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赖子之所以将汽车对准左边路口,人却往右边小路跑,是跟小鬼子玩了个心理战术,算准了小鬼子会把主要兵力集中到左边小路,因为小鬼子会认为汽车丢弃在左边,就是二赖子有意诱使他们往右边追。
结果如二赖子所料,小鬼子果然在右边小路只是加强了盘查,而是将城陵矶和岳阳的兵力全部部署在左边那一大块区域。
小股小鬼子根本挡不住羊角卫国队,在冲过两道关卡后,小鬼子终于清醒过来,调集一部分兵力往南津港方向堵截。
但这个时候羊角卫国队早就越过南津古渡到了龟山,然后取了武器朝东一拐,往康王而去。
到了康王,队员们取了长武器和大刀,又给了刘洪涛五十块大光洋作为酬谢,刘洪涛不肯收,二赖子硬塞给了他。
谢过寨民们,带着陶正坤和黎玉树,就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因为现在的湖南已经是战场,铁路已经不能通车,因此,卫国队只能步行。
虽然沿途都有小鬼子了,但都避开了。
不久就回到了汨罗。
在汨罗只住了两天,因为惦记着新兵师的训练,二赖子就赶紧带着老队员去了长沙。
一切恢复了正常,新兵师的训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如此训练了一段时间,不但二赖子亲手训练的警卫连进步神速,就是其他新兵进步也很快,现在所缺乏的是实战经验,因为大演习也进行了好几次,对训练成绩,二赖子基本满意。
尤其是自己亲手训练的警卫连,因为在鄂南冬季攻势中阵亡了四十六人,二赖子又从新兵师中遴选了四十六人进来,现在的警卫连虽然比不上羊角卫国队的队员们,但只要勤练不辍,将来新兵师的警卫连就是一支新的羊角卫国队。
不知怎么的,这个时候11军的小鬼子竟消停了,毫无进攻的迹象,第九战区抓住这个机会大练兵。
第九战区无战事,国统区也基本无战事,华北的八路军却组织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历时近四个月,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进行。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小鬼子的交通线,并摧毁小鬼子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小鬼子的报复性“扫荡”。
1939年冬以来,小鬼子加紧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正太铁路是小鬼子施行这一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正太铁路,由河北石家庄到山西太原,横越太行山脉,全长200多公里,是连接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小鬼子在铁路沿线大小城镇、车站和桥梁、隧道附近,均筑有坚固据点,各以数十至数百人的兵力守备,并经常派装甲列车巡逻。铁路两侧10至15公里的要点,还筑有一线外围据点。小鬼子妄称正太铁路沿线是“不可接近”的地区,用它隔绝八路军总部、第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它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为害极大。
破袭正太路战役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后指出:八路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小鬼子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战绩,影响全国抗战局势,激励抗战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
八路军为打击“囚笼政策”,打破小鬼子进犯西安的企图,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决定趁青纱帐与雨季时节,小鬼子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击正太路。同时,对其他重要铁路,特别是平汉、同蒲铁路,应组织有计划的总破袭,以配合正太路破袭战的行动。规定直接参加正大线作战的总兵力应不少于22个团,要求晋察冀军区派出10个团,第129师派出8个团,第120师派出4至6个团,总部炮兵团大部、工兵一部也参战;在其他铁路配合作战的兵力,由各区自行安排。
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行动命令》,确定了战役部署及作战地域:
晋察冀军区以主力10个团破坏正太铁路平定(不含)至石家庄段,重点破坏娘子关;平定段:对边区周围的北宁、津浦、德石、沧石、平汉等铁路也同时派了足够的部队破袭,阻击可能向正太铁路增援的日军。
第129师以主力8个团,附总部炮兵团1个营,破击平定(含平定)至榆次段,重点破坏阳泉、张净段;对根据地周围的平汉、德石、同蒲、白晋铁路及邯大、临屯公路,同时分派足够部队破袭;对平辽公路派有力部队积极活动。
第120师破袭平遥以北同蒲铁路及汾离公路;破袭同蒲铁路的部署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阻敌向正太路增援,并力求以约两个团的兵力进至榆次南北地区,配合第129师作战;对晋西北腹地内各个敌据点与交通线,分派部队积极破袭。
总部特务团集结于下良、西营地区待命。战役统一由八路军总部指挥,战役发起时间为8月20日。
初期直接参加正太铁路破击作战总兵力约20个团,配合作战的兵力远远超出此数。正太铁路是华北小鬼子的重要交通命脉。破袭正太铁路,小鬼子必然由平汉、同蒲路东西两面反扑。为了阻止敌伪增援,钳制华北敌军兵力的机动,相机展开广泛的破袭,收复敌占据点,于是形成了八路军百余团参加正太战役或配合正太战役的局面。
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小鬼子20645人,伪军1407人,小鬼子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以上共46380人);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类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铁轨21.7万余根,枕木154.9万余根,电线杆10.9万余根,收电话线42.4万余公斤;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此外,还缴获与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日伪军兵力损失,若加上晋察冀军区阜王战役毙伤的2000余人,晋西北反“扫荡”毙伤的2500余人,则达到50880余人。
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抗战处于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时候取得重大胜利的,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它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1941年初小鬼子又将第17、第33师由华中调往华北,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军的勇气和抗战到底的信心,遏制了妥协投降的暗流,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是争取抗战胜利之希望所在。
百团大战的捷报传开之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报社电台相继发表社论、社评,各地纷纷举行祝捷会、庆功会。
百团大战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赖子从报纸上看到这消息,不禁拍案叫好,大声叫道:“大手笔,大手笔呀!八路军真是了不起!”
