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躬耕布衣》:孔明降世 少才惊人
- 智圣诸葛亮(中国历代圣人传记丛书)
- 连富太
- 6508字
- 2025-02-08 16:41:29
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暮春的一个早上,地处齐鲁大地的琊郡阳都县境内,斜挂的月亮从东方天际渐露的鱼肚白色中悄悄隐去,稀疏的群星还在不甘寂寞地眨着眼睛。薄雾退开之际,朦胧的淡光下,远山、近水、村寨、城堡显出了清晰的轮廓……
孙家黄疃,这个阳都县的古老城堡,东临的沂河水淙淙流淌,西依的铁山露出青翠,北面的森林鸟语阵阵,南面的禾田摇首弄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像。
“哇……哇……”
几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催开了天宇间带着彩色的几道晨曦。
哭声告诉天地和亲朋四邻:一代伟人已降临人世,华夏大地增添了一名旷世奇才!
清脆嘹亮的婴啼声响彻厅堂,直冲云霄,刺破了幽冥的天色,给寨堡内的诸葛珪家带来了些许慌乱和一片欢乐。
侍女、仆人们出出进进,有的忙着照料产妇,有的慌着向主人报告喜讯。
寨子的南门里,有一处青砖蓝瓦的大宅院,前后三进,古朴宽敞。此时,在前院的客厅内,坐着一位身材高大、儒冠长衫、美髯飘胸、面目刚毅的中年人,他就是这一家的主人,现任泰山郡丞的诸葛珪,只见他时而蹙眉凝思,时而握拳欲捶,嘴里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声。
什么事使诸葛珪忧虑烦躁、坐卧不安呢?
他不是为妻子分娩之事而忧躁。诸葛珪的夫人章氏,出身在阳都县一个家道殷实的官宦之家。她姿容俊俏,秉性贤淑。夫妻俩和谐恩爱,情真意笃,已生下一子二女。日子过得顺心美满。
诸葛珪也不是为邻里琐事而发愁。城堡内数百户人家,平日里互相关照,情同手足。加之诸葛□在族中辈份和威望都很高,能仗义疏财,扶危济困,邻里关系一直处理得很好。
原来,诸葛珪是因为政事压积于心,引起了愤懑烦躁。
灵帝时期,由于朝廷腐败,官宦之间的争斗日趋激烈,捞钱太守众如牛毛,敛财王侯多如星斗,造成了国势飘摇,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逼上了造反的绝路。诸葛珪是个正直廉洁之人,因和新任太守的关系紧张,辞官归隐的打算不断在脑海中涌现,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了。
这时,六十多岁的老家人诸葛山从后院来到前厅,脸带喜色地说:
“老爷,辛酉年可是个好年。听说皇帝刚生了皇子刘协后来的汉献帝,老爷就得了二公子,这真是大福大吉呀!”
诸葛珪因陷在沉思中,诸葛山的话他竞然没有听清。“爹,爹,俺娘给俺又生了个弟弟!”
七岁的大儿子诸葛瑾兴冲冲地跑到面前来报喜,诸葛珪才从沉思中猛然醒过来。
“噢!”
诸葛珪应了一声,一丝喜悦涌上心头,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他拉着诸葛瑾的小手,疾步朝后院走去。
内室中,丫环婆子忙着收拾物品。章氏困倦地躺在床上,鬓发散乱地披在枕间。看到丈夫进屋,她深情地一笑,示意诸葛珪在床沿坐下。
“夫人受苦,夫人受苦了!”
