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力驱动阶段

(一)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拉开帷幕。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发明是蒸汽机,它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来源。随着机械化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规模、高效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工业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核心产业是工业产品的生产。铁路和蒸汽轮船构成的交通网络将各地紧密连接,为英国的经济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海洋贸易的转型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工业革命不仅为资源相对匮乏的欧洲带来经济繁荣,还推动了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1.棉布和寒冬引发的产业革新

工业革命的契机之一是印度棉布的流行。印度棉布经过印染后,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耐用性和价格优势,因此在英国市场广受欢迎(见图1-1)。然而,这对英国本土的毛纺织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毛纺织行业联合会向英国议会提出请求,希望通过立法手段禁止印度棉布的进口和使用。与此同时,英国的棉花商人为了保持低价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开始尝试将麻纤维混入棉花中织布。这种棉麻混纺布价格低廉,但只能在英国本土生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来竞争的压力。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英国的羊毛制造商曾反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正是他们的反对促进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壮大。在大西洋三角贸易全盛期,英国羊毛制品的供应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棉纺织品填补了这一缺口,被大量出口至西非和加勒比地区。1750—1770年,英国对大西洋地区的棉布出口量猛增了约十倍。

图1-1 工业革命前,印度棉布风靡欧美

(内容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11月)

尽管业务蓬勃,英国棉纺织业仍面临依赖手工纺线的挑战,这限制了生产效率。为了提高产能,棉纺织商悬赏寻求能够提升纺织效率的发明。1767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Spinning Jenny)实现了棉纱的大规模生产,但这台机器生产的棉纱质量并不理想(见图1-2)。紧接着,1769年,阿克莱特推出了水力纺纱机(Water Frame),这种机器利用水车动力生产出既细腻又坚韧的棉纱,将多个工序一体化,迈向了自动化生产的新时代。不过,水力纺纱机的使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因为它需要靠水流来驱动。这个局限性意味着工厂只能建在水流资源丰富的地区,如靠近铅矿的地方,这在港湾城市并不实用。于是,为了在更加多样化的地点建设工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动力源,这就催生了燃煤蒸汽机的诞生。蒸汽机的应用解决了工厂动力问题,使棉纺织生产不再受限于特定地点,从而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图1-2 珍妮纺纱机

(内容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23年11月)

英国的寒冷气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条件。严冬迫使人们砍伐森林以制取木炭,尽管如此,木炭的供应仍然无法满足需求,燃料在英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粮食。幸运的是,自然界的变化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树木在倒下后,由于寒冷的气候,不易腐烂而逐渐碳化形成煤炭。然而,开采煤炭时,地下水常常灌入矿井,解决排水问题成为关键。1712年,托马斯·纽科曼发明了用于排水的大型蒸汽机,这台机器通过锅炉产生的水蒸气推动活塞运动,并在冷水滴入后使蒸汽冷凝,从而再次将活塞压下。随着棉布生产的大规模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替代人力和水车的新型动力源。此时,对纽科曼的原始、低效蒸汽机进行改进变得至关重要,以便它能够小型化并用作机械的动力源。这一创新工作则是由詹姆斯·瓦特完成的。

1782年,瓦特成功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使其成为替代水车的新能源。蒸汽机的发明触发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它使得棉布生产可以通过机械化方式进行。1784年,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织布机,紧接着在1785年,塞缪尔·缪尔发明了能够纺出大量高质量棉纱的纺纱机。这些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实现了纺纱和织布工序的自动化。随着蒸汽机的不断改良和普及,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矿井抽水到后来的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等多个工业领域。蒸汽机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催生了一场技术革命,开启了蒸汽时代。

2.蒸汽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7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蒸汽动力技术的革新引领了生产力的显著跃进。这一时期,蒸汽动力驱动的机械与交通工具转变为工业生产的新引擎。技术创新与发明的步伐不断加速,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亦随之迅速展开。这一系列变革不仅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还催生了全新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其他地区扩散。

在生产效率方面,蒸汽机的引入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这一进步主要得益于把科学原理和实用知识系统性地整合到制造流程中,流水线作业和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蒸汽机的使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大约7.5倍。特别是在纺织行业,蒸汽机的运用不仅加快了生产速度,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蒸汽机还能驱动其他多种机械设备,进一步推动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效率化。

