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封侯
- 穿越贞观末年,从自救开始
- 钟丘捷
- 2075字
- 2024-11-16 21:46:37
李治在北苑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早有人向各方报信。
他回到甘露殿不久,长孙无忌、张行成等几个宰相,还有后宫的王皇后、郑贵妃、杨德妃、萧淑妃等等,都相继赶到甘露殿。
王皇后和萧淑妃一见面就吵架,李治实在闹心,立马以要和诸位宰相商议国事为名,把她们都赶回后宫去。
长孙无忌劝谏道:“陛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况乎天子!还望陛下要以宗庙社稷为念,以后不可再如此涉险了!”
“舅父教训的是,朕记下了!”李治依旧心有余悸。看来以后再要和李义匡说点私密的事情,还是在海池安全。
“陛下从谏如流,乃天下之幸也!”
李治说道:“舅父,诸位爱卿!今天若非千牛备身李义匡舍命救驾,朕这条命恐怕就要留在北苑了。李义匡今天立有大功,对李义匡的封赏,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长孙无忌深恨李义匡,立刻就反驳道:“陛下,李义匡身为千牛备身,护驾只是本职而已。何况陛下如此信任李义匡,仅以他护卫左右。然李义匡却有负圣恩,尸位素餐,未能及时发现野豕,致使陛下深陷险境,受了惊吓。不仅无功,反而有过!臣以为,不但不能对李义匡封赏,还要将其贬谪,以儆效尤!”
李治顿时脸色阴沉下来。
这一年以来,李义匡隐于幕后,为他立下汗马功劳,李治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对他封赏,只能把这些功劳先记在心里。
今天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救驾的封赏理由,李治还准备把李义匡之前立下功劳的封赏在今天一并补上。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对李义匡的赏赐还关系到武媚娘的安顿,岂容被别人破坏。
没想到长孙无忌又跑出来跟他唱反调。
这让李治又回想起前几个月那件事。杨弘礼从西域班师回朝后,李治正要重用他,就是被长孙无忌以同样的理由贬出了朝堂。
此一时,彼一时。李治现在在政事堂里的势力已经压过了长孙无忌,他不会坐视李义匡像前几个月的杨弘礼那样受委屈。
李治放在几案下面的双手紧紧攥住,下了一个决心。
既然长孙无忌在今天早朝上借用李泰来警示他,那他今天就要让长孙无忌意识到,他才是大唐的天子。
于是,李治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冷声道:“朕以为舅父此言差矣!将士用命,朕不吝封赏,才是亘古之理。朕早就听说,之前杨弘礼被贬后,已经有很多西域回来的将士忿忿不平,私下为杨弘礼鸣冤。
如果刻薄寡恩,对李义匡不赏反罚,将来朕再有危险,还有何人会舍命救驾?长此以往,将士离心,江山社稷必有累卵之危!
舅父莫非因为韩瑗之事对李义匡生有间隙?韩瑗是朕要贬的,与李义匡何干!”
长孙无忌胖乎乎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他没想到李治今天会这么不给他面子,直言不讳地点出韩瑗之事,让他下不来台。
高季辅看到李治如此不留情面地教训长孙无忌,也立刻站出来支持李治,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古来就有千金市骨的故事,太尉难道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
李治笑道:“不错,千金市骨,只有重赏李义匡,将来朕再有急难之日,才会涌现出更多不畏死的李义匡!
高卿家,你记得李义匡是哪里人吗?”
“回陛下,李义匡贯洺州武安县。”高季辅百官百晓生的功能再次上线。
“好!”李治眼睛在李乾祐和柳奭身上来回看了看,最后目光落在柳奭身上,说道:“柳卿家,你来拟诏。李义匡救驾有功,朕封他为武安县开国侯。”
“这……”柳奭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看着李治和高季辅一唱一和,把他弄得哑口无言,只能轻轻点了点头。
柳奭才拱手道:“遵旨!”
李治乘胜追击,又说道:“通过今天这件事,朕也意识到从前对杨弘礼的处置太过了。朕欲起复杨弘礼,擢其做胜州都督,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高季辅首先附和道。
张行成、李乾祐、孙伏伽也相继表示赞同。
“舅父,你的意见呢?”
长孙无忌这时候也已经恢复了标志性的笑容,拱手道:“陛下教训之后,臣也认识到错误了!起复杨弘礼,臣没有意见!”
李治暗骂一声老狐狸,笑道:“舅父能够理解朕,那朕就放心了!刚才朕的话有些重,还望舅父不要放在心上!”
“臣不敢!”
李治接着又道:“对了,还有一件事情。张士贵都督茂州之后,北门右屯营一直由程知节暂时节制。安西都护李君羡是北门禁军的老人了,朕打算召李君羡回朝,迁右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右屯营。”
无论是程知节节制左右屯营,还是调李君羡回京,分程知节的权力,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反正他不可能染指北门禁军,当然也就没有再反对。
只是问道:“陛下,李君羡回京,那陛下属意何人出任新的安西都护?”
“舅父记得薛仁贵吗?”
“陛下要派薛仁贵出任安西都护?会不会太年轻了?”长孙无忌皱眉道。
长孙无忌当然记得薛仁贵,当年征辽东的时候,他正好站在李世民的身边,亲眼见过薛仁贵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正是因为薛仁贵年轻,朕才想让他去西域历练一番!否则,等李卿家他们这一代老了之后,朕去哪里寻求有用之将?”
被李治点名之后,一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李勣才点头道:“陛下言之有理,经过阿史那社尔、杨弘礼扫荡西域之后,安西都护府暂时安宁,正适合让薛仁贵这样的年轻一辈历练。”
李勣是代表着军方的宰相,连李勣都出言赞成了,长孙无忌也就没再说什么了。军方的事情,他一直插不进手。虽然他的门生崔敦礼做了几年的兵部尚书,但之前兵部铨选一直掌握在卢承庆手上。
所以长孙无忌才会把卢承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等李世民一死,就设计把卢承庆贬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