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游击队
- 钢铁抗战:穿越1937
- 豪儿哥
- 6403字
- 2025-06-22 10:10:20
寒风料峭的清晨,徐家凹独立团驻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嘹亮的号子声、整齐的步伐、枪械的金属碰撞,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交织成一股蓄势待发的浓浓战意。
团部作战室内,卫远正和叶子良等一众军官对着周家口地形的沙盘商讨作战方案,推演杆在代表日军可能进攻的兵线上反复推敲、标注。
桌上的作战预案草稿密密麻麻,旁边还摊开着城内侦查人员传来的日军动向报告。
“报告!”门外传来警卫员清晰的声音。
“进。”
“报告团座,营区大门外来了一个人,自称是八路游击队的,说想见您。”
卫远表情微微一顿,抬起头,眼神里掠过一丝讶异。
八路军游击队?自从他在周家口境内拉起独立团的旗号,虽知附近还活跃着其他抗日队伍,但和八路游击队双方素无交集,对方此刻主动找上门所为何事?
卫远眼中一丝疑惑闪过,旋即便被浓厚的敬重所取代。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于这些在敌后极端困苦环境中仍坚持战斗、浴血奋争的先辈们,卫远心底始终存着一份崇敬之情。
“把人请进来吧,带到小会议室,客气些。”卫远吩咐道。
“是!”警卫员领命而去。
独立团营区大门外。
周家口游击队队长老吴,正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这个突然出现的独立团驻地。
门口,三名哨兵笔挺地站在各自的哨位上,挺括的德式灰呢军大衣,锃亮的M35钢盔,装备之精良远超他见过的任何一支中央军精锐。
更吸引老吴注目的是哨兵手中的武器,大门两侧固定岗士兵斜背着的,是装有刺刀的、造型与他认知里所有步枪都迥异的长枪,枪身线条流畅,但与其他步枪相比又短了一些。
中间的流动哨,则是一种带着短弹匣(20发弹匣)的机关枪,枪口粗犷,透着一股适合近战的彪悍气息。
老吴心头微震,这些武器他见所未见,但士兵那沉稳如山的军姿,身上装备之精良,都昭示着这支队伍非同寻常。
没过多久,一名士兵小跑着出来,礼貌地引他入内。
老吴点点头,紧了紧身上那件打着层层补丁的旧棉袄,跟着走了进去,刚一踏入营区,对于老吴来说更大的冲击接踵而至。
校场之上,数百名身着统一制式军装的新兵,在教官和老兵的呼喝下,正进行拼刺训练。
动作刚猛、简练,没有任何花俏的招式,只有重复的突刺、格挡、再突刺!雪亮的刺刀整齐划一地吞吐寒芒,喊杀声直冲云霄,汇聚成一股凛冽的杀伐之气。
这种极其实用的战场搏杀术,让身经百战的老吴瞬间判断出其实战性,一些只知道练花架子的对手碰上他们,绝对只有送死的份。
“嘿——!”“哈——!”
呼喝声震耳欲聋,钢盔、刺刀在微弱的冬日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泽。
更令老吴感到一种近乎“奢侈”的震撼的,是路过靶场时听到的爆豆般的密集枪声。
“哒哒哒…”“砰砰砰…”
“换弹匣!下一组准备!”
“注意三点一线!呼吸平稳!短点射!”
两个连的士兵分批次轮换,正在进行实弹射击训练。
枪声几乎没有停歇,此起彼伏,密集程度远超他的认知,仅仅路过外围的几十步距离,老吴保守估计起码打出去了上千发子弹!
老吴的眼角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在他的游击队里,弹药是比粮食还金贵的命根子,不到关键时刻绝不轻发,人均“三发子弹打完拼刺刀”是常态,甚至很多战士打完一枪就得从牺牲战友或鬼子尸体上才能补充。
眼前这种泼水般的打法…简直是…是败家!
原本走着的老吴不自觉的停了下来,看得更仔细了,此刻他终于看清了那些正在进行射击的武器,正是门口岗哨用的那种特殊步枪(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
此刻火力全开,竟然能够快速连续击发,老吴心头巨震,面前一个士兵的火力竟然顶他们半个班,一股复杂的滋味涌上心头。
是羡慕?是惊疑?还是对这种可怕战争潜力的深深忌惮?
震惊尚未完全消化,身后又传来一阵由远及近、陌生而沉闷的机械轰鸣,夹杂着令人牙酸的“咯吱…咯吱…”的金属摩擦声。
带路的士兵示意老吴靠边站定,老吴闻声扭头望去。
只见四辆覆盖着斑驳绿灰色迷彩的钢铁巨兽,排成一列纵队,正缓缓从大门驶入。
巨大的履带碾压着地面的冻土,发出那令人牙酸的“咯吱”声,沉重的身躯在地面留下清晰深刻的辙印。
车体方正低矮,炮塔位置安装了一门小炮(12.7毫米口径枪管),厚实的钢甲和巨大的轮廓,散发出令人心悸的压迫感,车身尾部发动机喘息着,喷出缕缕青烟。
“这…这些都是你们团的?”
