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孩子的眼本不应当近视

第一节 孩子的眼

一、孩子为自己带来一双什么样的眼?

孩子出生时,眼的屈光是什么状态呢?可以确切地讲,除个别早产儿、发育障碍的婴儿,不但基本上都是远视眼,而且远视的程度还不低,可达到+3.50D,即远视350度(有的报道为+2.00D~+3.00D)。这种出生时就存在并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远视状态,叫作“生理性远视”。表2-1中所显示的就是从出生到13岁生理性远视的参照值。

表2-1 0~13岁生理性远视的参照值

少年儿童生理性远视现象反映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1)生理性因素 少年儿童的视觉器官与功能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性远视是视觉功能正常发育的一个条件。

(2)环境因素 从人类的进化历程考察,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图2-1),为了生存、规避风险,首先需要适应的是远距离视觉的需求。因此,婴幼儿的生理性远视实质上是一种很远古的生理性遗传现象。

少年儿童从出生时的生理性远视眼发育到正视眼的过程,既是视觉生理发育的结果,也是人眼对环境适应、进化的结果。可以确切地说,眼睛原本是更适宜看远的视觉器官。

这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明确证据。例如,非洲人中绝大多数是远视眼,发生近视的人极为罕见,亚洲人中近视眼的人则司空见惯;生活在农村的人明显比生活在城市的人的近视眼要少得多。这足以说明,生活环境的视野范围与眼睛的屈光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从以上简单的介绍应当可以得出结论:绝大多数孩子出生时,为自己带来的是处在发育中并指向正视眼目标的眼。凭着这样的条件,孩子的眼睛本应发育成正视眼。但现实却很严酷,有相当多的孩子最终成为近视眼,还有一些孩子成为弱视眼。为什么良好的条件没有得到良好的结果呢?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通过什么方式影响了孩子眼睛的正常发育?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图2-1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