诸葛珪柔声安慰妻子几句,从接生婆手中抱过孩子,仔细地端详起来。
儿子胖乎乎的,浓密漆黑的头发,白里透红的脸蛋,犹如粉砌玉琢一般,面孔方正,天庭饱满,两只眼睛不停地眨动,透出了一股机灵劲儿。襁褓之中,他的两条腿在使劲地伸动。“哇哇”的啼哭声非常宏亮。
诸葛珪越看越高兴,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转头对章氏说:“这孩子目瞳清荧,骨爽气俊,长的既像爹,又像娘,长大后一定是个有作为的人。”
章氏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她仰起脸对诸葛珪说:“老爷给儿子起个名字吧。”
是呀,该给儿子起名字了。诸葛珪是个饱学之士,边踱步边思索起来。透过窗孔向屋外望去,天空瓦蓝,天色大亮。院内老竹新篁,清爽怡。玫瑰吐秀,百鸟啁啾,空气中溶泛着翡翠异彩,给人一种心情旷达的感觉。诸葛珪看着看着,有了主见,他捋捋胡须,微笑着对夫人说道:“这孩子生在天亮之际,嗓音宏亮,就起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吧。”
“诸葛亮,字孔明,名字起的好,就这样定了吧。”
夫人觉得这个名字大气浑成,心中满意,于是点头同意。她从丈夫手中接过诸葛亮,轻放在被窝中。
家里添了人丁,算是一件喜事、大事。诸葛珪离开内室,来到神龛前。他点燃香烛,虔诚地叩了三个头,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儿子聪明健康、长大成才。尔后立起身来,眼睛盯着各辈祖先的牌位,念着上面的文字,想着久远的往事,心海中激起了层层浪花……
诸葛家原先并不姓诸葛,而是姓葛。相传诸葛氏的祖先,为徐州符离人葛婴。在反抗暴秦的斗争中,葛婴参加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克大泽乡和郸县后,由于他英勇善战、屡立奇功,奉命率东路军远征,一直打到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配合了陈胜、吴广的西征。在东城,葛婴为使义军更有号召力,拥立破落贵族襄强为楚王,派兵四处扩展地盘。后来闻悉陈胜自立为王,赶紧杀死襄强,返回陈县奏报。谁知陈胜却恼怒在心,不由分说,就将葛婴推出斩首。此举不仅给义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葛氏后代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刘氏得天下后,念及葛婴功劳,汉文帝追封其子孙为诸县侯,并因以为氏。有一年,诸县发生了多年不遇的旱灾,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流离失所,葛氏全家被迫从诸县迁到了阳都县。因该县原有姓葛的大户人家,为了有所区别,时人即把诸县葛氏称为诸葛氏。
西汉后期,诸葛氏的祖先又出了一位有名人物,他的名字叫诸葛丰,字少季,汉元帝刘奭时曾担任司隶校尉(负责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的行政长官)。诸葛丰为官刚直不阿,断狱明察秋毫,敢于查处达官贵人的不法行为,因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和皇亲国戚。元帝有个宠臣许章,骄横不法,纵容门客杀人,诸葛丰准备弹劾他。有一天在路上相遇,诸葛丰想就地逮捕许章,许章却驱车逃进了皇宫。他一再上奏元帝,请求惩治许章,结果却触怒皇上,自已反被削职为民,归隐阳都。深重的打击使诸葛丰愤然成疾,卧病在床,但他爱国爱民之志并未改变。弥留之际,诸葛丰立遗嘱告诫后世子孙:“建大功于天下,不以私害法。”
日月轮换,星转斗移。诸葛氏传到了诸葛珪这一代。他当上了泰山郡的郡丞,协助太守掌管行政、司法等事宜。在别人眼里,这是个肥缺、美差,但诸葛□却牢记祖先教诲,忠于职守,从不贪脏枉法,昭雪了不少冤案,深得百姓拥护,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尽管当了多年的官吏,家中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在泰山任上,诸葛珪和现任郡守王禄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王禄的官职是掏两千万钱买来的,他虽然对治国兴邦之道一窍不通,但对百姓却如狼似虎,敲骨吸髓。诸葛□当然不会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因此每每遭到斥责、排挤。前些天为搜刮民财扩建东岳庙之事,他同太守争辨了几句,结果被王禄拍案骂退。诸葛□回家对夫人谈起准备辞官务农之事,章氏没有明确反对,婉言劝阻道:“朝纲败坏,少数人无力回天。惹恼了太守,今后的处境更难。为了孩子们,你就忍气混日子吧。”
“君子独处,守正不阿。”想到这些,诸葛仍决心按照自已的意愿行事,同奸邪势力作争斗。
“哥,恭贺你又得一子。”
进屋说话的是位年近四旬的中年人,魁梧的身材,四方脸宠,眉如笔画,眼如星光,说出话来声音宏亮,颏下飘拂着五缕长须,步态稳健,显得气度不凡。他就是诸葛珪的弟弟诸葛玄,带着夫人王氏过来看望。弟兄们还未说上几句话,胖婶、六伯、二牛、老坚等族人、邻居也来贺喜,客厅里顿时热闹非凡。
诸葛珪和众人打过招呼后,走进内屋,抱出诸葛亮让亲朋观看。
“此子眉清目秀,长大后一定是个有福之人!”“说不定呀,还能当上宰相!”
