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管中窥豹,沿波讨源!

“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韩非子这位法家集大成者,将君、臣、民,比作三元结构,君主通过管理官吏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官吏成为连接君主与民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上传下达、贯彻执行政策法令的重要职责。

是以,英明的君主应致力于管理好官吏,而不是去直接管理民众。

朱希孝虽然不是鸿儒,但也绝非普通勋臣那样不学无术的酒囊饭袋,在望见这晦暗不明的七字圣书,便猜到了陛下想让他,想让成国公府,想让锦衣卫所做的事。

整顿吏治,改革弊政。

这不是什么隐秘,朝中更猜到圣心的,数不胜数,但这是个千钧重担,当今朝廷,上下官吏普遍因循懈怠,贪墨腐败严重,从太祖高皇帝起,十二代君主都没能做到的事,谁又有把握做到呢?

成国公府是大,锦衣卫更是密使遍布天下,但想对抗“大势”,也和以卵击石差不多。

朱希孝非常不想去做,但先帝遗诏在上,配合陛下,可能会死,不配合,现在就要死。

该怎么选择,似乎不必太多考虑,俯首称臣道:“但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见朱希孝认清了身份地位,朱翊钧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展开了一道又一道章疏。

每道章疏,都记载着一件悬案,或者说,大案。

第一件事,那是隆庆元年初夏的一个黄昏,紫禁城里内廷各门已经落锁,按内廷规矩,紫禁城内乾清门以北、顺贞门以南是内廷,除皇帝、皇子外,不能再有别的男人,太监不计,内廷关门之后,宦者沿途巡查,以便查验有无走水的可能,顺便提醒各宫小心灯烛。

话说这天,巡查宦者走到景运门附近,突见宫门旁边蹲着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如乞丐的汉子。

宫廷禁地,却出现这样的人,宦者惊恐万分,呼唤了一群太监,将人先行拿下,随后由提刑司太监出面拷问,原来这个汉子是进京告御状的。

本朝太祖高皇帝始,便规定百姓可自主地进京告状,不为僭越,但在实践中,却充斥着种种困难,地方官的阻拦,进京的路费等等。

虽说这个规矩依然存在,可早就名存实亡,提刑司太监知道这不能称为罪名,也没有想以此治罪,真正要问罪的,是这个汉子怎么进到紫禁城里的。

然后,那个汉子就说是“走进来的”,负责拷问的提刑司太监当时什么想法无从考证,只是,这是紫禁城,不是特么的八大胡同,想进就进,想出就出。

这幸亏是进来告御状的,要是进来行刺的,或许,朱翊钧那年就登基了。

这样的重大过错口供,提刑司太监当然不可能认可,只能以为那个汉子没有如实交代,背后必定有人配合、指使。

严刑拷打就开始了,但是,苦命之人,本就是麻绳上的细处,只要稍稍用力,便能崩断,一夜过后,那汉子,死了。

提刑司太监就这样将拷问口供拿给了刚睡醒的大行皇帝,先帝只将负责紫禁城守卫的禁军统领大臣革职,就把事情当成偶然揭过了。

朱翊钧对先帝看到章疏如何想的,同样不得而知,但这样的口供,在两世为人,且是专门负责过暴力衙门的朱翊钧眼中,可谓是漏洞百出。

口供里,连那个汉子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所告御状为何,均没有所述,而且,在事情翻篇后,负责拷问的太监先是外放镇守,后是暴亡于外地。

这怎么看怎么觉得是杀人灭口的手法。

那时内廷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洪、首席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冯保,有可能知道内情的大宦官,也都已经死了。

朱翊钧敏锐意识到,这件事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未知的东西,内廷、外朝、地方或存在勾结。

“找出大汉的身世、冤情。”朱翊钧指着这道章疏说道。

对张居正最了解的是高拱,对东厂最了解的是锦衣卫,东厂做过的事,犯过的错,相信锦衣卫中都有有用的讯息,东厂查不到的事,只有锦衣卫可能查到。

朱希孝望着章疏内容,心跳出现不规律的跳动,答道:“是。”

第二件事,隆庆五年十月,就是谈论告病乡休假的当月,兵部官员上奏大行皇帝,兵部大印,找不到了!

作为大明朝最高军事衙门,兵部竟把武官将帅升降、军需发放、大军调动时所用的大印给弄丢了。

丢,可能形容不够准确,毕竟不是兵部官员拿出去卖弄,把大印丢失在某处,是摆在兵部大堂上,消失了。

就此事,大行皇帝诏见了兵部官员,询问“是不是被人偷了”,兵部官员竟理直气壮的说“臣等也是想的”。

后续没有记载大行皇帝与兵部官员的奏对内容,想来不太适合载录,朱翊钧看到这,很想代替先帝说一句“猪也是这么想的”。

堂堂兵部衙门,让贼人进去了,然后毫无察觉地被人拿走了大印,这几千年未曾发生的事,就这么的发生了?

彼时谭纶告假,继任的兵部尚书杨博还没有登堂,大行皇帝连个能问罪问责的人都没有,唯有让兵部去查、去找。

可是,兵部杨博都升了吏部天官,谭纶又回来当兵部尚书了,江山都换人坐了,大印还是没有找回来。

事涉兵部,兵部官员能不急不忙,朱翊钧却不能忽视,如果被有心人掌握伪造兵部文书,对边军进行调动,甚至是让边军进京,他这个皇帝立刻就要麻。

“找出消失的兵部大印!”

“是。”

而第三件事,发生在京城以外,是个已经结案的事。

嘉靖三年的雨季,南直隶暴雨如注,洪泽湖水位暴涨,百姓家园被毁,甚而葬身鱼腹,朝廷派去赈灾御史,在淮安府山阳县离奇地自缢身亡。

今朝海瑞要去的地方,就是淮安府,能死个钦差御史,再死个大理寺卿也不是没有可能。

“将本案案卷移交海瑞,整顿漕运、查案期间,锦衣卫负责内外护卫,我大明神剑,不容有失。”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