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汉魏六朝文学教学团队的五位老师,在完成慕课《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的录制后,又再接再厉,同心协力,在原讲稿的基础上,丰富补充,增益细化,精心结撰了这部书稿。这是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成果。在书稿付梓之际,作为这个教学团队的一员,几位老师希望我能写几句话,于情于理,我都不能推辞。

今年九月,河南大学刚刚举行过110周年的校庆庆典;明年三月,作为河南大学最早设置的院系之一——文学院也将迎来百年华诞。在这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河南大学文学院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曾延揽过众多名师在此执教。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实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一个专业或时段的教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以具体的课程建设为支撑的,而教师则是落实教学质量的主体。河南大学文学院汉魏六朝文学教学团队和其他团队一样非常强调教学的重要性,重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并形成了传承有序的教学传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嘉言先生即受教育部邀请参加全国古典文学教学大纲的编审。李嘉言先生以唐诗、楚辞研究享誉海内外,殊不知李嘉言先生对汉魏六朝文学也有精深的研究,也是河南大学汉魏六朝文学教学的重要奠基者。《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即汇集了李嘉言先生有关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他的遗著《汉魏六朝文学史》也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王梦隐、王宽行两位先生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汉魏六朝文学教学的重要担纲者。他们或理性透视,鞭辟入里,鉴赏精到,启人心智;或细读文本,注重体验,洞见深微,情感洋溢。他们的课堂精益求精,讲解丰富生动,深得学生好评,被誉为响当当的“铁塔牌”。80年代初,我和张家顺、陈江风两位老师留校任教,接替我们的老师王梦隐先生、王宽行先生承担汉魏六朝文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师队伍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关口,承续了汉魏六朝文学的教学传统。80年代后期,马予静、王利锁两位年轻老师留校任教,逐渐成为汉魏六朝文学教学的生力军。90年代以后,张亚军、王宏林两位青年老师又充实进来,为汉魏六朝文学教学团队增添了活力。之后,就是新生代亓晴的加入。

从王梦隐、王宽行两位先生至今,河南大学文学院汉魏六朝文学教学团队已更新了五代。虽然代际在变,但团队始终秉持的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教学科研精神是不变的。这个团队特别重视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有新成员加入,老教师会为年轻教师制定科研教学规划,尽心指导备课,认真组织听课,解决疑惑,提升教学水平,让新教师很快适应课堂,站稳讲台;年轻教师都能够尊师重道,敬业乐群,虚心求教,认真揣摩教学,落实科研规划。这个团队富有大局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科研上相互支持,转益多师,取长补短,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深得学生的好评。马予静、王利锁、张亚军、王宏林几位老师不仅科研能力强,成果丰富,也都曾多次荣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特等奖、一等奖。还值得一提的是,汉魏六朝文学教学团队不仅重视自身的教学科研,而且也擅长教学管理。张家顺老师、江风老师都曾任中文系的副主任,又先后担任河南大学的教务处处长,教学管理经验丰富,两个人后来都是厅级干部;王宏林老师也曾任文学院负责教学的副院长,后来又担任过文学院院长。通达的人生态度营造了愉快的合作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教学科研的良性发展。他们能够通力合作完成《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这一成果,与团队经年累月积淀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建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演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段,既是汉魏六朝文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关于建安文人与文学,学界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成果显著。他们在充分吸收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具体教学实际出发,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既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知识结构,又注重话题论述的学理品位,对建安文人的心路历程和建安文学的创作特色进行了细致讨论。粗读书稿,印象有三。一是系统完整,重点突出。建安文学尽管只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但成就辉煌,名家辈出,特色鲜明。书稿采用以人立章的方式,在充分把握建安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色的基础上,分别对“三曹”“七子”等重要的建安文人的创作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分析,尤其是对他们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讲解,使学生在了解建安文学一般特色的同时能够对具体作品有更真切可感的认识。这种撰写方式既考虑到了建安文学面上的问题,又注意到了人的问题,更关注到了具体作品问题;既保持了教学风格,适宜阅读,又系统完整,重点突出,很值得肯定。二是分析细密,合情合理。书稿在具体讨论建安文学现象时,能够融入撰写者的研究心得,分析到位,有理有据。如对曹操人格精神的剖析、曹丕政治胸襟的认知、曹植情感世界丰富性的理解、王粲人生心态的勾勒、邯郸淳之于建安文坛的别类意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注了以往建安文学研究中不太关注的问题,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三是严谨规范,可读性与学术性兼顾。《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既是一部拓展学生视野的通识性教材,也是一部写作态度严谨的学术著作。书稿无论是文献引用、材料注释,还是观点说明、概括分析,都能够遵守学术规范,而在行文过程中,又照顾到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兼顾了书稿的可读性与学术性。这也是值得赞赏的。总之,《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不同于一般的通识性教材,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河南大学文学院汉魏六朝文学教学团队五位老师群策群力完成“乱世长歌——建安文人与文学”这一课题,这是他们深化教学内涵、改革教学方式的新尝试、新收获,也是他们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的体现,更是给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华诞的一份珍贵礼物,可喜可贺。我为这个团队取得的新成绩而高兴。希望他们今后继续发扬团队力量和合作精神,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立群

二〇二二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