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是国家发展基础薄弱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城市化”的战略考虑,是“先富”带“后富”思想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得到了逐步贯彻落实,城乡关系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乡村发展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补贴农业,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可理解为这种转变的结果。

作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尽管城镇化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仍然有约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保障,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保障了粮食安全,缓冲了社会经济危机,起到了社会稳定的基石作用。

第二,乡村振兴筑牢城乡均衡发展的桥头堡。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治理途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城市的发展趋于稳定。乡村则不然,在“农业支持工业”,长期“城乡二元”框架下,生产资料、资源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萎靡,农民收入低等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急需通过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乡村振兴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试金石。在我国庞大的资源依赖型城市转型、基础投资驱动型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阵痛,不可能也不能够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重现,乡村发展必须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利用并守护好“绿水青山”,摆脱资源依赖,探索生态绿色经济转型发展路径,对乡村而言至关重要。与点状的城市相比,乡村作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底色,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之,从“新农村建设”到“全面脱贫攻坚”,再到今天的“全面乡村振兴”,这是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强调绿色生态发展的治理逻辑。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稳定社会发展基础,实现城乡均衡,保持社会整体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城镇化中后期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村镇社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战场,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聚集地,也是生态空间的“细胞核”,在长期“城乡二元”的发展过程中,村镇社区出现的服务设施配置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制约了乡村生产力的进步。这固然有城镇化趋势和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影响,也有社会经济规律的作用,更有文化意识导向的问题。

其一,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集聚,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这是城镇化的阶段性规律,东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均是如此。随着人口逐步收缩,乡村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投入和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驱动着更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如此,进入恶性循环。

其二,随着“农民工”等进城务工人员的返乡,乡村的社会经济逻辑也得到了颠覆性的变动。“城市化”的工作方式、公共服务需求、社会组织模式极大地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出现了与城市一样的工休轮换、子女教育、住宅购置、休闲娱乐、出行等需求,这些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镇社区的居民生活方式,从而决定着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

其三,文化意识观念的影响,正在淡化乡村风貌特色。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白色瓷砖”“小洋楼”一样,乡村社会在强大的经济位差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自卑尤为严重。这是村镇社区特色缺失的根本,是经济滞后形成的文化入侵,也是村镇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转变的根本原因。

总之,在城镇化、乡村振兴两种政策导向下,村镇社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城乡统筹机遇。在人口、就业、公共服务都逐步向县城集中的过程中,村镇社区的诸多服务都与县城交错在一起,形成了“村-县两极化”的设施建设趋势,急需建构基础服务有保障、品质服务有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联动的村镇设施服务体系,这也是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及服务设施规划技术研究的意义。

本书分三个部分讨论村镇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方法与实践。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村镇社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有对当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与村镇治理的思考,也有包括对“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关系的深入分析,还有对中国乡村的演变逻辑和发展的阶段性、地域性差异展开的讨论,以期能够加深读者对村镇社区的理解,促进读者的深度思考。第二部分分别从公共服务体系、设施指标与配置、一体化规划技术、效能评估与监测技术等方面,全面阐述村镇社区服务设施的规划方法。该部分的内容有助于指导规划师进行村庄规划和乡村研究工作,其中不但提供了详尽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还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详细解释了技术方法的运用。第三部分是课题在东南、华南、西南地区的规划示范、技术集成示范、示范建成的成果。10个规划示范成果既包括都市区近郊村镇、偏远贫困地区村镇,也包括旅游村镇、山地村镇、农业型村镇等不同类型村镇的服务设施规划方法,还体现集中型村镇、分散型村镇社区的服务设施配套要点,以期能为读者带来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