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肿瘤学(第2版)
- 郝希山 王殿昌主编
- 5602字
- 2025-03-18 20:29:03
第13节 中医药治疗腹部肿瘤概述
中医药对于腹部肿瘤的治疗有其宝贵的经验,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发挥着活力,在肿瘤整体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潜力逐渐被挖掘,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前景。肿瘤在中国文献中记载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瘤”的记述。在《周礼》一书中,录有周代专治肿瘤的医师,称为疡医。对于腹部肿瘤的描述散见于各种中医药书籍中,如《黄帝内经》中所述“肠覃”“石瘕”以及《难经》中的“积聚”,《诸病源候论》中的“症瘕”“石痈”“石疽”等类似于胃肠、子宫、肝及胰腺肿瘤。《黄帝内经·灵枢》云:“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以及《黄帝内经·灵枢·上膈篇》述:“下膈者,食晬时乃出”,颇似食管癌与贲门癌梗阻症。
中医学认为癌症的病因为正气先虚,邪毒炽盛,气滞血瘀,痰饮积聚,即虚、毒、瘀、痰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人体而形成。中医对肿瘤病因重视内源性因素,认为肿瘤的发病与情志内伤密切相关,过度情绪的变化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约2/3肿瘤患者发病前有较长期严重的精神抑郁状态,说明中医学对情志因素与肿瘤的认识是有科学内涵的。1980年北京市胃癌病例对照调查研究发现“好生闷气”一项,其相对危险性(RR)高达3.00,χ2=11.021,P<0.001,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居调研54项危险因素之首。精神刺激,即生活事件与胃癌的发生显著相关,RR=3.57,χ2=9.03,P<0.01。从我国五个大城市对胃癌398对的配对研究资料分析发现,精神抑郁与胃癌的发生明显相关。这些研究与中医学“百病皆生于气”一说是吻合的。
中医对腹部肿瘤的诊断亦通过四诊八纲,辨证求因,症候归类。近年来,医家在肿瘤患者四诊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由一般的对比观察发展到系统的探索规律,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四诊进行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例如,全国12 448例舌诊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暗红舌与紫舌为良性患者的2倍、健康人的2.7倍;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的舌脉粗张比较,差异显著(P<0.001)。观察130例肝癌患者发现青紫舌或绛紫舌,肝肿瘤多数>5cm,且易在肝内播散,手术切除率和切除后AFP转阴率低,易在短期内再发或导致死亡;舌色淡红或仅舌边红的肝癌患者肿瘤多数<5cm,一般无肝内播散,手术切除率和切除后AFP转阴率高,术后再发时间较长。对脉诊的研究,发现脉诊对判断病体的素质、病情变化、辨证用药有一定参考价值。根据中医理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内脏病变必在体表有所表现。对肿瘤四诊的探讨,有助于提高肿瘤诊断水平。
中医药治疗肿瘤经历近千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几十年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探索,已开始形成了我国防治肿瘤的特色——中西医结合,即发扬中医药在整体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双向调节脏腑的功能、治病求本以及患者顺应性强可长期用药的特点,与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用中医药在扶正调理方面的独到作用,以减少手术、放化疗的损伤和毒副作用,恰当配合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经过长期实践,以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依据,总结出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四大法则:①辨瘤治疗与辨证治疗相结合;②祛邪(抗癌)治疗与扶正治疗相结合;③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④短期治疗与长期摄调相结合。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体现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最好效能,取得较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都要好的疗效。
一、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运用
1.中医药与手术结合
在临床治疗中多选用益气、补血、行气、祛瘀之法。
(1)术前先以中医调理,纠正阴阳失衡,可扩大手术适应证,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后遗症。
(2)手术后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加速术后康复,或为及时放化疗创造条件。
(3)手术后配合中医药治疗,能提高远期生存率。有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253例(手术加中药),与单纯手术切除5 829例比较,其3年、5年生存率在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为49%及30.4%,在单纯手术组分别为30.6%及20.8%。
2.中医药与化疗结合
化疗药物既会抑制杀灭癌细胞,也会给机体带来损伤,诸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影响等。中医中药能扶正培本,提高免疫功能,既能保护和防止上述脏器受化疗的伤害,同时也可增强机体防御系统抑制癌细胞,起到增效作用。可用健脾益肾冲剂加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术后的患者。该方中药有党参、白术、枸杞子等,治后对Ⅲ期胃癌303例进行远期随访,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9.01%、77.31%、53.40%、47.37%。扶正抗癌冲剂(党参、黄芪、白英、七叶一枝花等)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153例,治疗1年后单纯中药组与中药加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大多明显提高,两组仅有4%、10%患者生活质量有所下降,而单纯化疗组54%患者明显下降。
