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言

健康是所有人的追求,追求健康或许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他生命体尽管也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却没有像人类这样追求健康的自觉。于人类而言,对健康的追求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理性。因此,人类本质上是愿意为健康投资的。

追求健康是需要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实力,二是认知水平。今天,我国全民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归根结底还是仰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全球传播,更增强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以2016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标志,“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凸显了政府对维护国民健康的坚定决心。

我国人口基数大,14亿人口规模所蕴含的潜在需求,将成为全球大健康产业的一个大市场。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一规模庞大的潜在需求将不断释放。《经济学人》杂志相关报道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大健康产业占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而我国大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满足和不断改善,以及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会很自然地将大量资源投入生命健康领域。无论是从以上数字还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初见端倪。

大健康产业被认为是以人的综合健康为目标,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主要包括以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经营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保健、健康产品经营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及健康养老产业。

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已然成为全球发展的一大热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健康产业将成为继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产业之后的第五波全球财富浪潮。我依稀记得,美国在克林顿时期,就曾将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引擎,如今看来,这两个方向都呈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从我国情况来看,健康企业的数量、产品的种类正在不断增多,大健康产业的整体容量、涵盖领域、服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日益呈现突破性的发展格局。有一种预测显示,203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大约是2020年的2倍。未来,大健康产业一定会成长为增强综合国力、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全球大健康产业将要或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创新与变革。我认为,这种创新与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方向的突破性创新,以及二者在大健康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例如,基因测序和数字技术正为新的健康保健提供新的可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穿戴者的健康状况,电子医药平台能将患者与医生连接起来,家庭检查(居家检查)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常见病的自我诊断,网上药店模式正在替代处方购药模式(比如Truepill,一家至2023年成立只有7年的美国公司,市场价值已达16亿美元,一天能处理2万份处方)……凡此种种,皆在传递着这个产业变革重塑的强烈信号。新冠疫情更是成为大健康产业领域加速变革创新的催化剂。

一方面,大量的创业企业正在大健康产业中涌现。据 CB Insights 估计, 2022年全球投资数字健康的创业企业价值将达到57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前一年的2倍;没有上市、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健康产业创业企业约有90家,是5年前的4倍。这些“独角兽”企业正在借力数字技术,与传统健康企业和技术大鳄进行竞争。

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巨头,如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等,于2021年共同出资36亿美元投入健康相关领域,主要聚焦健康设备和数据。德勤估计,2022年全球将有3.2亿件医疗可穿戴产品。另外,这些技术巨头还将基于云技术涉足与健康相关的服务领域。亚马逊推出的智能手环Halo,谷歌花费21亿美元收购的Fitbit,苹果和三星的健康手表……都是技术巨头进军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成果。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大型医药公司,如强生、葛兰素史克,其原有的消费者事业部则因缺乏创新,正在被分拆出去。那些有洞见、敢于冒险的大公司,如始创于1901年的以色列梯瓦制药工业有限公司( TEVA),正在试验数字化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化,其开发出一款将人工呼吸机和App(手机软件)相连接的探头,可以指导使用者正确使用此类专业设备。此类创新的意义不容小觑。常规的健康系统通常是由医疗中间商(渠道)主导的,只有通过中间商,生产企业才能与病人建立起联系。但现在,这种模式正在被TEVA之类企业的创新动摇,这种创新使得患者在健康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大健康产业正因以“治疗”为核心向以“预防”为核心转变而得以拓展和延伸,传统意义上的“病人”正因技术的融合创新而转变为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与此同时,伴随着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新型数字化健康公司、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的组织形式正在涌现,大健康产业正在重塑其价值生态系统,从而成为数字时代新的商业蓝海。

产业的快速创新与发展,自然催生了对相关领域兼具技术和商业知识的新型商科人才的强烈需求,而传统的商科培养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此,依托华东理工大学在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借力各界的加持,商学院于2018年开始在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上探索设立大健康产业项目,从项目设计、培养模式到教学内容实施多方面变革。项目按照大健康产业链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从产业投融资到健康服务、健康养老,实行全产业链培养模式,学生结构也尽量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加以构建,并将已实施近十年的行动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其中,让学生通过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真实问题获得成长。

作为探索性的新型商科人才培养项目,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缺乏可以用于教学的教材,仿佛一家高级餐馆有菜单却没有菜谱,这显然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决定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组织编写一套大健康产业管理系列丛书。作为项目培养的基础教材,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国内大健康产业领域新型商科人才的培养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接受邀请参与项目教材建设的各位专家、教授,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丛书出版的支持,以及各位编辑所付出的艰辛。

阎海峰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