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不对,不是两千八百人。”
何书墨很快推翻自己原先的想法。
科举放榜乃是楚国大事,内城东门又毗邻外城闹市。
因而每到放榜时间,不止是参与科举的考生,还有京城内外特地前来一睹贡士风采的寻常百姓。对于寻常人家来说,科举便是他们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最好机会。今日中榜的贡士,个个都是学习榜样。
甚至很多商贾人家,会特意雇佣专门马车来放榜现场“捉婿”。若是运气好,能捉到一个未来榜眼、探花回家做婿,那可就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
“明天上午,此地怕是会有过万的人流,只靠我一双人眼,绝不可能找到主角林浩。”
“得想别的办法。”
何书墨屏气凝神,尝试搜索脑海中,关于《皇权之下》第一章,主角林浩穿越楚国的细节。
好消息是,经过穿越洗礼,何书墨的灵魂强度很高,地球记忆如同刀刻斧凿般印在他的脑海。
他甚至可以把《皇权之下》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
但坏消息是,作为一本合格网文,《皇权之下》讲究详略得当,并没有对主角林浩穿越到楚国林浩的细节进行太多描写。
仅仅写了楚国林浩是寻常儒生装扮,穿长衫的,身材不高不壮,相貌寻常。
整一个没特点的路人模板,这让何书墨如何去找?
“楚国林浩既然能成为主角,不可能真的完全没有特点。他一定是有特点的,只是我下意识忽略掉了。”
“好好想想,林浩异于常人之处到底是什么。”
何书墨一拍脑门,顿时想到林浩最大的特点!
“差点忘了,这小子最大的特征是,他会自杀!”
“楚国科举录取率本来就低,一些举人考四五次都是寻常,考到白发才上岸的高龄考生也不是没有。林浩年纪轻轻,不过二十,第一次会试落榜并不出奇,但他自尊较高,自觉‘无颜面对家乡父老’,这才是他最大的特点!”
“所以,我需要找的,是一个年纪轻轻却因为放榜萌生死志的人!”
一个外表无奇的人难找。
但一个大喜大悲,忽然想死的人,却不难找到。
“若我没记错的话,修行浩然正气的儒修可以‘望气明志’,如果能请一位五品以上的儒修助我寻人,那找林浩不是手到擒来?”
何书墨在脑海中搜索《皇权之下》中出场过的人物,很快确定了目标。
云庐书院的老先生,四品儒修杨正道。
这老登最大的特点是修为不低,常年教书,不通世事,喜爱诗词。
翻译成地球语言:便宜,皮实,单纯,好骗。
此世的修行体系共分九品,九品最弱,一品最强。其中,七八九三个品级,被称为下三品;四五六三个品级被称为中三品;一二三三个品级被称为上三品。
多数人修行一辈子,都是在下三品中徘徊。
中三品几乎是普通天赋者努力一辈子的顶点。
而上三品则是全是各种“妖孽”“大机缘者”在互相斗法。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因此,杨正道的四品修为,已然算是修行者中的“努力巅峰”“科举进士”,备受推崇的书院大儒。
“我会背的诗词不少,拿一篇给杨正道,让他出力帮我找人并不困难。只是我这‘贵妃走狗’的身份有点难办。”
众所周知,魏党和贵妃党势如水火。
而魏党党首魏淳,又出身云庐书院。
云庐书院虽然号称“中立”,没有公开站队魏党,但平日给魏党的便利丝毫不减。
相对之下,除非必要,否则云庐儒修基本不会给贵妃党人任何帮助。
“杀人放火厉非羽,万人敬仰韩天尊。”
“怪不得网文前辈都喜欢开小号,事到临头,果然还是得相信前辈们的智慧。”
何书墨两手一拍,决定开个小号,给没被套路过的书院老先生一点小小的网文震撼。
……
次日,天光破晓,内城东门人影聚集,率先热闹。
到了早晨七点,已经大有人头攒动之势。
接近辰时寅刻(七点二十左右),楚国礼部护送金榜的队伍蓄势待发。
楚国科举放榜时间从先帝开始,正式改为辰时寅刻,主要是取“龙腾虎跃”之意,祝所有上榜考生都有美好前程。
在东门攒动的人群中,有一批书生非常显眼。他们身穿襕衫,白底蓝带制式,其上竹节点缀,寓意品性高洁,百折不弯。
这一批书生,便是大名鼎鼎的云庐学子。
自从楚国先帝决心遏制士族,请大儒,立云庐,每年科举放榜,云庐学子都可占据半壁江山。
几十年发展下来,云庐学派已经成势,反而倒逼当今楚帝再抬士族来制衡魏相。
在一大批白底襕衫的云庐学子之中,有那么一小撮人,穿着更是与众不同。
她们身着女式襕衫,更加修身,腰间是束腰的兰色绸带,下方则是垂至脚裸的碎花裙摆。
云庐学院的女学子,楚国文坛的稀罕物。
虽然很多话本小说里都有描写“才子佳人”,但实际上,能与才子一论文思的佳人极少。这也是很多有文化的花魁备受读书人追捧的原因。
即便是号称有教无类,不限男女的云庐学院,女学子的数量都十分稀少。说是保护动物毫不为过。
在云庐学院本就十分稀少的女学子中,如果要求外貌气质均是上乘,能与楚淮花魁作比的,几乎堪称万里挑一。
恰好,程家大小姐,在云庐书院修行浩然正气的程若宁便是这“万中之一”。
“程师妹。”
“程师妹竟也特地来看我等放榜吗?”
“糟了,这要是没中榜,便要在师妹面前丢大发了。”
程若宁一现身,便很快受到诸多云庐学子的关注。
一位长得漂亮,家境优渥,气质上乘,彬彬有礼的小师妹,试问谁不喜欢?
你科举状元固然风光,但我若能娶漂亮师妹回府,整日琴瑟和谐,吟诗作对,又怎么不算人生赢家呢?
程若宁礼貌回应师兄们的问好,她虽然就读云庐学院,但并不是和所有学子都很熟悉。
“若宁师姐,这边!”
程若宁瞧见一个十三四岁的矮小少年向她招手,便立刻快步走了过去。
“程师妹。”
“师妹早啊,几日不见,风采依旧。”
几位年轻学子相继和程若宁打招呼。
他们站位分散,隐隐拥立着一位中年文士,文士儒雅沉稳,即便面对备受欢迎的程若宁,也只是微微颔首:
“静知,你来了。”
静知,程若宁在云庐书院的“字”。平时,只有师长会叫。
程若宁面对中年文士,丝毫不敢托大。
她快步走到文士面前,恭敬行了一个学生礼。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