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夜枭”成功,暗潮
- 挖矿太阳系,从奥陌陌开始
- 自由分子
- 3766字
- 2025-03-24 16:00:01
蓝星就这么大,摆在明面上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真正隐藏起来的,像“云霄”空间站和“玄鸟”穿梭机也是早晚会被发现的。
于洋和府院这边都做好了心里准备,只是希望这一天晚一些来到,让自己这边需要再准备准备。
等手里的底牌再增加一些,等那些杀手锏造好,到那时候就彻底无惧漂亮国这些小霸王,做什么事都不需要再遮遮掩掩。
混沌研究院在黑洲矿山下的10号秘密研发基地,自从第一代“夜枭”原型机研制成功,一共造了两架原型机,后来又造了两架技术验证机,花费了差不多200亿元夏币。
经过一年来的秘密测试,“夜枭”空天战机的技术和性能已经基本稳定,得亏黑洲那边相对落后,没有太发达的国家,即使是漂亮国在黑洲的军事设施也没有发现“夜枭”的存在。
接下来就可以定型量产,于洋计划第一批制造14架,主要是价格太贵,比“玄鸟”穿梭机还贵。
“夜枭”空天战机上的技术大部分都和“玄鸟”一样,但是体型比玄鸟小太多,很多设备都得进行压缩,还不能降低性能。
“玄鸟”穿梭机那么大体型才100亿元夏币一架(第一批110亿一架,第二批100亿一架,造的多就便宜些),而只有“玄鸟”体积45%大小的“夜枭”就达到90亿元夏币一架的造价,饶是财大气粗的于洋,目前也只舍得造10架。
于洋自己留一架,混沌研究院留一架,集团安全部特殊任务小组和海外防务公司特殊任务小组共用剩余的那12架,用来执行秘密任务。
于洋一贯奉行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的行事原则,给特殊任务小组留的12架“夜枭”空天战机也只是维护一元科技集团在海外的利益。
不怕明面上的麻烦,就怕某些不怀好意的公司或者黑暗组织下黑手。
对于洋来说,海外那些资产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都可以随时舍弃,重要的是自己公司的员工,弄了这么多措施,也是为了保护他们。
“夜枭”空天战机目前只有两种隐身方式,一个是光学隐身涂层,一个是雷达波吸收涂层。
于洋还设想的第三种隐身方式,利用离子发生器,在飞行器的机身周围形成一层等离子体,达到光学和电磁波同时“隐身”的效果,最终还能作为能量护盾使用。
不过这种技术在整个混沌研究院也只是起步阶段,于洋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在重生之前的时代也只是一种试验型技术,还不成熟。
预计到第二代的“夜枭”型空天战机时候,差不多应该能研发成功,技术的研发思路是有了,就是不停的去计算,实验。
刚好,混沌研究院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有量子计算机,有超算,有人工智能,有虚拟实验室,于洋相信很快就能见到这项技术实际应用起来。
现在“夜枭”在大气层内的航程只有15000公里左右,使用的还是航空燃油,虽然发动机的性能做了优化,但是一时半会很难再有突破。
除非使用原子反应堆或者纯电力驱动,现在研究院发动机项目组正在研发的电推发动机,推力还是太小,暂时无法应用在空天战机这些飞行器上。
于洋也不着急,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第一代“夜枭”空天战机试验性质居多,设想的技术在下一代上差不多都能实现。
这第一代的“夜枭”空天战机上还装备有微波接收器,可以接收来自地面、空中、太空的微波能量,转化为电能,在大气层以外飞行时,使用电能驱动离子发动机。
“太阳花”太空发电站隐藏的功能就是为在太空中的飞行器、航天器无线充电。
8架“夜枭”空天战机主体在矿山基地进行总装,30%左右的零部件也在这里制造,其余70%的零部件由一元科技集团旗下各个工厂制造,还有6架安排在印岛国的海岛秘密基地制造。
这些工厂平时也是给天鹏航空负责制造零部件的,多制造一些谁也看不出来。
以一元科技集团的制造能力,制造加上运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总装是细活,比较慢一些。
毕竟10号黑洲矿山基地只是个研发基地,不是专业的制造工厂,没有普通工人,都是基地的工程师和工业机器人在干活,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平时给集团旗下的海外防务公司提供的特种装备,虽然都是在这里制造的,但因为需求量不大,所以也没有建造大规模的工厂。
主要也是大规模的武器制造工厂有暴露的风险,况且于洋也不靠倒卖武器赚钱,哪有高科技赚钱,风险还低。
蓝星上排名前十的武器公司,都是各个强国在背后撑腰,于洋也不想再随意树敌,毕竟暗中的有敌意的人已经够多了,虽然不怕,但是不胜其烦。
……
自从“捕鱼计划”第二阶段实施成功之后,于洋就一心扑在天空之上,地面上的事情很少操心。
王馨也慢慢熟悉集团的全部业务,郑岩也还没有退居二线,能从旁提点一些。
只要一元科技集团还是按照于洋制定的大方向发展,过程和细节由实际干活的这些高管们掌握,于洋也不是很在意。
一元科技集团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监测措施,老板又大方,一般情况下也没出过大乱子。
到今年底,混沌研究院规划在夏国内的9座甲级综合研发基地(含高级别理化生实验室P4级),海外的2座甲级研发基地已全部建成。
还有已建成夏国内的10座甲级研发中心,20座乙级研发中心,9座单独的甲级实验室(理化生各3座,P3/P4级),12座乙级实验室(理化生各4座,P2/P3级),8座甲级航空航天试验场。
