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版)
拉丁美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第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访问拉美时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长期以来,拉美各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玛雅金字塔到印加古城,从伊泰普水电站到哈瓦那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都见证了拉美人民非同凡响的创造活力。从玻利瓦尔到何塞·马蒂,从聂鲁达到博尔赫斯,都反映了拉美人民令人敬佩的开拓勇气。从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正义斗争到创立拉美无核区,从开拓拉美发展道路到推进拉美一体化,都体现了拉美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拉美人民的开拓进程波澜壮阔、可歌可泣,拉美地区的多样文化灵感激扬、风情隽永。拉美人民创造的伟大文明,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拉美各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难、勇对挑战,推动变革、谋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展望未来,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才济济、经济基础坚实的拉美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1]随着拉美地区政治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拉美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新中国成立前,对拉美缺乏研究,了解很少。新中国成立后至1960年,由于历史等原因,拉美国家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相互之间交往限于民间的、非官方往来。中国对拉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的。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和1960年古巴在拉美国家中率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无疑推动了中国对拉美的研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6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正式成立。拉美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拉美研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拉美所曾一度被取消,研究人员被解散,拉美研究被迫中断。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拉美所得以恢复,研究拉美的人员不断得到扩充,去拉美国家实地进修和考察的机会增加。与此同时,在全国组建了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中国拉丁美洲历史研究会等相关民间学术团体,开始出版《拉丁美洲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近25年来,在中国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中青年拉美问题学者,出版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影响较大的学术论著。此外,拉美研究的学科建设逐渐完备。中国对拉美的研究除动态性研究外,逐步注重对拉美基本情况,从理论上,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多学科来关注和研究拉美问题。
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拉美国家的改革在向纵深发展,拉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与此同时,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在迅速、全面地发展。在拉美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这些新问题、新现象涉及多种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为了使中国的拉美研究事业后继有人,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并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志从事拉美研究的青年学者。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拉美所为依托,建立了拉丁美洲系,有计划地招收和培养拉美研究硕士生和博士生。《拉丁美洲政治》一书就是在拉丁美洲系老师从事拉美政治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基础上,适应研究生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一本教材。本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外事和外贸工作的人员以及对拉美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参考。
拉美政治,包括拉美的政治进程、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党制度、思潮、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和社会运动、拉美国际政治和拉美主要国家政治等,涉及面十分广泛。目前中国对拉美政治的研究还很薄弱,已有成果不多。编写这样一本涉及拉美政治各个方面的学术性很强的教材,绝非易事。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作者多年从事拉美政治教学和研究的初步成果。尽管作者力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尽可能吸收国内外拉美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但由于作者的知识面和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研究生和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处有关领导、拉丁美洲系系主任、拉美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江时学研究员,拉美所政治室主任刘纪新和社会文化室主任袁东振等许多人的热情支持和指导,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另外,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作者也参考了国内外同行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徐世澄
2004年12月于北京昌运宫
[1]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12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携手共创中拉友好新局面》,《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