机械创新的浪潮不断涌现,标志着工业化的一个核心转变:在商品生产和服务行业中,机械力开始取代人力和畜力。英国制造业从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中受益匪浅。在蒸汽机领域,1707年,托马斯·纽科曼获得了一项蒸汽驱动抽水机的专利;1769年,詹姆斯·瓦特对这种抽水机的设计进行了重大改进,使其能够用于排放矿井中的水。1801年,里查德·特里维斯克首次利用蒸汽发动机驱动交通工具。在纺织业方面,1733年,约翰·开伊发明了织机的飞梭;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对珍妮纺织机进行了改良。五年后,里查德·阿克莱特获得了一种纺织机器的专利,并在自己的工厂中以系统化的工业组织方式安装了这种机器。1786年,爱德蒙德·卡德莱特获得了首台动力织布机的专利。同时,亚伯拉罕·达比及其继承人在什罗普郡进行的“煤溪谷”工程,标志着英国已经掌握了铁拱制造技术。世界上第一座铁拱结构桥于1777—1779年建造,为至今仍然屹立的城镇赢得了“铁桥镇”之名。这些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并为英国及全球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力的增长成为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个显著特征。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更早地经历了资本和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城市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对国内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扩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此外,工作组织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工厂环境中为公司工作,而不是在家中或小型手工作坊里劳作。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变得更加细化,每个工人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环节。这种分工,结合新型工具和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生产更多产品成为可能。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产量,也为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力市场和生产方式设定了新的标准。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在工业革命的前后80年里,英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显著增加了20倍,而在纺织工厂中,工人们的生产效率比手工纺织时代提高了266倍。18世纪中叶,英国的煤炭产量和棉花加工量均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而其工业产出量占全球总量的51%,进出口贸易比重达到25%,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万千米,使得伦敦成为世界金融的核心。英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跨越,获得了“世界工厂”的荣誉,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成功的奥秘。英国经济昌盛的关键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私营商业机构的兴起,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推动了货币替代品的发展,其形式包括纸币、承兑汇票、信用贷款和支票等。在黄金和白银经常被出口、硬币常因提炼金属而被熔化的时期,这一进展保障了国家的货币供应稳定性。正是纸币和信用制度为现代金融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贸易的重视促使投资者将注意力转向制造业,特别是在纺织品和钢铁生产上。此外,工厂制度的建立融合了家庭手工业文化或手工制造的传统,有助于缓解从前工业时代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冲击。

(二)电气时代(19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初)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体系的迅猛扩展,自然科学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并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突破。这一时期,科学与技术进步紧密相连,为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演变所催生的技术变革创造了条件。这些科学技术的新发现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极大地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标志着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领域的第二次巨大飞跃,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随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电力技术和电力工业打开“电气时代”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就揭示了电磁感应现象,奠定了发电机原理的基础。基于这一科学发现,19世纪60年代后期,电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涌现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电气技术。19世纪70年代,实用型发电机研发成功,同时,能够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得以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动力来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接着,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同春笋般涌现。为了实现电力在生产中的应用,解决电力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至关重要。1882年,美国首座火力发电站建成,并将输电线连接成网络。作为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新能源,电力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电力工业和电气制造业等新兴工业的快速成长。人类历史从此由“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同期,电信事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1876年,定居于美国的苏格兰人贝尔成功测试了电话通信,贝尔电话公司在其发明基础之上进行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信迅速在全球多个国家普及。1877年,美国建成首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报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进行了无线电通信的实用化工作:1899年,马可尼成功在英法之间发送无线电报;1901年,他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发送。电信事业的发展大大便利了信息的快速传递,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2.内燃机的诞生与汽车工业的新纪元

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蓝图,这种以汽油为燃料的发动机开启了新的机械动力时代。19世纪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更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得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还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化。19世纪末期,新型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制造了第一辆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推出了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纷纷开始建立汽车工业。此后,以内燃机为动力源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相继问世。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在天空飞翔的梦想,并预示着交通运输新纪元的来临。

3.石油化学工业的崛起

随着内燃机的普及,石油开采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催生了石油化学工业。石油逐渐成为与电力齐名的关键能源。1870年,全球石油产量仅为80万吨,而到了1900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000万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化学工业作为新兴行业迅速崛起。在无机化学领域,19世纪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这两种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因煤焦油的综合利用而迅速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苯、人造染料等。通过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钢铁产业获得新鲜生命力

新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也促进了传统工业部门的进步,其中最显著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结构和铁路的需求,熟铁和铸铁的产量迅速增长,而钢的产量却停滞不前。英国的钢产量于1850年为6万吨,而同年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较低,价格昂贵,其用途主要集中在工具和仪表上。

然而,19世纪下半叶,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对钢铁冶炼技术的贡献使得钢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提高,逐渐替代熟铁成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领域的新材料,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使重工业在整体工业中的比重急剧上升,这一时期被称为“钢铁时代”。美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钢铁产量的增长。美国在内战时期拥有铁路4.8万千米,到1900年已超过31万千米,不低于欧洲各国铁路的总长度,几乎占到全世界铁路里程的一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铁路长度进一步增加到41万千米。1880—1890年,美国铁路干线运营里程由15万千米增加到26.8万千米,年均建设1.18万千米。当时美国的人口数量仅约6000万,相当于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的二十二分之一,美国当时的人均铁路年建设里程是中国目前人均铁路年建设里程的79倍,这表明当时美国在铁路上的投资是相当巨大的。