二赖子召集起新兵师,亲自在新兵们面前宣布了这一大好消息,并大声说道:“弟兄们,我们一定要以八路军兄弟为榜样,在战场上打出你们的气魄,打出你们的威风,早日将小鬼子赶出我们中国去!”
他挥着拳头带头喊起口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赶走小鬼子!”
这消息极大振奋了新兵们,他们跟着举着枪发出惊天吼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赶走小鬼子!”
数千人的吼声犹如惊雷,穿云裂帛,响遏行云,在岳麓山上空久久回旋。
二赖子现在后悔莫及,当初要是不当逃兵从蘑菇岭跑出来,自己也一定能参加这次战役,可惜没有后悔药买。
卫国队队员们也很兴奋,整整一天都在谈论这件事,都觉得八路军能获得这样大的胜利,消灭这么多的小鬼子,真是太解气了。
卫国队兴奋,新兵师兴奋,第九战区兴奋,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可是,在国民政府中却有人很不高兴。
其中最不高兴的是蒋介石。想当初,八路军进入华北仅仅三个师共五万人不到,现在竟然发展到20万人之多,如此下去,这还了得!
他当即招来陈诚、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等军事巨头密谋。
密谋来密谋去,决定由何应钦、白崇禧于1940年10月19日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11月9日,共产党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即“佳电”),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
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朱、彭、叶、项(即“齐电”),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
对共产党的复电蒋介石大为光火,华北的八路军他鞭长莫及,手伸不过去,毫无办法,但皖南的新四军就在眼皮底下,必须消灭,决不能眼看着他们坐大。
12月10日,蒋介石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由此,蒋介石阴险地策划了“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
皖南事变爆发了。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上官云相与顾祝同要求新四军北移时先向南经族德转而向东,经宁国、广德、句容等地,再从镇江以东渡江。
1940年11月中旬,上官云相与叶挺在宣城周王村会晤,上官云相将北移路线由苏南北渡改为由径县往北开,然后在芜湖以西的荻港附近过江到无为。叶挺当即表示,大部队无法偷渡,为安全计,必须由苏南北渡。上官云相则表示,皖南新四军往东开进苏南,在镇江附近渡江也可以,但这仅限于非战斗部队,至于新四军的战斗部队,仍要从驻地往北开,然后进入沦陷区。
在新四军北移路线问题上双方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新四军屡次向上官云相和顾祝同明确提出,新四军先南而东再在苏南渡江。得知这条移动路线后上官云相认为新四军北撤不可能,他也巴不得,因而他称新四军由南而东是“南窜”,并大肆散布言论,说“新四军北撤是假的,真正目的是要‘南窜’黄山、天目山、四明山,搞‘三山计划’,以建立根据地。
他这一招阴损之极,他就是要蒙蔽国人和抗战阵营,一旦发生冲突,就可以将责任全部推到新四军头上。
由此上官云相作了异常周密的军事部署,以7个师8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在贵池、宁国、泾县、郎溪等地布成袋形包围圈,就等着新四军钻入口袋。
第三战区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新四军不走要打,走也要打。
第三战区部队包围新四军之时,新四军队伍里顿时发出怒吼:“杀出重围!杀出重围!”
但是,四面都是敌人,敌人已采取了分进合击、前堵后截、重重包围的战法,新四军无论从那里突围,都会遭到顽军的猛烈阻击,包围圈越缩越紧,新四军已经弹尽粮绝,精疲力竭。叶挺试图用突击方法撕破包围圈,又因为新四军在兵力、武器装备的绝对劣势下伤亡惨重,已经陷入了绝境。
最后,军部被包围在一个小山头,已经无法突围。
最终,新四军茂林阵地被完全攻陷。全军约9000人除2000人在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傅秋涛的率领下突围外,大部被俘或阵亡。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最高峰。
皖南事变虽然项英负有领导责任,但不能全怪项英,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却是蒋介石视新四军为心头之患,生怕新四军力量壮大了对自己不利,这才一手策划了这一惊天大案。
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后,反诬新四军不听号令,不服从调遣,实属叛军,已行剿灭,军长叶挺撤销其军长职务,送交军事法庭审判,副军长项英严令通缉,并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
蒋介石制造的皖南事变激起了共产党中央的愤怒,认为这是四一二事变的重演,但考虑到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为避免内战的发生,因而在军事上只是严密监视国民党的动向,不在大后方发动反蒋战争,而让日寇从中获利,个别地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给予坚决反击。
但是,共产党中央在政治上却作出全面大反攻的决定,向全国人民和反法西斯阵营的各个友好国家以及一切进步力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以迫使蒋介石停止对共产党的军事进攻和政治压迫,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中央发电报给在重庆的周恩来,向国民党予以谴责。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恩来还为《新华日报》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声讨。
共产党中央发动的政治攻势不仅得到了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支持,也获得了国际上反法西斯阵营的同情,就连英美也不赞成国共分裂,苏联甚至以中断一直以来的援助相威胁,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在3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