听到大伙的赞美之词,诸葛珪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按照当地风俗,满月待过米面客后,诸葛珪又回到泰安任上去了。北风烈烈,雨雪霏霏。傲然挺立的梅花再变盛开怒放,红白相映,清香扑鼻,不仅把村寨院落点缀得绚丽多姿,也预示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春的到来。
诸葛亮,已从一个咿呀学语的稚子长成了珠玑满腹的早慧奇童。三岁时,他已认识数百个字,四岁便能诵读诗文。五岁时,父母把他送到官办的文学馆读书。
由于诸葛亮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业上进步很快。师长讲课时,他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力求弄懂弄通,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有几次,他就历朝名士施展文韬武略、智谋兴邦等事例,提出一些问题,竟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语。不仅如此,诸葛亮自幼才华过人,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他曾从老师处借来一本《晏子春秋》,只读一遍,就能背诵如流,一时间在学馆中传为美谈。
学堂内有个老学究,喜欢下棋,在阳都很有名气。听说诸葛亮精通棋艺,老先生特地把他叫到屋中对奕,结果一胜四负,白发人败在幼童之手,使人惊叹不已。
汪家庄有位亲戚,想造条大船出外做生意,但计算不出造船需要多少材料。亲戚来向诸葛珪请教,诸葛珪回答不出,在一旁的诸葛亮却说:“可以先造条小船,计算好材料数量。再看看要造的那条大船相当于小船的多少倍,大船所需材料的数量也就计算出来了。”按照诸葛亮的办法去做,船很快造成了。
学馆里面,有个叫朱波的学童,依仗其父是本县的县丞,骄横不法,浪荡成性,经常欺侮同班其他学童。如逼着高家黄疃的高文从他跨下钻过,当马在院子里骑走。任家庄的任九胜为人憨厚,朱波逼着他剃光了脑袋,用毛笔在头上练习写字,还不准九胜哭叫。朱波还把恶作剧闹到老师身上。一次趁先生不在课堂之际,他偷偷在老师喝的茶水里兑上硝土,结果使老师害了一场大病。对于朱波的所做所为,大家都非常气愤,背地里喊他“小霸王”。诸葛亮则不惧怕朱波,经常直言斥责他的恶行。朱波因为诸葛□比自已父亲的官大一级,惮忌诸葛亮,不敢在他面前放肆。有一次,朱波又无故毒打了一名学童,诸葛亮和几位小伙伴一商量,用计先支走他的家丁,在放学的路上,任九胜以回村拿花生吃为诱饵,把朱波骗到荒郊野外,在历数其恶行后,众人拳打脚踢,把朱波狠揍了一顿。临了,还把其裤子脱下来,套在他头上,双手捆着,弄成了“老头看瓜”。从那以后,朱波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主持正义的诸葛亮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少年朋友,大伙儿亲切地叫他“亮哥”,学馆里的教学秩序也相应地好了起来。
诸葛珪尽管远在泰安做官,仍非常关心子女们的学习和生活,不时托人捎回书籍让他们阅读,每次回家都提出问题对孩子们考问,诸葛亮回答的最好,常得到父亲的称赞。