5.从蒸汽到电气的经济发展

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它逐渐取代了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这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迈入了“电气时代”。电力技术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使得电能被迅速推广应用于照明、电信、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生产领域发生了持久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电力工业部门迅速崛起,与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一起构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新型支柱产业。旧的工厂体制得到了更新,股份制公司逐渐成为工厂企业的主导形式,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开始出现。

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是深远且根本的,它的影响通常超越了政治革命,尽管它不伴随着政治革命所特有的剧烈冲击和局势动荡。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工厂制度的出现取代了手工作坊,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系列变化推动着社会快速进化。在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以农业和乡村为主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工业和城市为主的经济体制。这种转变大规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布局。新兴城市的崛起、旧城市面貌的改变、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以及向城市化社会的转变,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超过了农业产值,这一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体现。工业革命期间,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工人阶级的形成,为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新的动力。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对劳工权益的保护,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塑造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轮廓。

随着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开始形成。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出现。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成为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力量,而工业无产阶级则成为依赖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这两个阶级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基础,也对社会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在工业化进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产阶级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改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面貌,并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工业资产阶级与工厂手工业时期的商人资产阶级相比,展现出了更为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决心。他们依托机器产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时代的资产者。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巨大容量,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都使得资本主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席卷全球,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正是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制度及其以前社会制度的衰落成为历史的必然,它们无力回天,只能让位于兴起的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转折点,不仅是经济和政治结构的转变,还涉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的扩张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文化、技术和思想的交流。同时,它也引发了对社会不平等、劳工权益和政治参与等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催生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他们与以往的手工工人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没有小块土地,缺乏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有任何宗法社会的烙印,他们是纯粹的雇佣劳动者。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下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中,无产阶级展现出了集中、团结和纪律性强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无产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共同命运、共同愿望与要求的群体,这种意识通常被称为阶级意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他们开始理解和接受阶级觉悟的概念,尽管这种觉悟率先出现在先进的工人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工人们开始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这一潮流变得越来越强大,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无产阶级的崛起和斗争,不仅对经济和政治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为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随着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的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工业领域迅速吸收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这不但加速了生产流程,也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张和资本集中度的提升;其次,科技进步与生产能力的增强导致了社会财富大量积聚于少数资本家之手。这种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化趋势最终孕育了垄断资本主义。垄断,通常指的是一些大型资本主义企业在争夺市场控制权和获取超额利润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集团或联盟。垄断组织的初始形态是股份制企业,其目的是吸纳社会上零散的资金,以满足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这种股份制形式加强了资本的积累。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化,生产的集中化在经济危机之后得到了显著加强,表现为生产规模的增长、规模经济的显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以及劳动力占比的下降。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其垄断程度也随之演变。垄断组织有几种主要形式,包括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每种形式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垄断水平。卡特尔是一种最初在德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形式,它的垄断程度相对较低,通常是指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来规定产品价格、销售市场和生产规模等,从而形成的一种垄断组织。参与卡特尔的企业通常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生产和销售自主权。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的卡特尔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已经拥有近600个多种类型的卡特尔。当时,德国一些重要的垄断组织和企业包括电气总公司、西门子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等。辛迪加主要是在俄国出现的垄断组织形式,它通常由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组成,这些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议来形成垄断组织,参与辛迪加的企业在法律和产品上保留自己的独立性。托拉斯是一种由生产同类产品或与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垄断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参与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法律等各方面都失去了独立地位。美国的美孚石油托拉斯是最早成立的托拉斯之一,随后在美国迅速涌现出许多类似的组织。托拉斯将下属企业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实体。1879—1901年,美国的工业部门中,托拉斯的数量增长到300多个,共兼并了超过5000家企业。康采恩,也称为财团,主要在日本出现,它是由一些共同依赖于某个金融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和银行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随着垄断组织的发展和演化,它们对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垄断组织的兴起正是这一发展的直接产物。随着这些组织的形成,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无疑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垄断组织的出现还带来了技术发明和创新过程的社会化:拥有雄厚资金的垄断组织能够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广泛的支持,使得科技成果能够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如托拉斯等,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优化、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垄断的出现可以被视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局部的一次调整。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垄断资本家开始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并逐渐介入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垄断组织的出现使国内市场相对缩小,垄断资本家积极向全球扩张,争夺商品市场、原材料基地和投资场所,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这些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外侵略和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旨在缓解公众对垄断的不满情绪,抑制包括农场主、工人和中小企业家在内的反垄断运动,并调节垄断资本内部的矛盾。然而,美国的垄断资本并未因此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出更快的发展趋势。这表明,由于垄断资本已经牢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参议院不可能通过真正对垄断资本家不利的决议。

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各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对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物质资源,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征服世界”。它不仅加强了国际交流,还将一个分散的世界转变成互相联系、紧密相连的全球性整体。这一转变标志着从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向全球性互动的根本性转变,是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19世纪末,基于生产力的井喷式增长,全球工业总产量实现倍增,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获得极大提高,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联系和分工格局更趋清晰。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