未能洞察覆盖在这逻辑之上的,那属于‘人’的主导意图,换一个看看,来个旧世代。”

画面切换到12号考生,苏芮。

这位旧世代的女青年,与李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紧闭双眼,和郭熵崖的状态有点像,仿佛陷入了深沉的冥想,站在房间相对空旷的中央区域,双手微微张开,掌心向上,仿佛在感受着空间中无形的气流。

这不是逻辑分析。

她尝试感知空间的“波动“,是焦躁,是冰冷,还是隐藏的杀机,以及规则的“韵律”---是流畅,是滞涩,还是尖锐的冲突?陷阱应该散发出的“恶意”气息。

她在寻找感觉上“畅通无阻”,“相对友好”或者“边界感模糊”的区域。

这种信任源于她坚信:即便是最冰冷的赛博空间,只要是人类(或类人智慧)参与设计,就必然会在某些地方留下情感化,非理性甚至疏忽的痕迹,这些“人性”的微光,会指引她找到隐藏的门户。

苏芮的身体随着感知到的信息流而微微晃动,如同风中芦苇。她几乎是本能地、远远地避开了炸弹所在的位置---那里传来的“危险”与“拒绝”感如同实质的尖刺,扎得她刺痛。

经过一番细致而耗费心力的感应,她似乎最终将全部注意力锁定在了天花板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在那里,她仿佛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却持续存在的“流动”感与隐约的“接纳”感,如同微风拂过平静湖面留下的涟漪。

“她非常敏锐,”一个研究院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指着苏芮感知聚焦的程序区块,“她捕捉到了设计者意图的一部分。通道入口周围,为了确保隐蔽性和维护人员快速通行,规则力场会被刻意调整为‘流线型’,这种设计源于人类工程师对‘效率’和‘隐蔽性’的本能需求。这种非标准化的代码实现,必然会在纯粹的逻辑结构之外,留下一种可以被高度敏感者感知到的‘人’工痕迹…..然而,还是太天真了。”

下一刻,当苏芮尝试着用意念去“沟通”那片区域,试图让自己的精神波动融入那丝“流动”感中,去“说服”或“契合”那隐藏的门户的时候,她碰壁了。

墙壁冰冷如初,毫无反应。

一股强烈的挫败感瞬间淹没了她,而当她更深地“触碰”那片区域时,入口内部那层冰冷的,标准化到极致的权限验证协议如同瞬间升起的。由纯钢浇铸的铁壁,带着绝对的,拒绝交流的意志,彻底阻断了她的感知通路。那感觉就像满怀希望地奔向一扇门,却发现门后是厚达数米的银行金库墙壁。

看着这一切,有人总结道:“她的困境在于,过度依赖并信任了人性化、非逻辑的一面,却完全无法应对和驾驭那冰冷的程序现实,虽然我们赋予了迷宫人的意图,但是编码还是有机器进行的,解谜需要两者的融合,但她目前只找到了一面,可惜。”

观察室里研究员们关于李维和苏芮困境的讨论,此刻对郭熵崖而言,不过是遥远到听不到的背景噪音。他的思维不再是单线程的狂奔,而是在“人”与“机”两条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轨道上高速并行,相互校验,相互激发,仿佛螺旋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