老吴忍不住失声问道,声音有些发干,这玩意儿可比小鬼子那些铁甲战车威猛多了!
带路士兵脸上闪过一丝骄傲,挺了挺胸膛:“当然!这可是俺们卫团长花了大价钱,从北边老毛子那儿好不容易弄来的!”
老吴望着驶过的钢铁巨兽,心中的惊涛骇浪再也无法平息,这独立团…到底什么来头?装备之强,简直骇人听闻!
士兵将老吴引入团部大楼旁的一间整洁的小会议室,奉上热茶:“长官,您稍坐,团座马上就到。”
门关上,室内只剩下老吴一人,他端着茶杯,却没有喝,刚才一路所见的震撼景象和那些从未见过的武器、战车的画面,如同走马灯般在他脑海中闪过。
紧张感消退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探询。
没过多久,门外走廊传来清晰的、节奏感十足的皮靴敲击地面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老吴下意识地坐直了些。
门被推开,先进入的是一个年轻军官的身影,德式军官制服笔挺,足蹬铮亮的黑色长筒皮靴,腰间皮质枪套里插着一支大号手枪(柯尔特M1911),英气勃发,目光锐利地扫视了一眼室内。
正是锁子!如今的独立团警卫排长!
老吴的目光与锁子短暂交汇,一瞬间,锁子的眼中闪过一丝几乎难以捕捉的暗示,然后迅速侧身,标准的军人姿态立定,让出门口。
一个同样年轻、但气质更加深沉、眉宇间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审视身影,出现在门口。
正是独立团卫大团座!
卫远看到坐在会议桌一侧的老吴,也明显愣了一下。
眼前这位,一身几乎破旧棉袄,粗糙黝黑的脸膛刻满风霜的痕迹,戴着顶旧毡帽,坐在那里宛如一个刚从田里劳作归来的沉默老农。
若非那双眼睛,在与他视线相交的刹那,不经意间露出的精明、锐利的光芒,卫远几乎要怀疑是不是哨兵带错了人。
仅仅一瞬的错愕,卫远脸上便迅速绽开极其热情的笑容,大步上前伸出双手:“哎呀!贵客临门,有失远迎,恕罪恕罪!想必您就是八路的同志了?在下独立团团长卫远!”
老吴也立刻起身,脸上堆起憨厚朴实的笑容,双手握住卫远的手:“不敢当不敢当,卫长官太客气了。我是周家口游击队队长,吴成,叫我老吴就成。”
老吴的手劲很大,布满老茧的手掌粗糙而有力,而右手食指的老茧一看就是经常用枪。
卫远此刻已完全确认,果然是人不可貌相,眼前这位“老农”,绝对是在敌后血与火中淬炼出的精锐战士。
寒暄落座后,卫远开门见山:“吴队长今日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指教?”
老吴脸上憨厚的笑容微微一收,那双精明的眼睛直视着卫远,也单刀直入:“卫长官快人快语,老吴我就不绕弯子了,前几天小鬼子的马嵬据点被连窝端掉,里面的十几头鬼子和一个排的伪军都给杀得干干净净…敢问一句,这可是贵团的手笔?”
卫远眉毛一扬,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并未直接回答,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这事儿他本就没打算彻底隐瞒,尤其对眼前的这位,以对方掌控的情报网络,摸清这一点并不意外,卫远更感兴趣的是对方到此的目的。
见卫远默认,老吴眼中精光大盛,脸上也露出赞叹之情,甚至激动地一拍大腿:“好!打得好!卫长官这一仗,可真是打出了咱们中国人的威风!干得利落!这动静,这份胆魄,实在是大快人心!”
“我代表周家口的父老乡亲,给卫长官和独立团的兄弟们竖个大拇指!”说着,他真就对卫远竖起了粗壮的大拇指。
卫远放下茶杯,神色郑重了几分,语气坦诚而带着几分沉凝:“吴队长过誉了,卫某虽自幼旅居海外,但身上流的血,一刻也不曾忘过,眼下日寇铁蹄践踏家国山河,四万万同胞水深火热,凡我中华儿女,守土抗战,皆责无旁贷!此役不过尽了份内之责。”
“倒是你们游击队,能在敌寇环伺、装备匮乏的困境中始终坚持斗争,辗转周旋,其坚韧卓绝,忍辱负重,才真正令人敬佩!卫某心向往之,久欲结识,今日幸会,真是倍感荣幸!你我可要痛饮一番才是!”
