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一符既起,屏散春雨 (上) 今日第二更

宋老夫子扯着陈正平退出人群,没好气道:“你这糊涂虫,先前为何不拦住陆寒,偏要让他回县学?你瞧瞧,这赌斗之约还未开场,便先惹出这般事端!”

“言出必行,乃君子之道,”陈正平神色悠然,缓缓说道,

“姜夫子所言,倒也在理。既然陆寒应允了此事,想必是有几分把握。”

“你...”宋老夫子黑着脸,一时语塞,旋即长吁短叹,

“此番若是丢脸也就罢了,可你还把刘山长牵扯进来,这不是把事情闹得更大了吗?”

见老友面色愈发难看,陈正平无奈解释:“宋老夫子,这可是您所授的书修之道。您对自己这位得意门生,理应多些信心才是。”

“你说得轻巧!”宋老夫子闷声抱怨,“简化符箓谈何容易?陆寒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减少几笔笔画,便是简化了。他不懂其中深浅,难道你也不清楚?”

“我确实不太懂。不过,宋夫子,您可曾听闻十数日前,朝天坊发生的那件事?”

“什么事?莫不是旱魃现世之事?”

“正是此事。”

“突然提起这事做什么?这与陆寒又有何干系?”

忽然,宋老夫子脑海中灵光一闪,联想到朝天坊中那两道“山字符”,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问道:“那山字符……莫非不是你施展的?”

陈正平摇了摇头。

“莫非,是陆寒使的?”

陈正平点了点头。

宋老夫子身形陡然一震:“我就说嘛,你平日里极少使用符箓,怎么会用山字符镇压那旱魃。”

话刚出口,宋老夫子似是又想到了什么,声音都微微颤抖起来:“若老夫没记错,那山字符应当是...一心双符之术?”

尽管满心不愿,陈正平还是点了点头,斜眼看向老友,说道:“唔,不仅是一心双符,还是两道山字符,都是你传授的,陆寒施展出来,便将那旱魃镇得动弹不得。”

宋老夫子老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菊花。

转瞬之间,一抹疑惑又浮现在他脑海中:即便陆寒处于巅峰修为,要使出一心双符也绝非易事啊。

似是洞悉到老友心中的疑惑,那陈夫子悠悠说了句:“九品文气境,至少十多日前,我观陆寒使出的那些符篆,其修为尚在九品文气境。”

宋老夫子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惊异:以九品文气境的修为,便能使出一心双符?

如此书符天赋,绝非“颖悟绝伦”所能形容了。

继而,宋老夫子的目光,远远投向亭中的陆寒:难道,自己这位学生当真能够简化“圆字符”?

陈正平负手而立,微风轻轻拂过他如霜的两鬓。

望着亭中手持白玉墨笔的少年儒生,即便沉稳如他,心中也不禁泛起丝丝感慨。

自得到消息起,他便即刻前往山长舍,拽起那位刘老山长,唯一的目的便是借刘老山长之口说出那句“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

毕竟,若陆寒还想留在县学,这儒生的声誉绝不能受损。

此前,陈正平并不太相信陆寒所说的“圆字符”简化之法。

记得昔年于万松书院中,他那些天赋绝伦的书修同窗们,在面对这“圆字符”简化时,亦是从雄心勃勃最终落得束手无策。

只是,在俞府之时,他亲眼见过陆寒心思的缜密、手段的凌厉。

不得不说,这位学生在文宫受损后,虽然修为有所下降,但心志却多了几分儒生该有的坚韧不拔。

这样心志坚忍之人,真的会因为他人的言语相激,便妄自夸下海口吗?

陈正平望着亭中少年儒生沉稳落笔,心中的种种担忧,在刹那间似乎消散殆尽。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他心间萦绕。

成又如何,败又如何?

念及于此,陈夫子手腕轻抬,温润文气自袍袖中翻飞。

这文气看似轻盈,实则充沛异常,刹那间便弥漫全场。

且不说那些年轻的县学生,便是亭中的刘山长和姜教谕,面色也微微一变。

文气升腾,继而煊赫连天。

这位已达六品文胆境巅峰的中年夫子,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容,鬓角的几缕白发在汹涌的文气中肆意飘荡。

【礼者,敬天地之心,尊圣贤之道

天开文运,地蕴灵章

仓颉启智,文脉初苏。

凝文浩气,华章再书】

陈正平吟诵之际,那些浩荡的文气汇聚而起,在天空中凝聚成一个晶莹如玉的“文”字。

“文”字飘飘然,覆盖在卓然亭之上,化作漫天的文气。

刹那间,诸多县学生皆感到自己文宫震颤,丝丝缕缕的文气仿若欢呼雀跃一般,众人皆是一阵惊讶。

“这是...凝文浩气诀!”

“陈夫子竟使出了凝文浩气诀,莫非要助陆寒落笔成符?”

“好哇,这不是作弊吗?这陈夫子,当真是偏心!”

闻听此言,一个面色黝黑的下舍书生立刻反驳道:

“这位同窗,我辈儒生说话可要慎重。这凝文浩气诀,不过是对文气运转略有增益。若陆兄当真能够画出‘圆字符’,这礼修法诀不过是锦上添花,谈何作弊?”

“好你个陈小雄,竟然帮着陆寒!”

“怎么?你们能冷嘲热讽,我便说不得公道话?”

陈小雄涨红了脸,手中紧紧攥着一支断笔,神色凝重望着亭中陆寒。

而他身旁的几个世家儒生,皆是冷哼一声,袍袖一甩,满脸愤愤之色。

众人议论纷纷之时,许多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位传闻中的县学修为第一人——陈正平。

但陈正平却神色平和,只是负手而立,仿若从未做过什么。

夫子为学生护道,本就是理所当然。

往昔恩师尚在时,对自己之庇护,何尝有过半分避讳?

如今的自己,又何须畏手畏脚?

.....

亭中,

亭中,姜教谕感受着身旁汹涌的文气,神色愈发阴沉,径直向刘山长说道:

“刘山长,您看那陈正平,竟然使出凝文浩气诀,为陆寒护道!”

那笑眯眯的老山长,捋着胡须,诧异道:“怎么?姜教谕,我县学夫子为学子护道,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之事?”

闻言,姜教谕脸色一滞,却是低下了头,将阴郁的眸光藏在眼底深处。

当他再次将目光投向陆寒时,却陡然一愣。

此时,就连刘老山长的脸上,也浮现出一抹郑重之色。

自陆寒握笔蘸墨,到方才陈夫子以凝文浩气诀为其护道,不过片刻,陆寒这圆字符竟已完成了一半。

圓字一共十三笔,而陆寒此时,竟已完成了前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