海外马甲公司建立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也多达30个,分布在蓝星十来个国家和地区。
而分布在各个子公司的初级研发人员15万人,在各个研发基地、中心、实验室的中级、高级研发人员也达到了10万人。
集团旗下工厂里还有9万技术工人,其中达到工程师级别的就占了30%左右,中级工、高级工约占60%,初级工不到10%。
其他的行政、后勤、业务、安保等岗位员工3万人,服务业的正式加非正式员工70万人(快递员占了40万),海外员工10万人。
一元科技集团每年给员工们发的工资奖金分红,都超过了3000亿元夏币,这一数字随着集团员工增加,营收增加而不断增加。
……
因为重生和蝴蝶效应的缘故,于洋也不确定一些不好的事情会不会再次发生,起码现在的时间线已经改变。
现在蓝星上的未来依然充满了未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已经脱离了于洋的记忆。
但是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于洋在成立女娲集团之初,就着手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化生监测机制,防止那些威胁生命安全的病毒的再次爆发。
上一世于洋也被传染过,浑身难受,幸亏当时自己所在的那家漂亮国实验室有特效药,一针就见效,一天就恢复如初。
只是当时于洋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想来,刚出现病毒就有特效药,里面肯定有猫腻。
但是即便于洋两世人生,对生物学方面的技术都是知之甚少,现在手里也没有样本,只能提前布局,等病毒出现之后快速研究,快速扑灭。
有的事情是固定的时间,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的,所以有关联的一些事情也必然可能会发生。
就如那句老话,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上一世的病毒还是出现了,虽然时间和地点有些偏差,但终究还是来了。
因为有着研发基地和大量一元科技集团产业的缘故,也建立了一座附属医院。
之前说过,集团旗下所有的产业,所有的员工都和人工智能“白泽”关联着,可以说任何的一举一动都在“白泽”注视下,只是不为人知罢了。
11月,“白泽”监测到集团附属医院,化验室中一份分析样本出现了异常,样本中包含一种数据库从来没有记录过的病毒……
这一状况和于洋在系统中设置的条件高度重合,所以触发了预警,“白泽”第一时间向于洋进行了汇报。
此时的于洋正在西北的航天基地,接到“白泽”的通知,也是立即下达了进一步核实的指令。
同时启动集团内部曾经演练过的防化生紧急预案,当然,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这都是秘密进行的。
首先就是把目前唯一的这一份样本,紧急送往了研发基地的P4级生物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分析。
“白泽”直接锁定了这份样本的来源,是一名今天刚来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医院接到集团通知,到护士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输液大厅打着点滴,整个过程才过去10分钟。
好消息是今天来门诊打点滴的患者不多,毕竟这座附属医院才新建一年多,没什么名气,除了集团员工就是附近的居民来看病,其他人甚至都没听说过。
这个患者也是集团职工的家属,这样沟通起来又方便一些,医院接到通知的医护人员,以他的化验结果有些异常为理由,又采集了一次样本。
全院所有人,包括接触过他的医护和在同一输液大厅打点滴的患者,也都重新采集了一次样本,看看是否能多分析出来一些数据。
医院的中央空调开启了防化生模式,对空气进行净化消毒,今天产生的所有垃圾都单独销毁,医护人员全部拿出集团配发又从未使用过的一种高级防护面罩。
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全院医护加上病人两百多份样本采集完成,被专车转运到了研发基地的生物实验室。
有些打完点滴或者来检查身体的人,完事他们就要离开医院,但是在化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还不能让他们走出医院,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为了不让这些人起疑心,医院这边也是费尽心思,集团旗下的员工或者家属好安排,“白泽”已经通过内部系统通知到他们,让他们配合医院。
只是在医院看病的那些附近的居民就比较麻烦,为了留住他们,医院又是向他们提供免费早餐,又是填表给免费体检,搞的他们一头雾水,不过有这便宜不占白不占。
一番安排下来,总算是把所有人留了下来,这时除了医院的几位高层之外,其他医护人员也是不明所以,好在有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前也进行过防化生演练,他们都猜到了一些,没出现什么乱子。
专业的实验室干活也是利索,两百多份样本,不到半个小时就分析了两遍,最终确定除了最初那个人,暂时没有其他人被传染这种未知的病毒。
而计算机渲染出来的病毒形态也和上一世于洋在新闻上见到的相差无几,得到这个结果之后,于洋一直沉着的心算是放下了一半。
坏消息是终于确定就是上一世的那个病毒,好的消息是还没有扩散,就有机会阻断这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