老吴听着卫远这番不卑不亢,既承认事实又回捧了游击队的话语,心中对这位年轻团长的好感又增几分,至少对方是一个还算好沟通的主。
他连忙摆手,脸上重新浮起急切的神色:“卫长官厚情,老吴心领,不过这酒,怕是得等打跑了鬼子再喝才踏实,实不相瞒,我今天突然到访,就是为这马嵬据点的事!”
老吴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自从马嵬据点被端掉的消息传开,我们城里的同志就一直在密切关注,昨天夜里,我们的潜伏的同志传出确切消息,鬼子那边,已经确认了这事儿是您卫长官的独立团所为!”
卫远眼神一凝,端起茶杯的手停在半空,这个消息虽然在他预料之中,但小鬼子的情报获取能力却是让卫远不得不重视。
“鬼子宪兵司令松井太二彻底红了眼!”
老吴语气凝重地快速说道:“正在周家口疯狂集结兵力,连隔壁陈州县的驻军都调来了两个小鬼子的步兵小队!”
“再加上城内伪军两个连,粗步算下来,集结的鬼子兵力能有二百号左右,伪军三百上下,加起来差不多五百人!”
武器方面,至少有两门九二式步兵炮、2门迫击炮、轻重机枪也会加强配置,根据小鬼子集结和准备速度判断,最快明天,最迟后天,这支日伪混合部队,必定扑向您这边的独立团驻地!”
说着,老吴小心翼翼地从怀里贴身掏出一个揉得皱巴巴但保存完好的小纸卷,郑重地递给卫远:“这里是更详细的情报,包括日军兵力配置、集结地点、武器装备和行动预估时间表。”
卫远接过这张承载着巨大诚意的情报,飞快地展开扫视,部队番号、兵力明细、甚至每个小队的武器配置都被罗列出来,情报价值极高。
他“嚯”地站起身,面容肃穆,对着老吴,啪地行了一个极其标准的军礼:“吴队长!这份雪中送炭的情报,解我独立团燃眉之急!卫某代全团官兵,深谢八路同志的鼎力相助!这个人情,独立团记下了!”
这声谢,卫远发自肺腑,对方的专业情报能力,远非他这支初创部队能够比拟。
老吴也急忙站起来,连连摆手:“卫长官言重了!国难当头,抗日救国本就是一盘棋,不分彼此,打鬼子,本就是每个国人的本分!”
卫远心中暗叹,这份“本分”,在敌情四伏的环境中需要付出多少代价?他无比清楚对方情报网络的宝贵和价值。
“吴队长高义!独立团铭记于心!还请贵部继续关注鬼子后续动向,如有所得,还劳烦能告知于我部。”
“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老吴拍着胸脯保证。
接下来近半个小时,两人围绕着松井太二可能的战术选择,扫荡路线、进攻节奏、伪军的可靠程度、附近有哪些适合设伏的地形点、甚至周家口城内的最新动态,进行了非常务实和深入的交流。
老吴多年在本地活动的经验和对敌情的深刻理解,让卫远收获颇丰,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和准备。
末了,老吴端起早已凉透的茶,一口喝干,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嘴唇,脸上现出几分欲言又止的赧然之色,搓了搓满是老茧的双手,声音放低了些:“那个…卫长官,还有个事儿,想跟您打听一下。”
“吴队长但说无妨。”
“我听城里永昌号的伙计…私下里提过一嘴,说是卫长官您…有门路能搞到极其宝贵的盘尼西林和磺胺药?”
老吴咽了口唾沫,眼神里带着强烈的希冀:“不知道…不知道是否确有其事?如果…如果有的话…能不能…能不能看在打鬼子的份上,匀给我们游击队一些?”
“永昌号?”
卫远刚刚舒展的眉头骤然一紧,关于药品的交易渠道,他和王掌柜一直是秘密进行,知情者仅限于几个号里的伙计和王掌柜本人,并且自己也要求他们严格保密。
是王掌柜那边泄露了?还是那几个年轻伙计里有人嘴巴不牢?这让卫远心底生出一层警惕。
这个念头只是电光火石般一闪,再看眼前的老吴,黝黑的脸膛上写满了朴实的恳切和求而不得的焦虑。
联想到他们游击队的处境,缺医少药是常态,每一次负伤感染可能就是战友生离死别的门槛,卫远胸中那股对先辈的敬意和对现实困境的体恤再次翻涌上来,瞬间压过了那丝不快。
管他是从谁那里“听说”的!这批药,是拿去救英勇抗日的战士的性命!他们值得!
转瞬间,卫远脸上的凝重化开,重新展露出温和的笑意:“原来是为这事。”
他语气轻松,“不错,盘尼西林和磺胺,我确实有一些渠道可以弄到。”
老吴闻言,眼睛瞬间亮得惊人,几乎要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巨大的希望让他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
然而,卫远紧接着又带着一丝好奇问道:“不过,吴队长是打算购买多少呢?”