平时,诸葛亮和哥哥诸葛瑾、大姐诸葛云、二姐诸葛敏一道,钻研学问,料理家务,照顾好年幼的弟弟诸葛均。闲暇时间,他总爱一个人呆在书房里,诵史读文,写诗作画,从不浪费一点时间。
一次,叔父诸葛玄对两个侄儿进行考问。老大诸葛瑾对《尚书》、《左传》等有一定的见解,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感兴趣,诸葛亮则喜欢钻研治国权谋方面的书籍,有问必答。诸葛玄感慨地说:“老二将来要成为一个治世的能臣。”
母亲章氏也经常给诸葛亮讲经史、传记,讲兵法、医学,传授给他琴技、棋艺,使诸葛亮博学多才,夙慧早熟。特别是她讲的历代名人自强不息、发奋攻读、建功立业、造福于民的故事,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诸葛亮的心,鼓舞他不断上进,立志在滚滚红尘、茫茫大千世界中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七岁那年,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舅父章林的带领下,登上了东岳泰山,游览了天街、瞻鲁台、日观峰和玉皇顶等名胜古迹,壮观的风景使他心旷神怡、豪气干云,脑子里涌动着建功立业的愿望。在岱庙的汉柏院内,诸葛亮看到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东封泰山时所植的五棵柏树,老枝杈丫,苍劲峭拔,巍然挺立于天地间,他脱口说道:“我长大后一定要像参天的汉柏将军那样,做汉室的栋梁之材!”
“好,好,侄儿、甥儿有志气!”诸葛玄和章林齐声称赞。也就在这一年,厄运降临到诸葛家。
此时,神州大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呼喊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义军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城镇和地主坞堡,把粮食分给灾民,一时间,群起响应的人越来越多,连京城洛阳也为之震动。
这年夏天,黄巾军一万多人奉张角之命进入阳都县。每到一地,打官府,抢官粮,活捉当地的最高长官处以极刑。黄疃县令没有满足义军的要求,双方在阳都县境内展开了激战。由于力量悬殊,官军吃了败仗,义军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义军走后,土匪无赖趁机而动,打家劫舍为害乡里。有个叫褚飞虎的人带领一帮匪徒打进了孙家黄疃,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很多人家都遭了难,诸葛亮家的房屋也被烧了几间。学堂上不成课了,先生们纷纷逃难出走,诸葛亮只得辍学回到家中。
此时,一家人正在院内忙碌着。
大姐诸葛云把诸葛亮手中的物品接过,关切地问:“弟弟,上不成学了?”
“嗯,我辍学了。”
“外面的形势吃紧,你也帮大家挖地洞吧。”“挖地洞干嘛?”“藏身。”“这并不是个好办法。”诸葛亮不情愿地帮助家人挖起地洞来。
这一天,父亲诸葛珪回家来了,浑身是伤,铁青着脸,谁问话也不愿搭理。诸葛亮悄悄地问母亲:“娘,俺爹这是咋了?”
