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与公共交通可达性(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丛书)
- 石飞 朱乐 席东其
- 926字
- 2024-11-02 18:04:21
前言
可达性是规划、交通和地理等学科较为常见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得到非常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运用可达性分析方法,可以从国家到省市层面,甚至城市局部空间的角度展开研究,以支撑用地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分析等。可以认为,可达性支撑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分析工作。其方法与技术较为成熟。
21世纪以来,时空大数据的应用为全社会、全行业带来了极为难得的数据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前景,并进一步深化了研究标的的分析精度。与可达性相关的大数据包括互联网地图提供的API接口数据、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数据等。前者提供了海量的基于实时路况的出行时耗、出行距离和出行路径等数据,采用这类数据则大大提高了可达性的分析精度;后者根据手机信令数据可以较精确地得到基于基站覆盖范围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从而为部分可达性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如就业可达性)。因此,大数据的支持是本书的亮点,并为可达性的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可达性又称交通可达性,并往往成为时间可达性的代名词。事实上,可达性的内涵丰富,并可划分为时间可达性、就业可达性、费用可达性,结合公交站点还可以分析步行可达性等。本书将就上述可达性分类展开讨论,并基于大数据基础给出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本书主要研究公共交通可达性。这类单一交通方式的可达性在此前的可达性研究中较少为学者关注,更缺少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尤其是特大城市最为关注的交通方式,因此,研究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构建公交都市、倡导公交优先等有着积极的方法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优势学科的项目支持。本书的作者长期从事与可达性、大数据相关的研究工作。在此需要感谢的是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徐建刚教授、甄峰教授、尹海伟教授、徐逸伦副教授、祁毅博士,以及曾在南京大学工作过的沈青教授、刘贤腾博士等。他们在可达性研究、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是我们从事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参与编撰的同志还有:李迎春、秦艺帆、董琳、原榕、潘薪同、杨硕等。书中如有争议之处,请联系作者shifei@nju.edu.cn。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谅解。
作 者
2021年金秋于南京大学建良楼