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获得片刻的宁静,幽幽的暗夜又仿佛藏着无数危险,任天豪潜意识里又涌出无数陌生而熟悉的画面,铁鸟在云端急速飞驰,强烈的爆炸和亮瞎眼睛的光芒,生动的方形的有人活动的等等。成千上万的各种画面和信息不停强行进入记忆深处,大脑像要爆炸一般。
“我到底是谁?现在到底是哪个时代?”简直是一道无法破解的谜语和难题。
挣扎彷徨中,仍然还是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现在是大乾正泰三十六年,从太祖建国到现在整整270年,昔日物盛鼎丰、万邦来朝的天朝上国还是逃不过盛极而衰的铁血定律。但是为何这煌煌大乾,竟变成眼前这幅模样?追忆畅想武宗、景宗时期,国富民强的情景犹在眼前,而如今怎会遍地烽火、民不聊生?
当前帝国内部主要有两大矛盾无法解决。
土地兼并如同毒瘤,深深扎根在帝国的肌体,直至侵入骨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百姓们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挣扎,生存的希望如风中残烛般渺茫。而那堆积如山的粮食,在地主的仓库里腐朽,却不肯施舍给那些嗷嗷待哺的饥民。天灾人祸交织,帝国的土地上哀鸿遍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每日都在上演。被逼至绝境的百姓,要么默默承受命运的碾压,在饥饿中死去;要么奋起反抗,举起简陋的武器,只为求得一线生机。
朝堂之上,权力的争斗如同一场永无休止的噩梦。文官集团、勋贵势力与宦官集团,围绕着皇权的核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残酷的博弈。他们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兴衰于不顾,将帝国的未来当作筹码,在这场权力的赌局中肆意挥霍。这些斗争消耗了帝国的元气,让这个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巨人,逐渐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两大矛盾使得大乾帝国这一巨人躯干腐烂、四肢残缺,活不下去的人民起义、暴动此起彼伏。
老实的百姓不是实在活不下去,就算经常饿着,只要饿不死还吊着一口气也不会反抗。他们只会头朝土、背朝天地默默劳作。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无人问津的死去,百年后腐化成泥,那就在沉默中爆发,去争得一线生机。
1301年,平州渔民受渔网“纲目税”剥削深重爆发暴动,在渔民头领黎康、余广智带领下,暴动范围迅速扩大到两郡五县。平阳郡派兵镇压,黎康战死,余广智被捕后被绞杀于海边,然后平阳郡血腥屠杀沿海原住民6000余人。沿海地区的近海竟被鲜血染红。这不仅是一场杀戮,更是帝国腐朽统治的写照,每一滴鲜血都在诉说着百姓的苦难与绝望,也在敲响着帝国灭亡的丧钟。而平阳郡竟因为平叛有功,许多官员获得升迁。
1421年,蜀州巴江县县丞张正云强占村民土地,派差役用棍棒打死村民,引发农民起义,相邻几个县迅速响应,起义范围和规模很快席卷中川郡、东渝郡,起义军公推王铁锋为首,成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组织,战斗力低下的蜀州军竟然无法打败起义军。
透过历史的浓浓迷雾来看1421年的那场农民起义,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瞬间在蜀州大地掀起惊涛骇浪。无数被压迫剥削的善良本分的老百姓就是无数的浪花和火苗。蜀州巴江县县丞张正云,这个贪婪无度的官员,为了满足自己对土地的私欲,竟公然强占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面对村民的反抗,他更是丧心病狂地派差役挥舞棍棒,将手无寸铁的村民活活打死。
这一暴行,如同点燃了干柴堆的火种,愤怒的火焰在农民心中熊熊燃起。巴江县的农民率先揭竿而起,他们怀着对不公的愤慨和对生存的渴望,拿起简陋的农具,向着欺压他们的恶势力发起了反击。这场起义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相邻几个县的百姓听闻后,纷纷响应。他们饱受同样的苦难,积压已久的怨愤如火山喷发般宣泄而出,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起义的范围和规模如燎原之火,很快便席卷了中川郡和东渝郡。各地的起义农民纷纷聚集在一起,他们公推王铁锋为首领,称其为“奉贴王”,意思是奉上天昭贴而封的王。起义军成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组织,不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王铁锋,这位出身贫寒却有着非凡勇气与智慧的农民领袖,凭借着自己在民众中的威望和领导才能,将这支原本零散的起义队伍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把起义农民军编为金、木、水、火、土五营,设置营将、副将、校尉等军职指挥部队打仗,各营又有军师出谋划策。
