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龟甲兽骨文”等,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作为目前所见的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在文字的结构、文字的书写布局等方面已经体现出中国书法的审美特点。
甲骨文的发现与最初研究成果
清代末期,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百姓经常能从地里挖到一种叫“龙骨”的东西,作为中药卖到中药店。这所谓的“龙骨”其实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动物骨骼,主要是龟壳和牛的肩胛骨。如果细心一点,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龙骨”上面有细小的刀刻痕迹。药店负责收购药材的伙计会把刻有刀痕的“龙骨”的价格压低,来卖“龙骨”的百姓就会把上面的刻痕刮掉再来出售,或者直接把有刻痕的骨片砸碎了扔到地里。也有走乡串户的郎中将“龙骨”磨锉成粉末,充当“刀伤药”敷在伤口上。
1899年秋天,清朝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患了疟疾,他发现家人从药铺买来的中药中,“龙骨”这味药的一些骨片上刻着像是有规律的一些线条符号。出于文化人的敏感,他认为此物绝不是百姓口中所谓的“龙骨”,而是上面刻画着特殊内容的龟甲兽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确认“龙骨”上刻的应是相当古老的文字,比当时书家所掌握的秦代小篆要早,甚至比时代更早的金文出现的时间还要早。王懿荣一方面着手研究上面的刻字,一方面购买更多的“龙骨”。因为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并研究甲骨文字的人,所以后人将他誉为“甲骨文之父”。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王懿荣搜购到1500多片甲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懿荣自尽殉国。两年后,他的家人变卖家藏文物偿还债务,将其所藏甲骨中的大部分转售给了他生前的好友——著名学者、小说家刘鹗。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是清末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得到王懿荣所藏的甲骨后,又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刻字的甲骨。他委托古董商人奔走齐、鲁、赵、魏等地购得3000多片,又通过朋友的渠道购得个人收藏的300多片,还派儿子刘大绅到河南收购到1000多片。几年时间,他收藏的甲骨总数达到5000多片,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如果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那么,刘鹗则是对甲骨文进行具体研究的第一人。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辨识出40多个字,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后人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他将字迹清晰的甲骨文字编辑成《铁云藏龟》一书印行,这是有关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在甲骨文发现之后,一百多年以来,在河南安阳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在河南其他地区及陕西也有甲骨出土,年代从商晚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书法的特点
虽然甲骨文字主要由锲刻而成,但它在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结体、用笔、章法方面,已经具备了系统的整体特点,字的结构也能够符合后人主要根据小篆而研究得出的汉字“六书”原则。由于甲骨文处于汉字的萌芽阶段,所以原始图画文字特别是象形的意味比较明显。
用于锲刻甲骨文的龟甲和兽骨质地坚韧,用刀在上面刻画,直线比曲线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曲线则多由短直线连接而成。考古还发现,有的甲骨文在刀刻之前,先用红色或黑色墨笔“写”出底稿,然后再进行锲刻。
甲骨文书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直线为主,笔画粗细较为均等,横、竖、斜等长短不一的笔画在下刀用力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笔画两端尖细的情况。甲骨文整体上显得瘦硬、挺拔,保存完好者尤其显得清爽、利落。
第二,字形以长方为主,同一个字在不同的骨片中,个别部首的位置会有所不同,这说明当时的文字系统尚未完全定型。
第三,偶尔出现曲线笔画,增添了字态的动感。
第四,同一骨片上的文字,由于笔画数量不同,书刻者会顺其自然地安排字的大小和位置,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参差错落。
作为书法,甲骨文的表现特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随着其应用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讲究,甲骨文从最初的简朴而浑厚,逐渐变得工整、雅致、秀美。
甲骨文给后世的书法和篆刻留下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稳健、匀称、平衡的结体方式,章法的错落避让,刀砍斧剁般的力度感,细笔如刀锋,粗笔如虬龙,等等。可以说,后世书法的所有艺术特征,在甲骨文中都已初露端倪。
学者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方案,其中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是董作宾依据商王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与此相对应的书法风格划分,分别为“雄伟期”“谨饬期”“颓靡期”“劲峭期”“严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