二、单用中药治疗癌症
中医扶正培本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独特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步得到解释和阐明。中医的扶正培本法则在癌症治疗中,最突出的就是提高机体固有的抗癌机制,具有双向调节和保持平衡的作用。因此,对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单独采用中医药治疗,遵循传统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临床取得一定疗效。运用中药肝复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60例,设化疗、放疗对照组,结果显示0.5年与1年生存率在中药组分别为43.3%、21.6%,在放疗组分别为20.8%、8.3%,在化疗组分别为25%、0。
三、成方验方的临床研究
以榄香烯、康莱特为代表的抗癌中药的临床使用结果表明,癌症中药治疗有一定疗效。目前中药成方验方研究较多的为十全大补汤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病体虚弱,犀黄丸治疗消化道肿瘤,免疫抗癌胶囊类药物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参麦注射液对抗化疗反应,华蟾素治疗肝癌,神农胶囊治疗胃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中,榄香烯、康莱特、犀黄丸、华蟾素等均已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上市。
四、基础研究
1.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与中医药诱生细胞因子的研究
采用天然药物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是学者关心的问题之一。以升麻、黄芪、薏苡仁等组成的复方制剂能提高NK细胞活性,活化T细胞产生IL-2,加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力。笔者医院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免疫抗癌胶囊对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亚群、IL-2R水平、IL-2水平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增强小鼠红细胞C3B花环形成率和血清中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水平,降低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以及免疫黏附抑制因子的水平。有报道用125I-UDR释放法研究实体型肝癌小鼠脾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发现一定剂量绿舒筋注射液有增强作用,并明显延长小鼠生存期。以淫羊藿、五味子、补骨脂、绞股蓝等组成的补肾中药与IL-2/LAK合用,能有效抑制NK活性下降趋势,使其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抗肿瘤作用增强。近年来IL-2中药诱生研究颇多,发现许多中药具有诱生或促诱生IL-2作用,例如枸杞可促进IL-2产生,银耳、茯苓能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IL-2活性,黄芪能显著提高IgG亚类缺陷患者IL-2活性,西洋参主要有效成分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在体内能促进小鼠脾脏T细胞产生IL-2,淫羊藿、人参多糖等单味药均有此作用,另有一些复方制剂补中益气汤能明显增强脾虚模型小鼠淋巴细胞IL-2活性。许多清热解毒中药对TNF的产生具有作用,有报道板蓝根、马齿苋、鱼腥草、凤尾草、十大功劳叶、山慈菇、猫抓草七味中草药各自提取物对KM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有不同程度的诱生作用,以猫抓草效果最好。另外,白芍总苷可促进CONA诱生IFN-γ,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在体内能促进小鼠脾脏T细胞IFN-γ的产生能力。右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当归、附子、肉桂、杜仲、菟丝子、鹿角胶)可明显提高皮质酮大鼠IFN-γ水平。由此可见,中药不论单味药还是复方制剂均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对抗癌细胞系统的调节,包括NK细胞、K细胞、T细胞亚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亦可激活抗癌细胞因子系统,包括干扰素(IFN)、IL-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达到免疫调节作用。
2.抗癌中药诱导癌细胞凋亡与诱导分化作用的研究
细胞凋亡和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及逆转的研究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实验中用中药复方青黛片对HL-60细胞作用,结果表现为核固缩,核仁消失,核碎裂,细胞凋亡。天花粉蛋白纯化组分可引起小鼠黑色素瘤细胞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呈现G0/G1期阻滞现象,并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而且G0/G1期阻滞与细胞凋亡高度相关。榄香烯(莪术油)能诱导人白细胞HL-60细胞凋亡,其作用主要是影响细胞周期S期向G2/M期的转变过程,将肿瘤细胞阻滞于S期,减少有丝分裂,抑制其增殖,并导致凋亡。
3.抗癌中药与癌基因
有关研究采用LSAB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中药连黛片(黄连、吴茱萸、青黛等)对由MNNG诱发的实验性大鼠p21ras、c-erbB-2、Rb、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以连黛片灌胃不仅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中药组1/18,模型组5/18),且所检测连黛片组1例胃癌组织的p21ras、c-erbB-2蛋白表达均呈阴性,而同样方法检测3例空白对照组胃癌组织的p21ras、c-erbB-2两个癌基因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的细胞RNA斑点杂交发现,其c-myc、H-ras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
