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榫卯人生

一、褪色的刨花

劳国栋的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净的木屑,就像他的人生永远浸染着樟木清香。春阳巷9号的木器行开了四十年,如今玻璃橱窗倒映着对面奶茶店的霓虹灯,刨花落在自动门感应区,被往来顾客踩成细碎的尘。

“爸,这月又亏了三千。“劳思齐把账本拍在榫卯工作台上,震得墨斗里的棉线轻轻颤动。年轻人染成栗色的发梢扫过眉骨,与父亲如出一辙的凤眼里跳动着焦躁的火星。

老木匠的脊梁依旧笔直如杉木,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紫光檀镇纸:“南城小学的课桌椅订单......“

“现在都用塑料一体成型桌椅!“26岁的青年扯松领带,露出某互联网公司的工牌,“上周帮您注册的网店,三个月只卖出两个板凳。“

二、朽木逢春

惊蛰那天的雨带着铁锈味。穿中式褂子的老人闯进店铺时,劳国栋正在给海南黄花梨木料包浆。雨水顺着老人银白的鬓角滴落,在明代样式的官帽椅上洇出深色痕迹。

“故宫修复处推荐来的。“老人抖开卷轴,泛黄的营造法式图在晨光中舒展,“永庆寺藏经阁需要重制三十六组藻井,限期三个月。“

劳思齐周末回店取证件时,撞见父亲对着北斗七星状的斗拱构件发呆。月光淋在老人佝偻的背上,工作台上散落着抗抑郁药和计算器,草稿纸密密麻麻列着成本核算。

“松木每立方4800,人工......“青年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古建筑修复能申请专项补助。“

三、千榫万卯

梅雨季的作坊里蒸腾着木蜡的芬芳。劳思齐请了年假,看着父亲苍老的手掌推刨子,木卷像春蚕吐丝般连绵不断。八仙桌摆满历代工具:清代的双人墨斗、民国的鱼尾锉、他自己用3D打印改进的划线器。

“这叫'螳螂头'榫。“老人将两块木料斜角相嵌,“看着像断口,实则愈震愈紧。“青年忽然想起儿时蹲在樟木屑堆里,看父亲给邻居修八仙桌,那些精巧的凹凸结构,原来早把某种基因刻进了DNA。

暴雨夜抢运木料时,劳思齐的西装裤腿裹满泥浆。他摸到父亲秋衣里的护腰,比故宫需要的金丝楠木更加滚烫。当吊车将修复好的七踩斗拱送入藏经阁,晨曦恰好穿过卍字棂花窗,在父子俩掌心投下交错的光斑。

四、新枝

寒露那天,春阳巷来了群举着云台的大学生。劳国栋在镜头前演示“一木连做“的禅椅工艺时,劳思齐正修改网店页面。直播间标题是“故宫匠人亲手教你做鲁班锁“,背景音乐放着《榫卯狂想曲》。

“爸,电商园想设非遗体验中心......“青年咽回“您当顾问“的后半句。老人却从樟木箱底取出泛黄的聘书:1985年市工艺美术厂培训讲师聘书,照片上的青年与儿子眉眼重叠。

冬至夜,作坊飘起拿铁拉花的香气。劳思齐调试着新到的激光雕刻机,父亲在旁用角尺量度文创鲁班锁的样品。窗外积雪压着“劳氏木艺“的霓虹招牌,那抹朱红比奶茶店的灯牌更亮几分。

五、年轮

惊蛰又至,永庆寺的钟声里混着无人机嗡鸣。劳国栋在修复好的藻井下仰头,三百六十组榫卯咬合成莲花盛放的模样。儿子蹲在藏经阁台阶上教小沙弥用APP识别木纹,腕间的智能手表闪烁,表带是块老樟木雕的莲花扣。

檀香萦绕间,老木匠听见年轻人在廊下打电话:“对,卯榫结构数据库可以开源......“他摩挲着口袋里那张“劳氏木艺数字博物馆“策划书,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师父的教诲:好木头不怕晚成材。

雨线穿过斗拱间的缝隙,在青砖地上写出绵延的契约。春雷滚过时,父子俩同时伸手接住坠落的雨滴,那滴水珠里晃动着四十载晨昏,以及无数个即将破土的新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