这话问得老吴心头一揪,他太清楚这两种药物的价值了,尤其是盘尼西林,在黑市上有时比黄金还贵!
老吴下意识地看了看卫远的表情,掏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钱,两根金条,外加一小堆用布包裹起来的、新旧不一的银元。
他将这些财物全部推到了桌子中央:“卫长官…我知道…这东西太金贵…但是我们游击队…穷了些…”
老吴喉结滚动了一下,声音干涩地报出了自己盘算过得、也是他目前财力所能承受的最高上限:
“能不能卖给我们…五支盘尼西林…再加…三十份磺胺粉?”
“多少?!”卫远以为自己听错了,声音下意识抬高了一度。
老吴以为卫远是嫌少或者是在确认价格,忙重复:“是…五支盘尼西林…三十份磺胺…要是钱不够,我再想想办法?
卫远看着桌上那两根不算粗的金条和一堆加起来可能也才百十块大洋的银元,再看着老吴眼中深切的请求,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敬意狠狠冲击着卫远的心房。
五支盘尼西林?三十份磺胺?这哪里够一支在敌后持续作战的游击队消耗!一支可能就能救一条舍生忘死的战士性命!
卫远猛地伸出手,一把将桌上所有的金银用力推回到老吴面前。
老吴愣住了,脸色瞬间变得灰白,眼神中的光芒迅速黯淡下去:“卫长官…这…这是…”
“吴队长!”
卫远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您刚才说了,抗日救国,不分彼此!都是为了打鬼子!区区一些药品,如何能与前线浴血奋战的勇士性命相提并论?”
“这样,”
卫远斩钉截铁道:“这批药品,我独立团送给贵部了!不需要分文!首批,我会给你准备一百支盘尼西林注射剂(后世国内正规制药厂制品),外加五百份单独密封包装、每份五克量的磺胺粉,分给咱们那些受伤的抗日战士用!”
“一百支?!五…五百份?!送…送给我们?”
老吴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巨大的惊喜如同重锤击中了他,这个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老战士,此刻竟有些眩晕。
声音抑制不住地颤抖:“卫长官!这…这使不得!这太贵重了!我们…我们…”老吴急得语无伦次,双手激动得不知该往哪放。
卫远走上前语气诚恳:“吴队长!药品就是用来救命的!哪怕只能救回一个兄弟,挽回一条战士的性命,这批药品就值了!”
“以后只要是用于救治打鬼子负伤的战士,你们需要多少磺胺粉、多少针剂,我卫远在此承诺,我独立团只要还在,就全力供应!”
“卫长官!!”
老吴重重地抱了一下拳,千言万语堵在胸口。
“我老吴…代表周家口地区全体抗日战士,谢了!从今往后,但凡有用得着我们游击队的地方,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今天开始小鬼子有一丝一毫的动静,老吴我保证第一时间送到卫长官手上!”
卫远欣慰地笑了:“好!有吴队长和同志们的支持,何愁鬼子不灭!”
药品的问题敲定,卫远看着老吴身上那支驳壳枪,沉吟片刻,又对身后吩咐:“锁子!”
“到!”锁子应声推门而入。
“通知军需库,立刻调5支汤姆逊冲锋枪,10支柯尔特手枪,配两千发子弹,再拿两箱手雷出来,给吴队长和游击队的同志们带上!”
老吴这次彻底懵了,被巨大的惊喜砸得晕头转向。
刚才送药品已经是巨大情谊了,这转眼又送武器弹药!汤姆逊那泼水似的火力他今天在营区门口可是看的十分眼馋。
还有足足2千发弹药!对于装备简陋的游击队来说,何时见过这等豪横的军援?
“卫长官,这…药品已经十分感谢了,再拿这些…”
老吴连连推辞,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卫远的慷慨让他无所适从。
“老吴尽管拿着!”
卫此刻有种说不出的豪气:“打鬼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多几把好枪,多几颗子弹,就能多杀几个鬼子,多打几个胜仗!吴队长,请务必收下!”
很快,接到通知匆匆赶来的另外两名游击队队员也到了独立团驻地。
当他们看到队长面前那整整齐齐摆放的上百支封装在精致金属盒里的盘尼西林和一大摞磺胺粉,还有那5支威风凛凛的汤姆逊、10把崭新的“柯尔特”大威力手枪、以及成箱的弹药手雷时,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老吴小心翼翼地亲自检查并收起药品,在卫远安排的警卫护送下,三人带着这份“厚礼”,精神擞却又十分警惕地踏上了返回根据地的归途。
可以说来时忧心忡忡,归途热血满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