然而,与之相对的蜀州军,此时却尽显疲态。平日里,蜀州军疏于训练,军官克扣军饷,对普通士兵非打即骂,不把他们当人看。有背景有后台的军官往往会抢夺别人的功劳以获得好处和晋升资本,许多真正有能力的军人立了功也得不到升迁,导致士兵们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面对如潮水般汹涌的起义军,他们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战场上,蜀州军士兵们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与怯懦,与那些为了生存和尊严而战的起义军形成鲜明对比。
起义军的节节胜利,让整个大乾帝国都为之震动。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恐慌,官员们纷纷上奏,请求皇帝尽快派兵镇压。但此时的大乾帝国,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兵力分散,又该如何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呢?而王铁锋领导的起义军,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又将何去何从?是能推翻腐朽的统治,建立一个属于百姓的新秩序,还是会在帝国的镇压下走向失败?这一切,都如同迷雾般笼罩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就由厚重的历史来裁决吧。
大乾朝廷从西部边疆调来边军安西军三个营平叛,安西军在蜀州军配合下,艰难地剿灭了这次农民起义。我们用后来人的上帝视角看,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却能观测到很多东西。
最普通的、毫无军事素养的农民居然能与国家正规部队,并且是最精锐的边军打个有来有往,简直不可思议。
大乾朝廷闻得蜀州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如芒在背,急忙从西部边疆调来了精锐的安西军三个营,妄图以铁血手段扑灭这股反抗的烈火。安西军,长期戍守边疆,与帝国西部边陲彪悍的生羌、蕃人作战,历经风沙洗礼与战火锤炼,作战经验丰富,是大乾军队中的一支劲旅。
安西军一到蜀州,便与本地战斗力低下的蜀州军合兵一处。然而,此次平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义军虽大多是普通百姓出身,但为了保卫家园和争取生存权利,个个奋勇当先,士气高昂。他们凭借着对蜀州地形的熟悉,巧妙地利用山川沟壑、丛林村落,与安西军和蜀州军展开周旋。
战斗初期,安西军和蜀州军的推进极为艰难。起义军常常设下埋伏,待敌军进入包围圈后,便从四面八方杀出,给官军以沉重打击。但安西军毕竟训练有素,在几次受挫后,迅速调整战略。他们不再盲目冒进,而是稳扎稳打,逐步压缩起义军的活动空间。
安西军将领深知,起义军虽斗志昂扬,但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充足的装备补给。于是,他们采用围而不攻、断其粮草的策略,将起义军围困在几处据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内缺粮草、外无援兵,渐渐陷入困境。
尽管如此,起义军仍拼死抵抗。他们在王铁锋的带领下,多次组织突围,给官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在安西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起义军的力量逐渐被消耗殆尽。
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安西军终于在1423年艰难地剿灭了这次农民起义。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曾经生机勃勃的蜀州大地一片死寂。王铁锋等起义军首领,或战死沙场,或被官军俘虏后惨遭杀害。只有“奉贴王”的尚在襁褓中的幼女“飞红巾”在贴身侍卫拼死保护下遁入蜀山得以活命。这场农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如同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响在大乾帝国的上空,揭示了帝国统治下百姓的悲惨境遇和社会矛盾的尖锐,也让大乾朝廷意识到,若再不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更大的危机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