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学像是一阵春风,很快就吹到了苏常一带,引起了一阵激烈的讨论。
相比起那些学习了一辈子程朱理学的老儒,苏州的张溥和杨廷枢他们这些年轻人对原理学并没有那么排斥。
况且屁股决定脑袋,陈子龙可是去年一次在苏州抗击阉党的战友。
再怎么过分也是内部矛盾,不能当成敌人给办了。
“好久没有见到懋中了,他不是说要‘躬体立行,亲身实践探求’吗?”
张溥率先提议道。
“我们干脆再去一趟松江,亲自去看一看原理学和合作社到底咋样。到时候实在不行,再劝他也来得及。”
他的建议得到了杨廷枢等人的赞同,几人立刻起程。
四月初十,松江府上海县浦江镇。
张溥,杨廷枢,徐汧三人一来就发现街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百事街的街头,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传来,大红的鞭炮在门口炸开,大红的绸缎被陈子龙扯下。
檀木的牌匾上端端正正的写着‘原理学堂’四个大字。
今天是学堂正式落成的日子,在上海县学中听过课的二十八名学生齐齐到场报道。
他们大部分是童生和秀才,有一两个没有功名在身。
在四月初一后,陈子龙就选定了教学地点和章程。
凡是在一开始报名原理学堂的那二十八名学子,不但免除杂费,而且每月还额外发放津贴。
消息一传出,无数人追悔莫及,想要加入学堂,却被通知等候考核。
学堂分为原理科和经义科。
原理科一天三堂课,其中一堂为陈子龙亲自讲解,一堂为答疑解惑,一堂为学生实操。
经义科一天四堂课,则是动用各种人脉,厚着脸皮去请大儒来讲授。
在上海县学讲完之后,已经打出名声的陈子龙改变了宣传方向。
不再强调争议频繁的‘祖宗不足法’,而是将重点转向知行合一,实践精神和内生外王。
这看起来就顺眼多了,那些大儒也改变了最初穷追猛打的想法,决定以观后效。
一场东林的内部危机消弭于无形之中。
至于经义科,陈子龙又自己的想法。
就算有些人看起来早已科举失望或者不感兴趣,他还是执意开设。
你那是不敢兴趣吗?
你那是考不上!
在这个科举至上的年代,无法为晋升之阶的学问注定无法发展壮大。
这也是不得已的决定。
“张兄,杨兄,徐兄!”
刚刚忙完的陈子龙一走出大门,就发现了愣在原地的三人,一把拉进原理学堂。
“快进来坐,你们可是稀客啊!”
“大老远跑一趟,啥事啊这是?”
待四人坐定,曹明远上茶,陈子龙又开口问道。
看着忙上忙下,大汗淋漓的陈子龙,三人各自推搡,却也不好开口。
“支支吾吾的,来应聘客座教授的吧!”
陈子龙一把揽过张溥和徐汧,他们俩好几年前就是举人,又是江南有名的才子,教个秀才完全足够。
而杨廷枢虽是秀才,但也颇有才学,刚好可以教那几个童生。
“懋中,你的人品我们几个一向敬重。”
张溥率先开口道。
“只是近来我们在苏州之时,常有不少大儒谈及原理学与儒家经义有天壤之别,所以才想来看看。”
见陈子龙没言语,杨廷枢继续补充道。
“咱们志同道合那么多年,肯定是不相信这等妄言,就特意来松江跑一趟。”
徐汧认真地点了点头,拍了拍陈子龙的肩膀,洒脱地说道。
“如果真是那些老学究所说的那样,那也无妨。君子和而不同,更何况是你陈懋中。”
“哈哈哈,三位老兄可真是误会了。”
这种君子坦荡荡的性格很对陈子龙的胃口,他从抽屉中抽出一张原理学堂的章程表递给三人。
“原理学之三大要义中理在物中本就与格物致知暗合,知行合一更是将儒家之精华提炼,那些腐儒抨击的无非是第三条。”
“认为我不尊圣人之言,借古讽今。”
“其实无论是我原理学之章程,还是那第三条要义中,都绝非此意。”
“孔圣孟圣所述自然为至理名言,但如今岁月变换,时局动荡,内有阉党作乱,生民困苦,外有鞑虏为祸,九边疲惫。”
“倘若只重内圣而非外王之功业,眼睁睁地看着天下糜烂,只怕孔夫子也不答应!”
紧接着,陈子龙又带着三人逛了浦江镇和营田所。
曹明远和韩通在一旁介绍,这户是原先欠印子钱破产的落魄户,那户是遭了水灾交不起租子的农民。
就像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一般,三人顿时幡然醒悟,当即就要谢罪。
陈子龙眼疾手快,连忙招呼曹明远,韩童和他一起搀扶。
“三位老兄如果真的过意不去,就来原理学堂当个客座教授吧!松江合作社专门出三辆马车恭候你们!”
“当是如此,当时如此!”
三人齐声应道。
苏州离松江并不远,马车不过半天就可以到。
成为这样一所前所未有的学堂的教授,他们也充满了憧憬。
在之后的两个月中,陈子龙除了处理一些重要事务,例如晚稻播种,第四次对朝海贸,第一次对日海贸之外,都一心投入原理学堂的教学中。
他开始逐渐享受这种传道授业的感觉。
因为这二十八名学子在触及原理学之前就各有所长,所以在一个月的基础教学后,陈子龙增设了一节自选课程
这二十八人可以根据自身所长选择不同的科目。
最终罗孟元和另一个童生选择了天文学。
侯玄汸和两个秀才一起选择了火器学。
顾恺之,邵平等七人选择了政治学。
两人选择了算术学。
总共有五人选择了理论性最强的物理学和化学双修。
选择农学的人数最多,有整整九人。
对一些专业知识,陈子龙只能在关键的节点给予引导和启发,对于具体的知识这些人才已经开始自行摸索。
在原理学实践为重,知行合一的引导下,实验逐渐成为了原理学堂的主流。
虽然这次没有任何任务的奖励,陈子龙仍然觉得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