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史传
“史传”之名,最早见于《文心雕龙·史传》:
开辟草昧,岁纪绵邈,居今识古,其载籍乎!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史者,使也。执笔左右,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3]
刘勰在这里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史官的产生。黄帝轩辕氏时代,就有了史官仓颉。用史官主持记录政事的职务,这个事实已经很早就存在;二是阐述史官和史册的功能。史的意思,就是“使”,使史官拿着笔站在朝廷的两旁,替帝王记事。左史记述帝王行动,右史记述帝王语言,记述语言的经书就是《尚书》,记述行动的经书就是《春秋》;三是阐述“史”和“传”的关系。传的意思,就是“转”。把经书的意旨转述出来,把它传授给后代,《左传》就是圣经的羽翼,史传的代表作品。
刘勰把解释经文的文字叫作“传”,《左传》就是用来解释《春秋》的,所以是“传”。《春秋》是“经”,是史书;《左传》是“传”,也是史书。这样,就把史和传联系起来,合称“史传”。由此可见,“史传”其实是一个集合词,包含了“史(经)”和“传”两个对象。既然两者都是“史”,两者之间在记载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上完全一致,所以两个对象的内涵、性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同的,也就是说,此处“史”和“传”两个词的词义是相通的。与此同时,刘勰在篇中还论述了其他许多既不是“经”,也不是“传”的著作,比如《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晋纪》等,将之与“经”“传”相提并论,这其实是刘勰对于“史传”这个概念的外延的进一步扩展。由此可知,刘勰所谓的“史传”,实际包括“经”“传”“史”各类史著,亦即东晋以前的各体史书,史传文学中的“史传”二字的含义,就是据此而得。
刘勰只论到东晋的史书,而且将之当作一种文学体裁来看待,一是因为他主要活动在南朝(齐),可能只看到东晋之前的史书(其实南朝的刘宋时期也有范晔《后汉书》等著名史著,刘勰不曾提及,可能是没看到,也可能是疏忽);二是在此之前,文史尚未有明确的分野,文学与史学关系密切,他的意识中仍然持早期的传统的大文学观念,视文史为一家。当然,他并没有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史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衡量。在论述过程中,刘勰分别对东晋以前各种史书的性质、特点及其高下优劣逐一评论,而对于史著撰述的原则和要求,经、传、史并无特别的区分,都主张“务信弃奇”“实录无隐”“按实而书”等。篇中不仅反映出刘勰文史不分的观念,也反映了他经、传一家,史、传一炉的史学观念。这种文和史、史和传之间互相混融的事实,正是我们“史传与文学”立论的基础,也是本书讨论对象、范围确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