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61.博莱斯拉维采条约

欧根最担心的就是,瑞典军队在占领萨克森后,以各种名义滞留在当地。那时,无论卡尔是要将萨克森打造成干涉德意志事务的基地,或是试图将当地纳入瑞典的统治,对于奥地利和英荷都是不可接受的。

“您放心好了,瑞典军队不会留在德意志,在惩罚过奥古斯特后,他们自然就撤回本土。”

卡尔保证道。

“惩罚?您不止想让奥古斯特放弃波兰王位?”

欧根惊讶的问,他有点担心,眼前年轻人的野心无法抑制。

“是的,彻底摧毁萨克森的军事潜力,对于萨克森的所有邻国都有好处。”

卡尔着重强调邻国这两个字,也暗示奥地利能从其中得到好处。

“你想想看,萨克森保持三万人规模的军队,相比起微不足道的土地来说,不是太多了吗?它的军队保持在一万八千人左右正合适,其中三分之二应该派到莱茵河流域,守卫当地的防线。”

卡尔想,将萨克森军队引到莱茵河战线是正合适的,一万两千部队的耗费使萨克森没有精力再去干涉波兰,同时,这点部队又对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毕竟法国的敌人加起来也有个三四十万大军,再多一万又何妨?

这样做也对奥地利、英荷有利,这三方有动力去保证奥古斯特执行条约。

唯一的缺点或许是会令萨克森面对勃兰登堡的防御大为减弱,卡尔却不担心这点,勃兰登堡真正有能力入侵西里西亚和萨克森,不是这一代人的事情,后人的事情,交由后人来解决吧。

欧根当然赞同卡尔的想法,这就能使他可用的兵力多出数千人(不包括本来就该萨克森派给皇帝的军队),自然不会反对。

接下来,卡尔又提出了几个条件,比如说萨克森支付赔款,瑞典军队在当地征集物资等等等,这些都和奥地利没有什么关系,欧根除了出于人道主义劝阻卡尔不要劫掠的太厉害,便没有什么提出什么异议。

直到卡尔提出让奥古斯特改回新教。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萨克森应该是个路德宗国家,不应当改变宗教信仰。奥古斯特则宣称萨克森的国教依然是路德宗,而他个人却改信了天主教。这不是光明正大的钻帝国法律的空子吗?我认为,邦君的信仰应该和邦国一致,奥古斯特必须改回路德宗。”

在奥古斯特改回新教后,他自然不会被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所接受,无法干涉波兰事务。当然他也可以再改回去,只是这样反复横跳,势必不被萨克森人所接受。

这对奥地利就不是好消息。在三十年战争战败后,哈布斯堡家族已经放弃令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改信天主教的打算。

可奥地利反倒是因祸得福,他在波西米亚和奥地利建立起专制统治,强迫当地的新教徒改信天主教,而不用担心其他德意志邦国的干涉,毕竟已经教随国定了吗。

经过大土耳其战争,奥地利成功收复整个匈牙利,本来信仰新教,以新教联盟盟主自居的特兰西瓦尼亚也被吞并。随后,利奥波德在当地大力推行天主教化,强迫匈牙利人改信。

按照当时哈布斯堡家族的思维,匈牙利老是造反,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异端,只要他们回归正信,自然就忠于哈布斯堡家族了。他们没有想到,宗教战争版本很快就变城民族主义版本,到后来,匈牙利人基本改信天主教,却依然爆发了1848年的大起义。

但就现在而言,哈布斯堡家族的天主教化政策并不成功,匈牙利新教徒的不满正在逐渐积攒着,只要点一把火,就会如同火药桶般轰然爆炸。

那时候,假如说匈牙利人和萨克森、勃兰登堡这些新教势力联合,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不是顷刻间就会被颠覆?

“卡尔陛下,我同意您对帝国法律的看法,奥古斯特应该改信新教。但是帝国已经由于教派的纷争对立太久了,大家都是神的子民,为什么要因为信仰的方式不一样大打出手呢?我希望将来的萨克森和瑞典都不要参与到任何形式的宗教同盟中。”

欧根这样提到。

“当然,我不会参与这样愚蠢的同盟中的。”

卡尔点点头。宗教可以作为拉拢德国诸侯的手段,但真的要重建个新教同盟,对瑞典肯定不是好事。万一新教真打赢怎么办呢?

“您也知道,匈牙利人向来不太安分,特兰西瓦尼亚大公的儿子拉科奇·费伦茨已经逃到君士坦丁堡,据说在苏丹和大维齐尔的帮助下策划煽动匈牙利叛乱,瑞典和波兰不会参与其中吧?我已经听说,瑞典军官正在帮助土耳其人训练炮兵,还向他们出售火炮。”

波兰、土耳其和匈牙利新教徒是盟友。在过去的特克利叛乱中,卢博米尔斯基家族之类的波兰权贵,给匈牙利人提供了资金和兵员。奥斯曼的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更是派出大军,帮助匈牙利人驱逐压迫他们的哈布斯堡家族,只是卡拉·穆斯塔法不懂得见好就收,又去进攻维也纳,硬是将帮助新教徒抵御宗教迫害的正义之举,变成全欧洲的包围网。

至于波兰和土耳其两国明明是敌人,为什么同时和匈牙利新教徒结盟,而且波兰还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国家.....只能说这就是欧洲政治的特色了。

对于卡尔来说,匈牙利实在是太过遥远,他不可能仅仅为了宗教信仰就去对抗奥地利,自然,肯定要和有利用价值的奥地利站在一起。

“我尊重皇帝陛下对匈牙利的完全的主权,至于波兰的事务,我无法决定,但我会写信给拉齐耶夫斯基主教,劝说他同奥地利达成协议,不干涉匈牙利事务。至于土耳其的事情........”

卡尔指了指东方。

“俄罗斯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只要学会欧洲军事技术,就会对整个欧洲产生威胁。要想将这头怪物关在牢笼中,就必须向土耳其人传播军事技术。当然,我派遣的军官只负责帮助土耳其人对抗俄罗斯人,不会帮助他们对抗皇帝陛下的。”

俄罗斯?这群野蛮的斯拉夫人能对欧洲产生什么威胁呢?

欧根这样想。

俄罗斯毕竟是奥地利对付奥斯曼帝国的盟友,就理论上而言,应该比瑞典更重要。

可奥地利宫廷的所有人都认为,相比瑞典这个强国的友谊,俄罗斯的友谊很重要吗?既然瑞典想对抗俄罗斯,就让他们对抗去吧。

所以欧根虽然对卡尔关于土耳其的答复很不满,却也没有当面挑明。

在瑞典奥地利两国联合阅兵结束后,瑞奥双方便签订了《博莱斯拉维采条约》。

除了规定萨克森的战后处置方案外,还有规定瑞典不得干涉匈牙利局势,在将来同法国的战争中,卡尔以波美拉尼亚和不莱梅公爵的身份派兵参战。

法国长远是瑞典的盟友,现在却也有遏制法国的必要。毕竟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太强大了,如果让其获得完整的西班牙帝国,整个欧洲都无法阻挡波旁王朝的扩张。

就卡尔自己的考量,假如历史没有因为蝴蝶效应产生变动,应该在布伦海姆战役后倒向法国一方。倒的太早,法国轻松占领了维也纳,那路易十四便不需要瑞典的友谊,就像路易十四曾经羞辱卡尔十一世那样,羞辱卡尔,也不是不可能。谁都知道法国人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