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登楼,揭榜

次日晌午,天大晴。

天光大亮,积雪消融,正是登高望远的好时候。

一众慕名而来的外地文人囿于连日的暴雪只能蜗居客栈,也趁着今日纷纷离了房间,

天一刚亮便已然争先恐后地便登上了岳阳楼底,对着眼前的大好景色一展心中积攒已久的诗情。

这一日,即便是深居府邸久未露面的郡守江临鹤也特意于黄鹤楼顶摆下丰盛宴席,但凡是所提之诗能入得其眼,纵是最终不能被采纳,也会第一时间被邀请入得宴席之上,成为郡守的座上嘉宾。

摆出此等姿态,足以可见这江南第一楼在这位江郡守心中的有着何其重要的地位。

其实自打那征集令颁布起,黄鹤楼相关的诗歌便络绎不绝地送到江临鹤手中。

此中虽也不乏质量上乘之佳作,可落在这位郡守眼中,却总是感觉缺了些什么。

这些诗篇虽各有亮点,可与黄鹤楼一搭起来,或大气却乏意境,或工笔有余却气魄不足。

万千诗篇中,惟独欠缺那么一篇可以一锤定音的旷世之作。

或是冥冥之中自有的感应,一连七日连天大雪之后,这位郡守望着眼前的晴空心中突有所感:

或许,自己苦苦追求的能够配得上江南第一楼的绝篇便会于今日现世。

如此,终日烦劳于案牍之间的郡守难得的偷得半日空闲,携官邸中一众文职眷属置酒于黄鹤楼顶层高台之上。

天朗气清,晴空万里,把酒临风,当是别有一般风味。

当是时,推杯换盏之间,新的咏叹诗篇雪花一般送到这位郡守的桌案之上。

每一篇诗文都是由郡守亲自过目,而后便由座下一众宾客逐一审阅。

“大人,我吾等一致认为看这个署名‘龙川公’的诗篇颇为出彩,辞藻华丽,对句工整,颇有意蕴,当暂列今朝头名。”

一轮完毕,郡守座下一同知将挑选出来的诗篇递到郡守面前。

江临鹤接过诗篇一番浏览,简单思忖之后,也是点头应答道:

“可。将这一诗篇悬于诗壁之上,请这位‘龙川公’请上席来。”

……

……

当发觉楼顶诗壁悬挂新诗之时,汹涌的人潮瞬间沸腾了。

郡守口中的诗壁,顾名思义,便是专门于黄鹤楼顶专门空出一块墙壁,将公认的当日第一诗篇悬于其上。

这一篇章除开是供游人欣赏之外,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实也是为这个诗歌的质量做一个标杆。

但凡诗壁之上悬了新的诗篇,后续想要提示,便需要在诗壁旁当众题诗。

每写一句,便向所有人传一句。

整个过程颇有文人间隔空打擂台之感。

而眼下所挂之篇以“送别”为切入点,情感虽小却是以小见大。

以一叶扁舟衬托出整个天地之辽阔,意境悠远开阔,当属难得佳品。

此篇一出,那些个还未递交作品的文人绝大多数都望此文而却步。

毕竟这个时候选择递交诗篇,便是要公认在众目睽睽之下与这首诗逐句对比。

若是笔力不足,此等行为无异于对自己作品的公开处刑。

如此,之前还对自己作品信心满满的文人也在这诗篇之前踌躇不前。

一时间,刚刚还人声鼎沸的黄鹤楼渐渐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面色复杂地盯着这悬挂的于诗壁之上的诗篇,都期待着会不会有一个人能够迈出挑战的第一步。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

也许是有感于这诗篇太过强劲的压迫感,整整一个时辰过去,依旧没有任何一首新的诗歌再递交上去。

此等情况,却是往日间极其少见的。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之间相轻亦是常态。

往日里,任凭这诗壁上的诗如此惊艳,总是有人会按捺不住好胜之心上去争上一争。

可这一次,这样的情况却是再也没有出现。能够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眼前诗篇的质量已让在场文人发自内心的感到自愧不如。

就在众人都以为今日便会以这首诗落下帷幕的之时……

拥挤的人群中,不知怎的出来一个少年人。

少年人体型修长,貌容清秀,一席胜雪的白衣之外是一身飘逸的貂皮大氅。

这个时候还能敢于站出来的,除了苏皓还能是谁。

所有人脸上露出诧异神色。

少年人虽然相貌俊美,神采异常可看面相却实在是过于年轻。

这般年纪又如何能,写出兼顾文采气势的隽永篇章。

在众人既诧异又期待的眼神中,苏皓笑着拿起诗壁旁的毛笔,挥笔在旁白纸上写下第一句诗来。

伴随着首句第一个字落下,这完整的句子也第一时间被送到了郡守江临鹤等一众官员的案头之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意境倒是开阔,只是此诗明显不合格律。既是律诗,平仄对仗都不符合规矩。创作者虽有诗情,但在诗歌一道,仅是初学者水平。

此句一出,后续篇章怕是很难有所期待。”

其中一官僚率先出言点评道。

“朱兄所言不错,不仅如此,此诗居然在同一句中连用了两个‘黄鹤’,这确是初学者都未必会犯的大忌讳啊!”

另一位官员出言附和道。

“听下人说此作者看上去尚不足二十岁,此举勇气虽然可嘉,可论质量,怕不是终无法与上篇相比啊。

我且提议待他将诗篇完成,倒也不妨讲他一并请来,在坐诸位若是有意可多授予一番技艺,也算是成就一番佳话啊。”

第三位官员顺着两人的话做了最后的补充。

言语落下,在场众人闻言也是微微点头。

显然,这几人的话语明显是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之上。

律诗创作首先便是重格律,若是基本格式没有遵从,又如何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之来。

这便是所有文人最为基本的共识。

在一众赞同声中,于首座的江郡守却只是面含微笑,对底下人的评论不置可否。

就在这一众看衰声中,少年人的第二句诗也已然送到了众人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