“得罪了郡守,被罢去郡丞职务。”“哦。”
诸葛亮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几年来,泰山郡的郡守换了三任,一个比一个贪婪无厌,暴戾恣睢。开始时,他们要利用诸葛珪熟悉民情,安抚民众,一旦站稳脚根,就荒淫奢侈,聚敛钱财,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已。诸葛珪身洁是济,忧国忧民,不肯同贪官污吏合作,而在这个沉滓泛起、群丑登台的混浊世界中,少数清官是无法同邪恶势力抗衡的。就拿太守王禄来说吧,他曾一度失官,因九姨太碧莲长得如花似玉,风流多情,王禄忍痛把她送给州刺史做妾,博得了上司青睐,又换来一顶绿帽子和官帽子,重新到泰安来做官。黄巾军主力转移后,王禄纵兵掳掠,残害百姓,滥杀无辜,中饱私囊,引起了诸葛珪的无限愤慨。他表面曲意奉承,暗中却故意作梗、坏其要事。如一天王禄在奉高、弗县抢了四十多名民女,挑选有姿色者肆意奸淫,还杀死了十多名不从和反抗者。诸葛当面劝阻,私开囚室,放跑了六个姑娘,使王禄大为不满,恼怒在心。他趁朝廷使者来泰安挑驴,供皇帝玩乐之际,派诸葛珪承办此事,暗中却买通宦官,挑了一头病驴充数。到京城后事情暴露,皇帝恼怒,免去了诸葛珪的官职,令王禄将其毒打一顿,驱逐回家。王禄公报私仇,终于如愿。
诸葛珪回乡的消息传开后,乡亲们都非常同情他,纷纷拿着鸡蛋、红枣、米面登门来看望。由于章氏的精心护理,诸葛珪的病情很快得以康复,话语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是一个月华如银、树影摇曳的夜晚,堡内几十名长者聚集在诸葛□家,商议护卫家园之事。近一阶段,阳都县境内遭了水灾,庄稼歉收,饥民流窜,铤而走险,烧杀抢掠的事情时有发生,必须抓紧自卫,以防不测。商议的结果,大家共同推举诸葛珪、诸葛玄主持寨务。一方面,家家户户出钱出人,修复和加固寨墙城堡,组织人守夜值更:另一方面,由诸葛珪重返泰山,礼聘挚友、武术教头南山雁来孙家黄疃,设帐收徒,教习寨内年轻人练拳习武。
开始修复城堡、寨墙了,男女老少齐动手,砌砖垒石,挑土挖泥,忙个不停。诸葛亮也和弟弟诸葛均一道,有时用竹篮抬运泥土上寨墙,有时则送开水给大伙儿解渴。当听到人们的赞誉声时,小哥俩越干越有劲。十几天功夫,高大的寨墙、城堡已加固修好,成了护卫村民家院的重要屏障。
朝霞晚辉,裹染着寨中的打谷场、练兵场;龙腾虎跃,城堡内到处生机勃勃。在南山雁的指点下,诸葛珪的本家侄子诸葛子青、诸葛青云、诸葛强、诸葛庆、诸葛宽等三十多人,学会了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成了护寨卫家的得力人员。
在一个冷月洒地、雪堆寨墙的早春夜晚,城堡外来了一百多名强人,手持刀矛,杀气腾腾,他们点燃火把,搬来云梯,围着寨墙,大嚷大叫。为首的一个黑胖子大声吼道:“寨内的人听清楚了,赶快送米、送钱、送女人来犒赏,如若不然,到处攻进寨内,老少齐杀,玉石俱焚!”
喊声和锣声震醒了全寨的父老乡亲,他们手持刀枪棍棒,纷纷登上寨墙守卫。
诸葛亮也被惊醒了,他一骨碌爬起来,跟着大家登上了城堡。
站在城楼上,借着火光望去,诸葛亮看到寨东边的强人尽管高声吆喝,却器械不整,老弱病残者居多,迟迟没有发动进攻。他陡然想起一月前读过的一本兵书,忙提醒父亲说:“爹,黑夜之间,很难出兵交战。匪徒众多,防守千万不可疏忽。敌人的迹像可疑,我们要像兵书上所说,谨防‘坤下兑上之像’,防止敌人的声东击西之计。”
“对,对!”
听了诸葛亮这番话,诸葛珪、诸葛玄连连点头称是。急忙集中精壮男丁,赶赴西门御敌。果然,几十个彪形大汉正在架梯攀墙,准备偷袭。诸葛珪下令人丁呐喊,推下滚石擂石,乱箭齐发,射向敌人。寨墙外很快撂倒了十几具尸体。余下的强人一看寨内有备,知道捞不着便宜,纷纷撤走,东门外的喊声也渐渐消失。
诸葛珪、诸葛玄看到诸葛亮小小年纪便颇有心计,当着众人的面把他夸赞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