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新人从入职到入行
- 李永志
- 3060字
- 2025-03-28 10:53:47
1.4 一眼能看到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该怎么办? 如何搭建职场天花板的突围模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入职一家新公司时感觉特别兴奋,充满憧憬,干了一段时间后,知道其运行逻辑,也知道上升通道的顶点在哪里,一眼看到未来在这家公司的工作轨迹,心里沮丧无比。这时该怎么办呢?
30岁那一年,我在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上班,这是很多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一家公司,福利待遇特别好,管理规范而且有一定的晋升通道。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即这家公司的每个晋升条件中,都会把年龄限制在35岁以内。
我是希望自己在35岁前有所突破,但每次只能进步一点点,而那所谓的天花板根本无法触及。
35岁那一年,我想“躺平”了。因为我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晋升到我想要的岗位,我无法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这时,人脉、资源、能力、年龄都成为限制条件。仔细盘算下,还有30年退休,我就这么干熬下去吗?
当时我无比纠结,最后决定再折腾下,辞职!
我的学员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从一个懵懂的新员工成长为较能胜任工作的骨干,在公司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是他有一个困惑,从目前情况看,再往上走的难度很大。现在他的人生选择题如下。
第一,安于现状,容易被淘汰或不甘心。
第二,不安于现状,想跳槽但又担心失去在现有公司积累的优势。
第三,不安于现状,但不跳槽,感觉自己干耗在这边也挺没有意思。
类似的情况一般出现在老员工身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力停滞,晋升无望,对未来悲观,比较迷茫,常常困惑于这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升职?
为什么我明明很努力却没有加薪?
为什么我经常加班,个人能力还是得不到提升?
为什么别人跳槽工资翻倍,我却只能在同一个水平上小幅度波动?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遭遇了职场天花板。职场天花板,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天花板,还可能是环境的天花板。
40岁左右的部门主任,再向上“攀登”的可能性较小,一是年龄大了,很多组织中均有年龄限制;二是名额过少,金字塔尖的领导岗位就那么几个,打破头去争也争不过别人,即便可以争取到,所耗费的资源又较多,算一算,又觉得不太合算。
一线员工工作10年后会怎么样?有的跳槽换个环境继续探索天花板,有的在原公司等待机会。但是,一般情况下,从你的行业、工作岗位就能看到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例如,如果你是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短期内可以走上主管岗位,在35岁前(可能要更早)走上部门负责人岗位,再继续向上就是副总经理、总经理。大部分人停留在主管或部门负责人岗位。每个人的天花板是不一样的,一般技术人员的天花板是主管或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天花板可能是副总经理或总经理。
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场天花板?
宏观方面,职场天花板的出现有其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例如,汽车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燃油车制造业就产生一个天花板;又如,由于环保的要求,北京周边非环保的公司就会遭遇天花板。
微观方面,职场规则限制、个人能力遭遇瓶颈甚至是身体素质都会导致职场天花板的产生。
首先,公司领导的格局和能力限制公司当下的发展。一个怀着卓越梦想的公司,一个有魅力和有能力的领导者,会让这个公司的冬天来得更迟一些。公司的领导是公司的灵魂。事实证明,民营公司的领导对公司的影响会更大一些,而体制内的企业领导一般情况下因受到限制较多,给这个公司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
其次,人只能获得自己认知范围内的财富,走认知范围内的路。个人对自身未来的诉求也是产生天花板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诉求不高,对未来没有规划,就等于没有方向;没有方向,更谈不上努力。
最后,公司的规定、机制等也是产生职场天花板的原因。一些公司有一系列的晋升途径,有的熬资历,有的拼业绩,均有一些制约,除非有特殊贡献,否则一般人在进入35岁后就可能看到自己10年后能走到哪一步了。
如果不考虑个人晋升,而是看内功——专业技能的获取和提升,这就是无限的游戏,学海无涯,这就没有天花板了。
如何突破职场天花板?有四点建议或许能帮助你。
先做个选择题:你希望实现下面哪一个方面的晋升?
● 能力晋升。
● 岗位晋升。
● 能力和岗位都能晋升。
事实证明,能力晋升和岗位晋升不是呈正比例关系。
(1) 找对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跳槽越来越好,就是在不断突破天花板,在新平台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的价值。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跳槽的本质是人生方向的选择。方向选对了,就可能坚持下去,并做得更好;方向选错了,要么及时止损一切重来,要么“认命”躺平。
所以,职场人的跳槽是面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担当,更是方向选择的勇气。
我遇到过一个姑娘,她想进入证券行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梳理自己欠缺哪些能力,然后选定若干家金融公司,分析每家公司可能对哪方面的能力拓展有帮助,再去应聘,接下来在公司中不断学习,待相应能力锻炼好了,就离职去下一家,继续学习成长。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同事,同事却说这个姑娘不地道。
我笑了笑,这就是认知的差异。现在人才流通较快,公司和个人各取所需,一辈子待在一家公司的人,要么是愚忠,要么是庸人,还有少数是力求安稳。
我坚信这个姑娘的未来一定很棒,只要她坚持努力。
(2) 多做点有目的的努力,减少无意义的努力
要突破天花板,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性很强不是贬义,反而是对生命的尊重。
有些人每天都特别忙,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出现这种情况,一大原因就是目的性不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干3年也没有干出个所以然;3年后的他与3年前的他,能力整体上未有较大进步。
很多人的努力中只有汗水,没有成绩。要做出成绩,必须剔除那些与目的无关的事,每日三省,反复筛选自己的工作和认知,避免瞎忙活。
(3) 要向外看,跨界或许有更多机会
我们重视在行业内或者公司内部自己的成长。实际上,走出公司,从大行业看,自己的成长算不上什么。世界那么大,我们是何其渺小。
要想在大行业中有不错的成长,就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要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与“高人”沟通;空下来时学习如何写作、如何做演讲等。很多知识是有关联的,提升其他能力,很可能就提高了工作能力。
我在讲专业课程时,经常用看似与专业没有关系的知识来诠释,这是一种跨界方式。还有一种跨界方式,就是多接触其他行业,或者自己去做兼职、交朋友。个人建议,适当跨界对认知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4) 诊断问题,确定问题根源
为什么会产生职场天花板?如没有诊断出问题的根源,就谈不上改变。首先,一定要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可见的东西(行业规定、身体状况、年龄因素、机遇等)。其次,认识到根本原因是引发结果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深层次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才能不断带来回报。职场可见天花板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欠缺。
事实上,只有注重根本原因涉及点的提升,才能保证自己职业生涯的精彩度。一位3年后就可以退休的高管在大家的惊讶中辞职了,同事本以为他会再过几年顺利退休,领取高额退休金休息养生,过上很多人羡慕的生活。但他没有选择等待退休,而是接受一家大型公司的聘请,去做CEO(首席执行官)了。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个机会,是因为他对市场营销和运营熟悉,职场经验丰富,能力非常突出。
这个案例对职场中老年人绝对是一个警醒,千万别说年龄是个门槛,说到底,能力才是个门槛。
电影《上位》中樊娇凤问罗臻:“我要怎样,才能更进一步?”
罗臻告诉她:“你必须改变你的做事方式。”
“怎么改变?”她反问。
罗臻说:“提升你的努力质量。”
天花板有时是自己设置的,要打破它不仅需要努力,更需要有方向、有目的地努力。世界会慷慨奖励用对方法的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再遇到下一个天花板,你就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