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影像技术是探索、研究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神经影像学技术是神经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通过使用非侵入式的方式研究脑部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等,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以及基础研究提供可视化的神经影像依据。

自1946 年核磁共振现象发现到磁共振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以来,在近八十年的时间长河中,有关核磁共振的科学研究曾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个领域共获得五次诺贝尔奖,这足以说明此项技术对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对于磁共振成像设备而言,磁场强度无疑是最重要的硬件参数之一,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磁共振图像的信号噪声比呈超线性(SNR~B01.65)提升,极大地拓宽了其在医学领域应用的范畴,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自1984 年美国FDA 批准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用于临床以来,人体磁共振扫描仪的磁场强度从0.5T逐渐增加到如今广泛使用的1.5T 和3.0T。近期,7.0T 人体磁共振扫描仪也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该设备可提供超高分辨率的图像和丰富的功能代谢信息,为神经影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探索脑部疾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方面极具潜力。

本书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娄昕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参与编写本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磁共振成像诊断、设备研发、技术开发的专家和中青年骨干,在颅脑7.0T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第一手丰富的经验和珍贵的影像数据。本书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展示,直观地展现了7.0T 与3.0T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和差异,同时融入了7.0T 磁共振成像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兼具传承性与创新性,亦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引领性。

本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新颖,在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读性强,参考价值高。我相信这部专著的出版,将有效提高临床医学工作者和相关科研工作者对7.0T 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价值的认识,为我国神经影像的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 院长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