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章二三八一等候

狭谷关大捷,举国同庆。大军返回永安当天,李俊臣奉旨入宫,接受陛下的封赏。

当天上午,陛下召集群臣入大明宫议事。

虞戈回到永安城,还没来得及回到府上看一眼,便被苏公公半路拉走了。

他虽已不再是天策府总监,却挂了个幽云督察使的身份,因此这次论功行赏的朝会他是一定要出席的。

苏公公说,陛下特意交代过,让他抓紧时间挑一套得体的官袍,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尽量选一件应景的穿。

到了织秀坊,虞戈挑来挑去,最后还是选中了一件大红袍,许是因为之前穿习惯的原因。

而后,他又被苏公公拉去了大明宫主殿,于殿前侯着。

此时,殿前已挤满了文武大臣,众人都在议论着此次狭谷关大捷。

不少人在来之前就听说了陛下召集朝会的意图,有眼力劲的文臣更是趁着李俊臣也在场,向左相李承恩连连道贺,后者脸上也堆满了自豪的笑,直到他突然瞅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大明宫。

李承恩脸上的笑意顿时全无,那一身红色官袍非常醒目,不是被贬的虞戈还能是谁?

不少李氏一党的成员也注意到了李承恩的脸色不好,纷纷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顿时一个比一个吃惊。

“那不是被贬的虞弋吗?”

“是啊,他来干什么?”

虞戈注意到李承恩那张阴沉的脸,也隐约听到李氏一党的人在暗中议论自己。

先前信王封锁了北线的消息,后面李俊臣与凉国主力决战的前后始末细节,自然不会流露出去,所以满朝文武估计没有人会想到,他虞戈也在这场战争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人群之中,虞戈也瞥见了温白开,后者冲他点头示意,与李承恩不同,对于虞戈会出现在大明宫,温白开似乎并不感到意外。

就在这时,有小黄门上前通报,群臣即刻进殿,一众文臣武将这才徐徐步入殿内。

直到人都走光了,虞戈也没有动,他瞄了一眼殿内,不由想起之前在大明宫里受过的苦,现如今再次回到大明宫,说不怕那是假的。

他深吸一口气,刚提起勇气准备进殿,却忽然被人从后面踹了一脚。

身子顿时一个趔趄,险些摔了个狗啃屎,怒气冲冲的转身一看,火气顿时灭了三分。

戈晓寒两手抄在袖子里,正斜着眼看他,笑问:“哟,我还以为是谁在鬼鬼祟祟的,原来是虞大人啊,怎么不进去呀?”

不等虞戈回她,戈晓寒又似想到了一般,掩口笑道:“哦,我想起来了,听说某人之前在大明宫里跪了三天三夜,这个人不会是你虞大人吧?”

虞戈嘴角抽了抽,哪能听不出对方这是又在找准机会挖苦自己呢。

“戈主管,咱俩都是险些丢了小命的人,大难不死的,您就不能消停会。”虞戈苦笑道。

“就因为大难不死,所以才要好好调侃调侃虞大人啊。”戈晓寒冲他笑了笑,又大步错开虞戈,小手向前一挥,道:“别愣着了,走,一起瞻仰瞻仰他李俊臣的荣光。”

入殿后,群臣各自站好,陛下特令李承恩披甲挂剑入朝会,身为臣子,这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

虞戈站回属于他自己的位置,一抬眼就看到了茳杳和中书令分别侯在女帝左右。

他垂下头,心中有百般滋味,却说不出个酸甜苦辣咸。回到永安之后,日子照旧,茳杳又变回了武朝的九皇孙,是虞戈不能多看一眼的存在。

女帝就狭谷关一事逐一论功行赏,其中李俊臣大破凉军有功,女帝当场册封他为镇远将军,而后又宣布信王茳天詹谋逆,将于今日下午公开问斩。

镇远将军级别不低,与牙门、征西和定远为同一级别,四个将军职称只在大将军之下。

现如今,大将军上官元让自落月关一战后闭门不出已有一年半载,李俊臣一个后生以显著的功勋坐上了镇远将军的位置,距大将军仅一线之隔。

这让人不禁联想,陛下这样做的意义,是不是想要等到将来,借机扶持李俊臣坐上大将军的位置。

不过,陛下对李俊臣的封赏,是他应的,这一点就连温白开也暗中赞同。

舆论的风波很快便过去,保王派并未就此反对,这倒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不少李氏一党的成员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和保王派老臣朝堂对骂的准备,可肚子里装了大半的墨水,却没了施展的机会。

须臾,女帝又环视群臣,说道:“朕有还有三件事要宣布,先说其一。

此次朕派九皇孙茳杳下访凉国,本想历练一番杳儿,却不想凉国王子石斛兰狼子野心,竟妄图挟持茳杳以威胁朕!”

说到这,女帝微微侧首,对茳杳轻声道:“杳儿能够平安回来,实属不易,这几日辛苦你了。”

茳杳急忙颔首低眉,表现的颇为顺从乖巧,回道:“孙儿不苦,未能为陛下分忧,反而险些成了累赘,孙儿心有愧疚!”

女帝满意的点了点头,对茳杳的态度十分满意,她回过头,看向群臣,继续道:“说起这事,朕的杳儿能够平安回来,也多亏了李俊臣等诸多功臣。”

“虞弋,出列。”女帝忽然看向人群中的虞戈,没由来的说道。

后者心头一颤,硬着头皮出列,躬身下跪道:“臣在。”

“寻回使团,你功不可没。”女帝看着跪在地上的虞戈,沉默有顷,再次开口道:“于国于朕,这都是大功一件,现撤去你幽云督察使一职,令你官复原位,并加封一等候!”

女帝说完,朝野一片死寂,四下无声,而后掀起一阵轩然大波。有人震惊有人不解,但更多的则是反对的声音。

虞戈也没由来吃了一惊,在他看来官复原职还情有可原,加封一等候就有些不妥了。

自太宗皇帝追封二十四开国功勋以来,帝国的最后两位侯爷,除了那个待斩的柏杨,便只剩一个在胶东养老的张博仁。

延至女帝新郑年间,还从未有过封侯一事,因为爵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加封的,历来也只有立下大功的臣子才有资格封侯拜相。

见群臣反对之声四起,女帝顿时面露不悦,喝道:“肃静,都把嘴巴闭上,听朕把话说完,在反对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