4.抗癌中药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有关研究采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培养并建立其多药耐药BEL-7402/BOX,以MTT法检测了榄香烯乳剂及多种化疗药物对此耐药株的敏感性,并以榄香烯长期作用于BEL-7402细胞,采用逆转录PCR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MDR1 mRNA及P-gp水平。结果表明,榄香烯乳剂对耐药的BEL-7402/BOX细胞仍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同时经榄香烯长期作用,未能诱导出MDR1 mRNA及P-gp的表达。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从32种中药制剂中筛选出的Ams-11、Fw-13、Tul-17三种中药逆转剂,能明显增强多药耐药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而且其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能有效逆转P糖蛋白高表达细胞的人卵巢癌细胞SKVLB对长春碱的耐药性。
5.中药对肿瘤转移的阻断作用
有人用党参、白术等组方,发现该方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自发转移。一种从蝰蛇毒中分离得到的含RGD肽的称为albolabris的物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与基质成分LN和FN的黏附能力,明显减少B16-F10的实验性肺转移数。由此可见,在寻找抗转移药物中,中药有可能成为新的途径。其中,补益类中药、活血化瘀类中药、软坚散结类及清热解毒类中药、燥湿类中药都有一定的研究潜力。
五、抗消化道肿瘤常见中药介绍
1.清热解毒药
一枝黄花、八角莲、土茯苓、大青叶、大蒜、山豆根、山慈菇、马勃、马鞭草、马齿苋、马尾连、天花粉、木槿花、瓦松、牛黄、毛冬瓜、凤尾草、千金菜、水杨梅根、龙葵、东风菜、田基黄、白蔹、白头翁、白屈菜、白花蛇舌草、冬凌草、半枝莲、半边莲、地榆、地锦草、老鹳草、羊蹄根、农吉利、芙蓉叶、芦荟、佛甲草、忍冬藤、青黛、蜀羊泉、苦参、虎耳草、败酱草、垂盆草、肿节风、荠菜、香茶菜、鬼针草、绞股蓝、亮菌、蚤休、莼菜、铁树叶、臭椿皮、拳参、乌骨藤、蛇莓、蛇葡萄根、猫人参、番杏、寒水石、槐角。
2.泻下逐水药
大黄、大戟、千金子、火麻仁、甘遂、芒硝、牵牛子。
3.化痰祛湿药
儿茶、大腹皮、芦笋、王瓜根、木瓜、木棉皮、车前子、牛筋草、乌梢蛇、石打穿、石竹、石蒜、白花蛇、白毛藤、骆驼莲子、雪上一枝蒿、雀梅藤、薏苡仁。
4.理气药
八月札、大茴香、刀豆、凤尾蕉叶、甘松、白豆蔻、玫瑰花、兰香、枳实、砂仁。
5.活血化瘀药
三七、三棱、五灵脂、丹参、凤仙花、六方藤、水红花子、水蛭、石见穿、地龙、延胡索、红花、红藤、苏铁、鸡血藤、虎杖、急性子、墓头回、麝香。
6.软坚散结药
牡蛎、阿魏、内金、威灵仙、黄药子。
7.以毒攻毒药
马钱子、木鳖子、朱砂、狼毒、斑蝥、喜树、雷公藤、硼砂、蜈蚣、蝮蛇、守宫、蟾皮、蟾酥、露蜂房。
8.扶正培本药
人参、大枣、山药、山萸肉、云芝、玉竹、石斛、北沙参、冬虫夏草、当归、首乌、沙苑子、灵芝、香菇、海龙、海马、桑螵蛸、雪莲花、紫河车、槐耳。
六、展望
近几十年来,中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抗癌事业的发展,不论由病因、诊断到治疗,还是从预防到临床以及基础实验,如上所述,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依然存在中医药抗癌无突破性进展、中药疗效的评价、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医治癌的基础研究等诸多问题。
1.预防肿瘤发生,阻断癌前病变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载:“上医治未病……”,即强调了疾病重在预防,而且中医的健康观认为人体不只是无病(器质性、功能性)就是健康,还应包括饮食睡眠的正常,充沛的精力,适应社会能力正常,涉及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等诸方面,这就有可能使疾病在发生初期就被发现,并早期得到治疗。中西医结合对肿瘤防治的重点应在防止肿瘤的发生或早期发现肿瘤并防治癌前病变方面。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前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防癌活动,对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在高发区进行了广泛的防癌与治癌活动。一些研究单位对诱癌、致癌的抑制作用及预防进行了实验研究。再如对胃癌的癌前病变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2.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新理论的建立
发展了数千年的中医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生命观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动态的相对平衡的过程,而平衡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维持,这个多因素是由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现了人体内在的整体观和人与自然的外在的整体观。另外,还有它的运动观,其辨证观正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精髓。将中医的功能理论与西医的形态理论相结合,在防治癌症这个领域,是否在不远的将来形成新的理论,将拭目以待。
3.大力开展中医治疗肿瘤几大法则的现代研究
针对“活血化瘀”“扶正培本”“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作用原理和药效实质,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如活血化瘀法的研究,从血液黏度与肿瘤细胞粘连性的角度探讨,血液黏度与转移关系密切,许多研究证实血液黏度增高会促进转移,而活血化瘀类药物正是可以减少血液黏度,减轻粘连,从而达到抗转移的作用。
4.中西医结合抗癌研究的突破
充分运用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结合新科技,逐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在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中寻找出中医药治疗的规律,并对中药方剂进行研究,就中药复方制剂药效的物质基础、作用途径及其中药多组分对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过程进行研究。就中药抗转移、突破多药耐药、中药与癌基因、中药对肿瘤的阻断与逆转等多方面,展开多系统、多学科的协作。
(潘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